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美国文学史上,有两位作家的特殊嗜好影响了他们的小说诗学追求。一个是海明威,一个是斯坦贝克。海明威有两大嗜好,一是欣赏绘画,二是狩猎。在20世纪20年代,海明威作为“迷茫的一代”的成员侨居巴黎的时候,经常欣赏巴黎的现代绘画,这在日后影响了他的小说的文体和形式。不管他的语言怎样的言简意赅,都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绘画美。终生的狩猎嗜好塑造了他的“硬汉”品格,这也成了他作品中“硬汉”形象的雏形。斯坦贝克具有听音乐的嗜好,他在写作时总是喜欢听音乐。[1],他最喜欢听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曲《天鹅湖》,和伊格尔·特拉文斯基那“棒极了”的《诗篇交响曲》。音乐给他以灵感,赋予他益于写作的情调和节奏。更为重要的是,古典音乐给斯坦贝克的小说写作提供了规范、和偕与诗性抒情的类比。在写作《愤怒的葡萄》的时候,斯坦贝克曾对默尔·阿米塔奇说:“我用音乐的技巧来工作……尝试使用音乐的形式和数学,而不是用散文的形式……在作曲、乐章、音调和音域方面,这都是交响乐式的。”[2]这表明声音是他的主要的文体考虑,他总是根据音乐的节奏来安排自己作品的布局和语言的范式。他的小说语言的音乐特质,实质上也就是他的小说语言的诗性特质。因为,诗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音乐性。
斯坦贝克的这种独特经历,使得他在成为一个小说家的同时,也成为一位散文诗人或者说写作具有“诗性”特征的作家。威廉·亚坡曼·威廉姆斯在谈到斯坦贝克时,甚至更加夸张:“斯坦贝克的作品具有一种整体的诗性──也许斯坦贝克在内在气质上是个诗人,却错误地选择以写散文为生。”[3]尽管斯坦贝克成为一个小说家的选择是有意识的,他却总是一个“行吟诗人”,对自己散文作品中的诗性和音乐性很感兴趣,并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语言的“声音、视觉和感觉”的重要性。[4]斯坦贝克在自己的小说语言中形成了一种交响乐的风格,创造了一种美妙的音乐曲调,来表现作品宏大和崇高的主题,以便教育和愉悦读者。他的小说语言的诗性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小说题目的隐喻性、人物口语的形象和哲理性以及叙述语言的诗意性。
2.斯坦贝克小说语言的诗性化
斯坦贝克小说语言诗性化的特征之一是小说题目的诗意隐喻性。怎样使小说的题目既忠实于作品的叙述性内容,又能暗示作品崇高和宏大的主题,同时又具有诗意的美感,这对于斯坦贝克的确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幸运的是,斯坦贝克的诗歌素养、诗人气质和丰厚的文学习得,使得他给自己定的艰巨任务最终都获得成功的结果。早期的小说A Lady in Infra-Red变成Cup of Gold(金杯);The Green Lady变成To a God Unknown(致一位无名的神);Dissonant Symphony变成The Pastures of Heaven(天堂牧场)。斯坦贝克确定小说诗性题目的源泉,主要是著名诗人的诗篇和《圣经》。
众所周知,“剧本小说”《人鼠之间》最初的题目是《人间发生的事》(Something That Happened)。单就非目的论的哲学思维来衡量这个题目,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它毫无诗意性联想,不能预示作品的叙述性内容,也不能暗示作品宏大的主题。在送交出版社时,斯坦贝克将小说的题目改成了《人鼠之间》。这个题目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性。第一点,它预示作品肌质中的现实主义细节:莱尼喜欢抓老鼠并用手指抚弄它的毛。这个细节对乔治和莱尼在失落的世界中的出行及重建伊甸园的失败,具有重要的预示作用:它表明莱尼具有玩弄柔软东西的致命弱点,由于他总是无意识地弄死他玩弄的老鼠,这就预示了他和柯莱的老婆的那场致命的接触。第二点,这个题目当然是取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致老鼠》,它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类一切努力或虚荣的无益性:
众所周知,“剧本小说”《人鼠之间》最初的题目是《人间发生的事》(Something That Happened)。单就非目的论的哲学思维来衡量这个题目,并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它毫无诗意性联想,不能预示作品的叙述性内容,也不能暗示作品宏大的主题。在送交出版社时,斯坦贝克将小说的题目改成了《人鼠之间》。这个题目具有两方面的重要性。第一点,它预示作品肌质中的现实主义细节:莱尼喜欢抓老鼠并用手指抚弄它的毛。这个细节对乔治和莱尼在失落的世界中的出行及重建伊甸园的失败,具有重要的预示作用:它表明莱尼具有玩弄柔软东西的致命弱点,由于他总是无意识地弄死他玩弄的老鼠,这就预示了他和柯莱的老婆的那场致命的接触。第二点,这个题目当然是取自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致老鼠》,它的中心思想是强调人类一切努力或虚荣的无益性:
The best laid schemes o’ mice and men
Gang aft agley
An’ leave us nought but grief an’ pain
For promised joy.
Gang aft agley
An’ leave us nought but grief an’ pain
For promised joy.
具体到《人鼠之间》中,斯坦贝克使用这个诗性题目,就是要表现作为后该隐时代人类代表的乔治和莱尼出行和重建伊甸园的失败。即无论他们怎样的精心打算,在这个失落的世界里,他们的出行和重建伊甸园的计划都会不可避免地失败。作为“剧本小说”雏形的中篇小说《胜负未决》(In Dubious Battle)的题目,取自十七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密尔顿的史诗《失落园》。斯坦贝克最后一部“剧本小说”《烈焰》(Burning Bright)的题目,取自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老虎》(The Tiger)。长篇小说《愤怒的葡萄》这个题目取自美国共和国战歌和《圣经》,另一部长篇《伊甸之东》取自《圣经》。 “剧本小说”《月落》(The Moon Is Down)取自莎士比亚用无韵诗写的著名剧本《麦克白》:“月亮落了;我还没有听见钟响。”[5]借用莎士比亚的无韵诗句作题目,斯坦贝克预示了作品的叙述性内容,亦即善与恶的冲突。因为,恶总是在黑暗(亦即月亮下去时)出现,正如麦克白在黑暗中暗杀器重他的国王邓肯一样。同时,这个诗性题目也暗示了作品的宏大主题:在黑暗中总有光明的希望,在绝望中人们会获得救赎。正是在光明与黑暗的冲突中,奥登市长完成了他的精神出行和救赎历程,由一个胆小怕事的小城市长成长为一个“人民的领袖”和耶酥一样的先知。“电影小说”《珍珠》(The Pearl)的最初题目是The Pearl of La Paz。如果斯坦贝克不加改动的话,读者就会认为发生在小说中的故事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逸事,并不能表现作家所追求的崇高与宏大的主题。于是后来斯坦贝克将小说题目改为《珍珠》,其意义就大为不同了。首先,它隐含着一个著名的《圣经》典故The Pearl of Great Price。其次,《珍珠》也使人联想起中世纪的寓言诗《珍珠》。在这首诗中,珍珠诗人以梦幻和寓言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可爱的父亲失去女儿的悲哀。在诗歌开始的时候,“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从父亲手里落到了地上。他在那个地方睡着了,这时一个年轻的女士出现,她穿的衣服上缀满了珍珠。这位父亲开始跟那个姑娘说话,认出了他丢失的珍珠,并相信那个姑娘就是他在天国的女儿。于是,珍珠诗人咏叹道:
O Pearl, quoth I, in pearls bedight,
Art thou my pearl that I have ‘plain’d?
O Pearl, quoth I, in pearls bedight,
Art thou my pearl that I have ‘plain’d?
女儿给他指明救赎的道路。他挣扎着穿过一条河流,这条河流将他和女儿以及天国之城新耶路撒冷隔开。梦中的紧张唤醒了他,他从地上爬起来,像获得了精神的新生一样。最后,这个中世纪诗人用以下几句诗作结:
Upon this hill this destiny I grasped,
Prostrate in sorrow for my pearl.
And afterward to God I gave it up
In the dear blessing and memory of Christ.
Prostrate in sorrow for my pearl.
And afterward to God I gave it up
In the dear blessing and memory of Christ.
借用《圣经》典故和中世纪寓言诗《珍珠》作为自己小说的题目,斯坦贝克不仅使自己的小说题目获得诗的美感,而且赋予小说神话和寓言的肌质,因而也就突出了作品崇高和宏大的主题。《圣经》和中世纪寓言诗中的无价之宝“珍珠”,在斯坦贝克的“电影小说”中成了一种反讽的象征,一种控制了奇诺灵魂的物欲的毒素。当奇诺拥有它时,它带给奇诺的不是幸福,而是一连串的灾祸。当奇诺经过艰难的出行,将珍珠投进大海时,他就获得了灵魂的救赎。
斯坦贝克小说语言诗性化的特征之二,是人物口语的形象、哲理性。斯坦贝克十六岁时到牧场做工,对下层人民的语言有深切的了解。再加上他具有诗人和音乐家的气质和天赋,他的作品中所再现的人民语言,就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和音乐的美感。他在《胜负未决》、《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中所运用的口语,是“高度发达的口语形式。”这样的口语的确在他的大部分主要作品中,成了一种生动的交际形式。甚至早在1929年斯坦贝克还未成为一个著名小说家的时候,他就曾给他大学时代的同学A·格拉夫·戴伊写过一封信,阐述他小说中口语和音乐性语言的根源:
斯坦贝克小说语言诗性化的特征之二,是人物口语的形象、哲理性。斯坦贝克十六岁时到牧场做工,对下层人民的语言有深切的了解。再加上他具有诗人和音乐家的气质和天赋,他的作品中所再现的人民语言,就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和音乐的美感。他在《胜负未决》、《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中所运用的口语,是“高度发达的口语形式。”这样的口语的确在他的大部分主要作品中,成了一种生动的交际形式。甚至早在1929年斯坦贝克还未成为一个著名小说家的时候,他就曾给他大学时代的同学A·格拉夫·戴伊写过一封信,阐述他小说中口语和音乐性语言的根源:
“出于记忆的目的,我将我写出来的语言记录下来。它们是供人说的,而不是供人阅读的。我具有行吟诗人而不是文书的本能……我将我捕捉的声音记录下来,然后将它们送给一个速记员……有数以百万的人能成为好的速记员,但是却没有多少人能像我这样捕捉动听的声音……我没有失去对声音和画面的热爱。”
斯坦贝克的信件,向我们揭示了他对下层人民口语的热爱。这种热爱激励他在小说创作中,用音乐的节奏和诗的特质去表现人民的口语。人物尤其是小人物的语言,对于斯坦贝克来说,就意味着用普通人的音乐形式表现的声音言说。例如在《人鼠之间》中,乔治向莱尼讲述他们想像中的伊甸园时,他的语言就极富有音乐的节奏感:
乔治的声音变低了,他照以前无数次那样,有节奏地重复到:“象咱们这样在农庄上干活的,是世界上最孤苦伶仃的人。他们没家没业,没亲人。他们在农庄上干活刚有了点钱,就到城里去花光,接着就又垂头丧气地走到另一个农庄去干活。他们一辈子没什么指望。”
莱尼高兴起来,“对啦──对啦,现在再说说咱们。”
乔治说下去:“咱们可不这样,咱们有奔头,咱们有说心里话的人,咱们不会因为没地方去就到酒馆去把钱花光。要是他们那些人关进监狱,死了烂了,也没有人心疼。咱们可不这样。”
莱尼插话道:“咱们可不这样。为什么?因为……因为我照应你,你照应我,就因为这个。”他高兴地笑起来。“说下去,乔治。”
莱尼高兴起来,“对啦──对啦,现在再说说咱们。”
乔治说下去:“咱们可不这样,咱们有奔头,咱们有说心里话的人,咱们不会因为没地方去就到酒馆去把钱花光。要是他们那些人关进监狱,死了烂了,也没有人心疼。咱们可不这样。”
莱尼插话道:“咱们可不这样。为什么?因为……因为我照应你,你照应我,就因为这个。”他高兴地笑起来。“说下去,乔治。”
乔治和莱尼的这些对话非常朴素和口语化,符合美国季节工人话语的特征。同时,它们也具有视角的造型性。当乔治在述说美国季节工人的孤独窘境和他与莱尼想像中的伊甸园生活时,读者面前马上映现出一系列如电影蒙太奇般的画面:一边是孤苦无依的季节工人,他们在农庄劳作,在城镇酒馆里消愁,在监狱里死掉;一边是乔治和莱尼的结伴出行,他们致力于建造一个美丽的庄园,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这非常符合诗的“视角”效果,因而这些人物对话是诗性的。同时这些对话是乔治以音乐般的节奏说出来的,因而它们又符合“诗”的特征之二,亦即“音乐”性。尤其是在著名导演刘易斯·麦尔斯彤拍的同名电影里,当饰演乔治的著名演员伯吉斯·梅瑞迪斯,以略带忧郁和音乐般的音调说出这些对话时,它们曾在成千上万的季节工人和下层民众中引起空前的共鸣[6]。
在表现受过教育的人物的话语时,斯坦贝克尽力在他们的话语中隐含一些文学的典故和哲理的意蕴,这同样会使人物的话语具有诗性化的特征。这在《胜负未决》中吉姆、麦克与多克·伯尔顿、《愤怒的葡萄》中牧师吉姆·凯绥和汤姆·约德、《月落》中奥登市长、温特大夫和兰赛上校等人的对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月落》的最后一章,奥登市长在就义前曾对他的知己者温特大夫和纳粹军官兰塞上校这样说:
在表现受过教育的人物的话语时,斯坦贝克尽力在他们的话语中隐含一些文学的典故和哲理的意蕴,这同样会使人物的话语具有诗性化的特征。这在《胜负未决》中吉姆、麦克与多克·伯尔顿、《愤怒的葡萄》中牧师吉姆·凯绥和汤姆·约德、《月落》中奥登市长、温特大夫和兰赛上校等人的对话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月落》的最后一章,奥登市长在就义前曾对他的知己者温特大夫和纳粹军官兰塞上校这样说:
“大夫,你知道,我是个小人物,这儿又是个小地方,不过小人物身上谅必也有能够燃起熊熊烈火的火花。我怕,我非常怕,为了拯救自己的生命,我想过种种可以采取的办法。可后来我也不想了,现在,我有时候感到有些得意,似乎我自己比原先更高大、更美好了,大夫,你知道我在想些什么吗?”他微笑着回忆道:“你记得在学校时读的《自辩篇》中的话吗?你可记得苏格拉底说:‘有人要是说,“苏格拉底,你的生命的旅程看来要将你提前引向死亡,难道你不感到羞愧吗?”我可以坦率地回答他:“你错了,一个有作为的人不应该算计生死的机会;他只应该考虑自己的行为是错还是对。”’”
……
奥登市长就义前说的话,取自苏格拉底的《自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遇难前的话语和预言,因此没有看过《自辩篇》的读者很难理解奥登市长的这段话。但奥登市长、温特大夫和兰塞上校都是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熟悉苏格拉底的《自辩篇》。所以斯坦贝克让奥登市长在就义前说苏格拉底临终前的预言就远比让他怒斥纳粹侵略者的效果好得多,也更符合奥登市长温文尔雅的性格。同时,苏格拉底是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他临终怒斥背叛和审判他的人的话语具有哲理性、诗意性和预言性,这就一方面使得奥登市长的就义举动显得更加崇高,另一方面也使得小说人物的语言具有诗意性和寓意性。小说临结束时奥登市长和温特大夫的几句对话尤其具有诗意性,它们和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远么”有异曲同工之妙:
……
奥登市长就义前说的话,取自苏格拉底的《自辩篇》,记录了苏格拉底遇难前的话语和预言,因此没有看过《自辩篇》的读者很难理解奥登市长的这段话。但奥登市长、温特大夫和兰塞上校都是受过教育的欧洲人,都熟悉苏格拉底的《自辩篇》。所以斯坦贝克让奥登市长在就义前说苏格拉底临终前的预言就远比让他怒斥纳粹侵略者的效果好得多,也更符合奥登市长温文尔雅的性格。同时,苏格拉底是一个哲学家和诗人,他临终怒斥背叛和审判他的人的话语具有哲理性、诗意性和预言性,这就一方面使得奥登市长的就义举动显得更加崇高,另一方面也使得小说人物的语言具有诗意性和寓意性。小说临结束时奥登市长和温特大夫的几句对话尤其具有诗意性,它们和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的“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远么”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在门旁回过头来,向着温特大夫说道:“克莱托,我欠阿斯克莱庇俄斯一只公鸡,”他亲切地说道:“你会记住这笔债吗?”
温特闭了一下眼睛,然后回答说:“债是一定要还的。”
温特闭了一下眼睛,然后回答说:“债是一定要还的。”
斯坦贝克小说语言诗性化的特征之三,是叙事语言的诗性化,这也是作家小说诗性语言追求的核心部分。斯坦贝克曾经说过,他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尝试海明威的秘密。那么,海明威的秘密是什么呢?海明威在谈论创作的文章中说过:“没有人真正知道或者懂得或者没有人曾经说过这个秘密。这个秘密是用散文写成的诗,而这也是最难做的事情。”[7]由于具有“行吟诗人”的气质,对音乐的特殊敏感,对《圣经》和诗歌作品的娴熟了解,斯坦贝克轻易地解决了海明威所认为的最难做的事情。这些因素已经融化在斯坦贝克创作的血液中,并且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通过优美的叙述和抒情性语言体现出来。诗性的叙述和抒情语言,主要出现在长篇小说的“插入章”中,当然在中、短篇小说的开端、中间和结尾也有不少精彩的部分。《愤怒的葡萄》中的叙述和抒情语言,是诗性语言的典型代表。例如,第25章的最后两段,是每一个了解斯坦贝克的作品或者看过《愤怒的葡萄》的读者,所津津乐道或者说耳熟能详的诗性段落: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足以使我们一切的成就都垮台。肥沃的土地,笔直的一排一排的树,坚实的树干,成熟的果实,……人们拿了网来,在河里打捞土豆,看守的人便把他们拦住;人们开了破汽车来拾取抛弃了的橙子,但是火油却已经浇上了。于是人们静静地站着,眼看着土豆顺手漂流,听着惨叫的猪被人在干水沟里杀掉,用生石灰掩埋起来,眼看着堆积成山的橙子坍下去,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在那里成长起来,结得沉甸甸的,准备着收获期的到临。
斯坦贝克用排比和暗喻的修辞方法,控诉了在秋天收获的季节大种植园主的为富不仁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揭示了人民心头蕴藏的怒火,而“愤怒的葡萄”也就成了这段诗性语言的“诗眼”和小说的题目。由于斯坦贝克深受《圣经》的影响,这段诗语也像小说中的许多段落那样,具有《圣经》中赞美歌的特征,也就是说它们具有音乐节奏。如果我们把这段文字按诗的分行特征进行重新排列的话,我们会得到一首绝美的诗篇:
这里有一种无处投诉的罪行。
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
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
足以使我们的一切成就都垮台。
肥沃的土地,
笔直的一排一排的树,
坚实的树干,
成熟的果实
……
人们拿了网,
在河里捞土豆,
看守的人便把他们拦住;
人们开了破汽车来拾取抛弃了的橙子,
但是火油却已经浇上了。
于是人们静静地站着,
眼看着土豆顺水漂流,
听着惨叫的猪被人在干水沟里杀掉,
用生石灰掩埋起来,
眼看着堆积成山的橙子坍下去,
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
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
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
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
在那里成长起来,
结得沉甸甸的,
准备着收获的来临。
这里有一种眼泪不足以象征的悲哀。
这里有一种绝大的失败,
足以使我们的一切成就都垮台。
肥沃的土地,
笔直的一排一排的树,
坚实的树干,
成熟的果实
……
人们拿了网,
在河里捞土豆,
看守的人便把他们拦住;
人们开了破汽车来拾取抛弃了的橙子,
但是火油却已经浇上了。
于是人们静静地站着,
眼看着土豆顺水漂流,
听着惨叫的猪被人在干水沟里杀掉,
用生石灰掩埋起来,
眼看着堆积成山的橙子坍下去,
变成一片腐烂的泥浆;
于是人们的眼里看到了一场失败;
饥饿的人眼里闪着一股越来越强烈的怒火。
愤怒的葡萄充塞着人们的心灵,
在那里成长起来,
结得沉甸甸的,
准备着收获的来临。
3.诗性语言的极端化及其后果
斯坦贝克追求小说语言诗性化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他的诗性语言,尤其是《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小红马》、《月落》、《珍珠》和《罐头厂街》等作品中的语言,对于表达作品的崇高和宏大的主题、丰富小说文本的肌质是功不可没的。它们既具有诗歌和音乐的美感,又在作品中安排得恰到好处。但是,事物总有物极必反的时候。有时候,斯坦贝克过于追求小说语言的诗性化,刻意用一种文雅、抽象、隐喻的语言来取得一种诗意的、永恒的效果,那么其结果就是灾难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烈焰》中的语言失败。
在《烈焰》中,四个主要人物在第一幕里是马戏团演员,在第二幕里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中西部地区的农场工人,在第三幕里又成了停靠在纽约港口一艘货轮的船长和船员。斯坦贝克这样刻画人物的身份变化,其目的似乎是为了表现人类出行和救赎的普遍性。这种人物身份的连续性变化也无可厚非,因为美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的改变是常有的事。但是尽管是寓言,尽管借用了表现主义技巧,人物的口语也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我们看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和奥尼尔的戏剧《毛猿》的时候,在惊叹他们使用的表现主义技巧揭示现代人类异化主题的同时,也深为他们使用的符合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个性化语言而叫绝。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斯坦贝克的《烈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四个主要人物乔·索尔、莫蒂、维克多和朋友爱德,不管是作为马戏团演员还是农场工人或海员,都是用一种非常正式的、抽象的和普遍性的语体方式说话。这种语言,若出自故事中诗人、哲学家或其他伟人之口,倒是富有诗意的。但是,它们出自这些来自社会下层、本应该说丰富多彩的口语的人们,因此就显得非常呆板造作。由于这些话语在译成中文后其缺陷不容易发现,所以在分析这种语言文体时,有必要参照原文。例如在《烈焰》的第一幕,乔·索尔曾和朋友爱德这样交谈:
斯坦贝克追求小说语言诗性化的努力总的来说是成功的。他的诗性语言,尤其是《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小红马》、《月落》、《珍珠》和《罐头厂街》等作品中的语言,对于表达作品的崇高和宏大的主题、丰富小说文本的肌质是功不可没的。它们既具有诗歌和音乐的美感,又在作品中安排得恰到好处。但是,事物总有物极必反的时候。有时候,斯坦贝克过于追求小说语言的诗性化,刻意用一种文雅、抽象、隐喻的语言来取得一种诗意的、永恒的效果,那么其结果就是灾难性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烈焰》中的语言失败。
在《烈焰》中,四个主要人物在第一幕里是马戏团演员,在第二幕里他们摇身一变成了中西部地区的农场工人,在第三幕里又成了停靠在纽约港口一艘货轮的船长和船员。斯坦贝克这样刻画人物的身份变化,其目的似乎是为了表现人类出行和救赎的普遍性。这种人物身份的连续性变化也无可厚非,因为美国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社会,人们的职业和身份的改变是常有的事。但是尽管是寓言,尽管借用了表现主义技巧,人物的口语也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我们看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和奥尼尔的戏剧《毛猿》的时候,在惊叹他们使用的表现主义技巧揭示现代人类异化主题的同时,也深为他们使用的符合人物身份和地位的个性化语言而叫绝。而当我们回过头来看斯坦贝克的《烈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四个主要人物乔·索尔、莫蒂、维克多和朋友爱德,不管是作为马戏团演员还是农场工人或海员,都是用一种非常正式的、抽象的和普遍性的语体方式说话。这种语言,若出自故事中诗人、哲学家或其他伟人之口,倒是富有诗意的。但是,它们出自这些来自社会下层、本应该说丰富多彩的口语的人们,因此就显得非常呆板造作。由于这些话语在译成中文后其缺陷不容易发现,所以在分析这种语言文体时,有必要参照原文。例如在《烈焰》的第一幕,乔·索尔曾和朋友爱德这样交谈:
Joe Saul looked at his hands." I didn’t know I was doing it,” he said. "But you are right, Friend Ed. I’ve got a rustle in me. It’s a little itching rustle under my skin.”
“I see it coming on you, Joe Saul. It’s not a thing of surprise to me except it’s late. It’s very late----I wonder why so late. Three years it is since Cathy died. You were strong in your wife-loss. You were not nervy then. And it’s eight months since Cousin Will missed the net. You were not nervy then. Victor’s a good partner, isn’t he? You said he was. And it’s not the first time a Saul missed the net in all the generations.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Joe Saul? You’re putting an itch in the air around you like a cloud of gnats in a hot evening.”
……….
Friend Ed leaned over and touched Joe Saul on the shoulder. "Do I have the friend-right to ask a question, Joe Saul?”
………..
Joe Saul cried," A man can’t scrap his blood line, can’t snip the thread of his immortality. There’s more than just my memory. More than my training and the remembered stories of glory and the forgotten shame of failure. There’s a trust imposed to hand my line over to another, to place it tenderly like a thrush’s egg in my child’s hand. You’ve given your blood line to the twins, Friend Ed. And now----three years with Mordeen.”
……..
“I know!” Joe Saul said quietly. "I guess I’m getting that way---digging like a mole into my own darkness. Of course, Friend Ed, I know it is a thing that can happen to anyone in any place and time---- a farmer or a sailor, or a lineless, faceless Everyone! I know this----and maybe all of these have the secret looked up in loneliness.”
从以上的选段可以看出,像“I see it coming on you”和“More than my training and the remembered stories of glory and the forgotten shame of failure”等句子非常正规,类似于演说家在演讲。许多比喻性句子像“You’re putting an itch in the air around you like a cloud of gnats in a hot evening”、“There’s a trust imposed to hand my line over to another,to place it tenderly like a thrush’s egg in my child’s hand”和“I guess I’m getting that way----digging like a mole into my own darkness”也不是一个搞马戏团的小人物所能随便说出来的。更有甚者,斯坦贝克还刻意创造一些古怪的复合词来表达某种感情,这种感情显然在语言里找不出特定的对应词,例如“strong in your wife-loss”、“do I have the friend-right to ask you a question”以及矛盾修饰词“screamingly silent”等。所有这些斯坦贝克自认为非常富有诗意性和永恒性的词、词组和句子,作为剧中小人物的对话听起来都过于正式和晦涩,根本不像普通人说的话。为此,书评家L.A.G.斯特朗曾挖苦地质问斯坦贝克:“Have I, I wonder,the admirer-right to tell Mr. Steinbeck that this trick has set me screamingly silent in my reader-loss?”[8]
斯特朗的挖苦虽然有些尖刻,但毕竟说明斯坦贝克在这部“剧本小说”中的诗性语言试验似乎是过了头。它非但没有达到作家刻意追求的永恒的诗意效果,反倒使作品变得呆板、抽象和做作,结果也就削弱了作品的主题。小说改编成剧本在百老汇上演时,也同样遭到惨败。虽然剧本由著名戏剧导演Guthrie McClintic执导,由百老汇著名戏剧演员Kent Smith、Barbara Bel Geddes、Howard da Silver和Martin Brooks饰演四个主要人物,观众听《烈焰》中的对话仍感到犹如“粉笔擦在黑板上发出的刺耳的响声。”[9]也许斯坦贝克应该明白什么叫过犹不及的道理。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导致物极必反的效果。在小说语言的诗意性追求方面也是如此。一部优秀作品的语言的诗意性和永恒性,是通过生动再现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典型语言而取得的,而不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概念化和抽象化所能奏效的。这一点应使后世作家引以为戒。
“I see it coming on you, Joe Saul. It’s not a thing of surprise to me except it’s late. It’s very late----I wonder why so late. Three years it is since Cathy died. You were strong in your wife-loss. You were not nervy then. And it’s eight months since Cousin Will missed the net. You were not nervy then. Victor’s a good partner, isn’t he? You said he was. And it’s not the first time a Saul missed the net in all the generations. 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Joe Saul? You’re putting an itch in the air around you like a cloud of gnats in a hot evening.”
……….
Friend Ed leaned over and touched Joe Saul on the shoulder. "Do I have the friend-right to ask a question, Joe Saul?”
………..
Joe Saul cried," A man can’t scrap his blood line, can’t snip the thread of his immortality. There’s more than just my memory. More than my training and the remembered stories of glory and the forgotten shame of failure. There’s a trust imposed to hand my line over to another, to place it tenderly like a thrush’s egg in my child’s hand. You’ve given your blood line to the twins, Friend Ed. And now----three years with Mordeen.”
……..
“I know!” Joe Saul said quietly. "I guess I’m getting that way---digging like a mole into my own darkness. Of course, Friend Ed, I know it is a thing that can happen to anyone in any place and time---- a farmer or a sailor, or a lineless, faceless Everyone! I know this----and maybe all of these have the secret looked up in loneliness.”
注释[Notes]
[1].Benson, Jackson J. Looking for Steinbeck’s Ghost. Norman & London: 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1988,212.
[2]罗伯特·迪莫特.斯坦贝克日记选.邹蓝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47.
[Robert Demott. Steinbeck’s Selected Diaries. Trans. Zou Lan. Tianjin:Beihua Press of Literature and Art, 1994, 47.]
[3]. Williams, William Appleman “Steinbeck and the Spirit of the Thirties”.in Richard Astro & Joel W. Hedgepe. Steinbeck and the Sea. New Port, Oregon: Oregon University Press, 1975, p.43 .
[4.]Steinbeck, Elaine &Robert Walsten. Eds. John Steinbeck: A Life in Letters. New York: The Viking Press, 1975,19.
[5]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下).梁实秋译,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85, 500.
[The Completed Works of Shakespeare(volume 2),Trans . Liang Shiqiu. Halar: The Cultural Press of Inner Mongolia, 1985, 500.]
[6]Millichap, Joseph R. Steinbeck and Film. New York: Frederick Ungar Publishing Co, 1983,18.
[7]Phillips, Larry W. Ernest Hemingway on Writing. New York: Scriber’s, 1984, 4.
[8]Strong, L.A.G. Fiction, Spectator . No.187, London, 1951,196.
[9]Carol, H. Weiss. Burning Bright. Commonweal, No.53.1950,178.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Burns, Robert. The Complete Works of Robert Burns. London: Routlege/ Thoemmes Press,1993, 162.
The Pearl. trans. Sister Mary Vincent Hilman. Notre Dame: Indiana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76,1201-1208.
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 斯坦贝克.斯坦贝克中短篇小说选(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76-277.
[Steinbeck, John. Of Mice and Men .in Selected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of John Steinbeck ( Volume 1), Beijing: the Press of People’s Literature , 1983, 276-277]
斯坦贝克. 月落. 斯坦贝克中短篇小说选(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07-110,114.
[Steinbeck, John. The Moon Is Down. in Selected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of John Steinbeck ( Volume 2), Beijing: the Press of People’s Literature , 1984, 107-110,114]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胡仲持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62,456.
[Steinbeck, John. The Grapes of Wrath. Trans. Hu Zhongchi. Beijing: Foreign Literature Press, 1962, 456]
Steinbeck, John. The Burning Bright. Penguin Books , New York, 1983, 19-25.
Burns, Robert. The Complete Works of Robert Burns. London: Routlege/ Thoemmes Press,1993, 162.
The Pearl. trans. Sister Mary Vincent Hilman. Notre Dame: Indiana :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76,1201-1208.
斯坦贝克. 人鼠之间. 斯坦贝克.斯坦贝克中短篇小说选(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76-277.
[Steinbeck, John. Of Mice and Men .in Selected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of John Steinbeck ( Volume 1), Beijing: the Press of People’s Literature , 1983, 276-277]
斯坦贝克. 月落. 斯坦贝克中短篇小说选(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107-110,114.
[Steinbeck, John. The Moon Is Down. in Selected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of John Steinbeck ( Volume 2), Beijing: the Press of People’s Literature , 1984, 107-110,114]
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胡仲持译.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62,456.
[Steinbeck, John. The Grapes of Wrath. Trans. Hu Zhongchi. Beijing: Foreign Literature Press, 1962, 456]
Steinbeck, John. The Burning Bright. Penguin Books , New York, 1983, 19-25.
后一篇:在歌颂爱情和友谊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