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奥斯卡从来就不是中国电影的救命稻草 – 答网友“晚辈”之质疑(2)

(2006-08-02 23:45:00)
分类: 杂感

在讨论“中国电影走向国际”这个大话题之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定义何为“走向国际”?老夫认为,这无非就是两件事:一是让国际了解中国现在还在拍电影,二是把电影卖到国际市场上,获得大把的银子。前者很多中国导演已经做出了贡献,电影拍得好坏姑且不论,很多导演确实靠在电影节上拿了些奖给中国电影在国际上挣了些名声。而后者就没那么容易了。国际电影节获奖与电影是否能在国际市场上卖是两回事。如果想要了解任何一部电影在国际上的票房,最权威的网站就是www.imdb.com 了(前些时候被亚马逊公司收购)。比如,《无极》的票房在该网站的地址是http://www.imdb.com/title/tt0417976/business 。电影市场的惯例是制片方获得票房的三分之一。任何人都可以因此估算出一部电影在国际票房的总收入。

 

一般举办国际电影节的同时都有一个电影交易市场,比如嘎纳,柏林等。国际上还有一些专门的电影交易市场,比如亚洲有韩国的釜山电影节(10月),北美有洛杉矶的AFM(美国电影交易市场,11月),欧洲的Cinema Expo7月)。这些电影节虽然没有耀眼的奖项,但对从事电影市场交易的人们来说却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影片交易包括投拍意向都是在这类电影交易市场完成的。

 

话扯得有点远,老夫的本意是先普及一下国际电影节的知识。国内一些导演这些年来主要追求的是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这可能和中国的教育体系有联关系,总要别人给个什么奖励才算正面肯定自己的成就,从幼儿园开始就希望阿姨给自己每周一面小红旗)。要想在这些电影节上得奖就必须要琢磨该电影节的特色和评委的喜好,有些导演甚至不择手段地企图得到电影节评委的认同,例如最近的《颐和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人家老外也不是那么好骗的。全世界从事电影行业必读的一个刊物叫“Variety”(《综艺》)。该刊物的资深影评人Derek Elley就对中国电影界的这些小伎俩了如指掌,他对《颐和园》的评价极低,说该电影至少多了30分钟(一共140分钟),而且硬扯上一些不相关的政治背景以博取评委的关注。http://www.variety.com/review/VE1117930547?categoryId=31&cs=1 ,“However, there's an unmistakable feeling throughout "Summer Palace" that Lou is deliberately pressing hot buttons to cater to Western auds. If the pic does end up being banned in China, that will only add to its prestige in some Western critical circles --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pic is at least half an hour too long and poorly organized on a dramatic level.在看《颐和园》的整个过程中,人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娄导演是在故意触及一些敏感按钮来适应西方观众的口味。其目的是如果这部电影最后真的在中国给禁映了,那它就会增加在一些西方影评圈人里的地位,尽管事实是这部电影起码有30分钟是多余的而且用艺术标准来衡量是极差的果不其然,《颐和园》在嘎纳电影节铩羽而归。

Derek对现在的电影节选片也颇有微词,他认为现在的电影节既没有发掘出有才华的导演,也没有得到市场应有的承认,电影节选出的获奖影片越来越不受市场的接纳。他分别对国际公认的5大电影节(嘎纳,柏林,威尼斯,多伦多,圣丹斯)进行了刻薄的评价并建议电影应该避开走电影节的套路而直接接触电影发行商。老夫完全同意他的说法。

(见Variety 514文章,Who launched whom? Fests' bragging rights for helmer discoveries prove tricky http://www.variety.com/article/VR1117942945?categoryid=1019&cs=1&query=derek+and+elley&display=derek+elley )。

 

晚辈说“中国的电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奥斯卡是个很好的途径”。老夫只能赞同能够得到奥斯卡奖的青睐是一份十分荣幸的事,可以借助美国文化的影响力获得世界的关注,但仅此而已。如果中国文化要想暨电影再暨美国一年一次给自己人玩的奥斯卡在世界发扬光大,那不是件十分荒唐可笑的事吗?世界的舞台大得很,我们有得是路可以走。中国文化的弘扬决不是仅靠电影和一个奥斯卡所能做得到的,因为,奥斯卡从来就不是中国电影的救命稻草。

 

附上晚辈731留言节选:

奥斯卡说到底也只是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之一,论规模还不及戛纳。但人就是有影响力,你再不屑也不行。中国的电影要想真正走向世界,扩大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奥斯卡是个很好的途径。还有近两年的商业大片,估计前辈们更是看不惯吧?关于这个,比较同意最近张艺谋说的:先拍商业片站住了脚跟,再拍自己喜欢的。

 

注:

本人是中国少数有幸参加过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中国人之一,而且更是极少数目睹奥斯卡评委委员如何不严肃地填写评奖单的中国人之一。那年跟着我的奥斯卡获奖(最佳音效编辑)电影的制片人朋友,在奥斯卡颁奖典礼后赶了一个又一个的party后才真正感觉到,人家奥斯卡真就是给美国人开的一个大派对,所有的人都最关注典礼后各大杂志或时尚公司开的招待party, 对典礼本身反而看得很淡。在这些电影人的心目中,电影获奖只是会帮助它的票房,一部电影是否真正获得成功还得看它的票房和观众群的反应,可咱中国人却太拿奥斯卡当回事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