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编时评的“七年之痒”

(2011-02-21 06:20:07)
标签:

杂谈

  到今年3月底,我在《青年时报》主持评论,就要满7个年头了!不免想到“七年之痒”这个说法。《新闻实践》要我谈谈编辑评论的体会,应承下来后却一直迟迟无法交稿,也许就是这个“痒”字在心中作怪。我不想敷衍编辑,不想写成一篇经验介绍或自吹自擂的文字,而想把自己心中某些“痒”处暴露出来,请大家给挠一挠。当下时兴“微博体”,不妨就以“微博体”的形式。
 
  #从作者身份说起#  一次有作者向编辑抱怨,说不该在他的署名后面注明其单位。而编辑的考虑是,那篇评论对其所在单位多有表扬,表扬也许很客观,但还是需要让读者了解作者与被表扬对象的关系(批评言论同样如此)。《青年时报》评论版刚开始时对此尚有所坚持,后来作罢则另有苦衷——因为“媒体从业者”出现的频率太高了。
  
  #谁的言论版# 当下几乎所有媒体的言论版,其作者都以“媒体从业者”占多数。来自其他领域的作者虽也不少,但他们并非偶尔发言,而是把评论当成一项“准职业”。浏览某一天的国内评论,几乎看不到一张新面孔。他们的声音可能是对民意的反映,但不是原始的民意;他们是观察者,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必然是有距离的。
  
  #言论界# “言论界”是一个颇具荒唐意味的名词。既然称“界”,就有“界内”“界外”之别。言论被言论界所垄断,而其他人则事实上被排斥在“界外”。媒体言论应更多呈现直接来自社会的声音,作者应来自各阶层,因为有话要说才偶尔拿起笔;媒体言论版需要放下身段,成为每个公民都可以轻松跃上的平台。
  
  #意见广场# “意见广场”是台湾联合报的一个栏目,与“社论”相对应,旨在呈现不同人群的声音,作者中有官员有律师,有一般民众,有次我还发现有民进党主席蔡英文。青年时报也试图复制过“意见广场”——开辟过“公民广场”版面,但如何激发社会各界的发言热情,避免又是翻来复去总是几个老面孔,尚需再努力。
?
  #时评腔# “时评腔”是一种什么腔?有人总结为“学术概念的密集化”,过于密集的专业名词给阅读者造成心理障碍。其实“专业名词密集化”易治,少用即可;而“时评腔”难治——它是一种腔调,所谓“拿腔拿调”,而且还是不自觉、下意识的。如何避免“时评腔”?可学白居易——先读给家人听,看他们是否愿听、能否听得懂。

  #还说时评腔# 常就一些问题向专家朋友请教,电话中他把问题分析得透彻而明白。于是请他形成文字,文字发来后,却往往不堪卒读——他跟你讲话时,会想着怎么把话讲明白;但一拿起笔,就马上忘了书桌对面还坐着一个人——读者。我也常有这情形,同一个题材,在电台做嘉宾所谈的与发表在报上的,分明是两个版本。
  
  #删改与毙稿#  相信不少评论编辑都会碰到领导对某篇稿子的观点不认同,而将稿子毙掉的事。如果被毙掉的是一篇约稿,会让编辑难以面对被约的作者,或者从此失去该作者也说不定。但毙稿还不算最糟的,最糟的是要求你对文章进行删改;而删、改之间也有最糟与更糟之别——删还不算最糟,最糟的是让你修改文章的观点。
  
  #错误观点#  是观点皆有“对”与“错”。但要求编辑只选编“正确观点”的文章,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他无法预设什么才是“正确”。这首先是一个职业规范或伦理问题,作为评论编辑大至一家报纸,都不能以一己之是非代替天下之是非。言论版不是表达“正确观点”的场所,而是呈现不同观点的场所。当然,怎样呈现,如何把握,也须讲究。
  
  #时效#  时评讲究时效,媒体间争先恐后——“评了再说”,全不顾事情的真相尚未明白,或者已呈现的所谓真相并非真相。时事评论的功能之一本来是去伪存真,而对时效的过份追求,有时则会让时评迷失自我。时评需要敏锐,但尤其需要耐心与冷静,要甘为人后。时评不是比快,快而准当然好,快而不准,快有何益??
  
  #真相#  我的微博签名,是如下8个字:“真相第一,观点第二。”二者若倒置,让“真相”为“观点”服务,则一切不符合自己观点之事实都有可能被从真相中剔除。央视记者柴静有几句话可为评论作者与编辑者戒:“泪水和愤怒是人之常情,但我慢慢觉得,公众对记者这个职业的要求是揭示这个世界,不是挥舞拳头站在什么东西的对面。”
  
  #生动·互动·推动# “痒则思变”,就青年时报评论今后的目标,我在向领导汇报时提出了三个“动”。“生动”是指评论的文本,一要短,二要鲜活;“互动”是指放下“评论”的架子,转而引导读者来“讨论”;“推动”则是指通过评论的“本地化”,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如政府部门——评论如果不能起到“推动”的意义,则与小说、诗歌无分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