不少论者强调“包容”,认为学校与老师要有包容不同观点的雅量。包容不同的观点甚至包容针对自己的质疑,确实是一种雅量,但在涉及“权利”二字时,“包容”一词就不适用了———无论你包容还是不包容,“权利”就在那里。厘清了这一点,那么该生在演讲中的自由发挥,确实可能“说错”了什么,但却没有“做错”什么
4月9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经历了一场不小的“风波”。当天上午,学校举行升国旗仪式,一名高二学生在国旗下发表讲话时,将之前老师“把关”过的演讲稿,悄悄换成另外一篇抨击现行教育制度弊病的文章。5分钟的演说中,这名学生“慷慨陈词”,表达自己对现行升学和教育制度的不满,抨击父母强加给自己的所谓“理想”。学校认为这名同学的演讲“言论不当,用词过激”,已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本着宽容的态度,不会对其进行处分”。
此事引起舆论的热议是必然的。热议主要集中在该生的发言“究竟错哪里”———多数人认为该生的发言并不过激,其发言内容确实反映了当前教育的诸多弊端,但也有人认为不该对如此“勇敢”的学生大加褒扬,难道还要再制造出一个“白卷英雄”张铁生式的人物吗?
这样的讨论当然是有益的。但就这一新闻事件来说,真问题却并非该生发表了怎样的观点以及其观点是对是错,真问题是他发言的权利、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如果舆论仅仅聚焦于该生观点的对错,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如果其观点确实“不当”、“过激”,就理当受到“批评教育”甚至处分呢?
不少论者强调“包容”,认为学校与老师要有包容不同观点的雅量。包容不同的观点甚至包容针对自己的质疑,确实是一种雅量,但在涉及“权利”二字时,“包容”一词就不适用了———无论你包容还是不包容,“权利”就在那里。厘清了这一点,那么该生在演讲中的自由发挥,确实可能“说错”了什么,但却没有“做错”什么。
此一事件发生在“国旗下”,因而该生的行为被抹上一层“叛逆”的色彩。学校可能认为,一个听话的学生、一个以老师之是非为是非的学生、一个不“偏激”不“发牢骚”的学生才适合在国旗下发言,另有不少人认为敢在国旗下讨伐教育是一种“勇气”。但这两种观点皆属误读,作为一个公民在国旗下行使自己的法定权利,既谈不上“叛逆”也谈不上“勇气”,某种意义上反而是对国旗的尊重。
讨论当前教育的弊端,“应试教育”之外,是“公民教育”的缺位。一个合格的公民,当然要有道德、有责任、有担当、肯奉献、遵纪守法、乐于助人,这方面的教育当前并不缺少;但一个合格的公民也当知尊重权利、维护权利、独立思考、包容异见并保持独立的人格,这后一方面的教育当前尚付之阙如,甚至往往走向相反的方向。一个让人忧虑的现实是,即使是负有“公民教育”之责的教师,并不具有公民素质的也为数不少。
“国旗下讨伐教育”事件本可以成为一次“公民教育”的范本,学校正确的做法是对该生予以勉励与表扬。如果其发言确有不当,则可对其一一指出或者交给更多的同学进行讨论。尊重学生发言与坚持自己观点的权利,与纵容学生错误的观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两者之间不能画等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