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杂感 |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 由著名导演凌子风,副导演陈怀皑(陈凯歌的父亲)执导的电影《陕北牧歌》在接受电影局的审查时没有被通过,原因是演员刘斌等演员在戏中的台词是用的陕北话,很少有人听得懂,达不到最大范围的宣传效果。这下急坏了刚担任北影厂厂长的田方(田壮壮的父亲),他立即找了时任中央电影局局长的老朋友袁牧之商量解决方案,然后找来著名演员于洋和吕恩为电影配上普通话,这才算是把电影通过了。
可见当年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就制定了电影和戏剧使用普通话的政策。
一个成熟的剧种应该是使用一种语言的。中国相声里有学别种方言和演唱的表演,叫“柳活儿”,但普通话还是基本语言。如果《白鹿原》要进行尝试,以一种不三不四的陕西话进行表演,那应该在卖票时注明“本试验话剧用不标准陕西方言表演”,以免观众看完后心里不舒服要求退票。这两天新闻里在报道北京的旅游景点因大修而仍按原价售门票,使得很多游客心里跟吃了苍蝇似的不舒服,该看的景点没看到,因此要求减价或退钱。我听了一个陕西朋友说看了《白鹿原》后觉得那戏是在糟蹋他们的方言,也表示很愤怒地要退钱。“我是来看北京人艺著名话剧来的,结果看了这么一个糟蹋我们方言的不伦不类的戏”!
建国50余年后的今天,有些人又拿出说地方话的所谓话剧来哗众取宠,真是不可思议的倒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