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学术文章 |
1.引论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向来被解读为表达“友谊”与“爱情”这种文艺复兴进步思想的典范之作,并因而受到国内外长久以来广泛的赞誉。我国著名诗人屠岸的评价代表了国内外学界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滞定型看法,他认为:“诗人通过对友谊和爱情的歌颂,提出了他所主张的生活的最高准则:真、善、美和三者的结合”[1]但是,当我们破除对莎士比亚的崇拜心理并以理性的眼光重新审视他的诗作时,我们发现前126首诗歌所表达的“友谊”和“爱情”其实只不过是抒情主人公与贵族青年的同性恋浪漫曲。本文试图通过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同性恋风尚的追溯以及十四行诗的内容和措辞的分析来揭示莎氏诗歌中这一鲜为人知的一面。
2. 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同性恋风尚
早在古希腊时期,男性美就受到崇尚,爱慕同性被视为强烈男子气概的表现,连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神宙斯也免不了受牧羊人加米尼德的诱惑。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年青人应当将青春奉献给长者,借以从长者那里获取智慧。这种同性间的“忘年情”不但得到提倡,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得到过实践。在文学上,柏拉图的《会饮篇》至今仍然是捍卫同性恋情的经典作品[2]。柏拉图认为,男性之间的爱是崇高和伟大的,男性之间的友谊和性吸引,是一个结合点上的两个方面。柏拉图式的爱情在创立之初就是指柏拉图所赞美的男性间精神之爱和互相吸引。柏拉图的观点被古希腊诗人普劳图斯和卢西安所继承。普劳图斯的很多剧中将男人—男孩爱情作为主题并将这种爱大为歌颂。其中,普劳图斯在《论爱情》里讲述到:一个叫波可琴的年轻人,英俊潇洒,在他即将与一位年老寡妇结婚时,他的一位男性朋友因嫉妒失去他而发起了一场关于波可琴应该结婚还是独身的辩论。卢西安宣称只有男人之间的爱才是一个美德和性爱的共同结合,男女之间的爱情则不应被放到与之相同的位置。
古希腊的同性恋风尚也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虽然那时候并没有同性恋一词。表达这种男性特殊关系的词汇有两个:涉及到肉体关系的是“鸡奸”(sodomy),不涉及肉体关系的是“男性友谊”(male friendship)。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也是一个同性恋者。他特别钟爱他的男模特儿,并曾与一位叫佩里尼的年轻人同居了十多年。“他的羽翼把我轻轻托起,令死亡也变得甘美。”艺术家这么描述他对佩里尼的爱。米开朗基罗晚年时遇到了一位名叫布拉奇的年轻人,但布拉奇两年后不幸去世。艺术家悲痛欲绝,花了整整一年时间在布拉奇的墓碑上刻下了悼念的文字,其中有以下的诗句:“我卑微的尘躯不再享有/你的迷人的脸庞与美丽的双眼,/ 但任何力量都抹不掉你我共枕相拥时/两个灵魂融相融所迸发的火焰。”[3]米开朗基罗的日记、信件和诗歌中不断透出他对年轻男子的爱慕。在他去世59年后,他的侄孙曾将他的诗作整理出版。由于米开朗基罗的多数诗歌是献给男性情人的,其中带有强烈的同性恋色彩,因此他的侄孙将作品中所有的阳性称谓改为阴性,并删去了一些大胆的描写。米开朗基罗把这种情爱融入创作中,使他的作品《大卫》与《上帝之手》等不仅充满了令人不可言喻的能量与活力,而且透露出“知者得其味”的同性恋情感。有趣的是,即使在如《埃勒斯雷的女预言师》等作品里,女性也往往以雄健骠悍的形像出现。
英国的弗朗西丝·培根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年轻时曾就学于著名的格雷栈法律学院。该学院是当时的自由派阵营,校园内同性恋风气颇有传闻,这使得以《圣经》为本的培根母亲大伤脑筋。培根在1693年詹姆斯一世登位后开始官运亨通,其中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原因是培根与詹姆斯一世都是同性恋者。后来培根因被指控主案时受贿被解除一切官职,削职为民。在他卸冠的那天,保守派清教徒人士在日记中记载道:
虽然现在官运夭折扑灭了他的野心,压制了他的傲慢,剪除了他借以腐化的手段,但他是否会就此放弃他最恐怖但又极掩人耳目的鸡奸行为呢?……只要猪猡还在地上滚躺,他就应该因鸡奸而被绞死。”[4]
培根对周围年轻的威尔士男仆情有独钟,不少人也曾是他的床笫之友。削官后的培根从事著书立说。其《散文集》内容涉及荣誉、爱情、雄心和友谊等人类生活和情感的各个方面,其精辟的见解和冷静雄犀的笔调使其成为人类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然而《散文集》在谈论友谊、爱情和婚姻时,不时流露出对异性的冷漠和对同性的赞慕,认为同性间的情谊比异性恋爱情更有优越。著名的《论友谊》就是来自最宠爱的男仆托比所激发的灵感,培根谈及男性间的情爱时这样写道:“没有这种爱的陪伴,人多时也会感到孤寂,接踵的脸面不过是一幅幅古板的画,而谈话也只是单调的撞击乐声。”他在《论婚姻和单身》里写道:“未婚的男人是最好的朋友,最佳的主人,最出色的仆人……”。
3.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同性恋主题
古希腊时期尤其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同性恋风尚自然也影响了莎士比亚,而且他特殊的成才经历以及与其文学庇护人的关系也使得这种同性恋情结得以形成。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天赋极高且勤于努力的莎士比亚还是很快在伦敦戏剧界和诗界脱颖而出,名声渐起。这引起当时颇有名气的“大学才子”们的嫉妒和惊恐。格林在病重卧床不起时,还特意写信给马洛等人,警告他们注意莎士比亚,说他是一只“暴发户式的乌鸦”,“借着我们的羽毛来美化自己,用演员的皮,包藏起虎狼的心,他写了几句无韵诗,却要与你们中间最优秀的人媲美;他简直是一个什么都干的打杂工,却自命不凡,把自己看作是国内唯一的震撼舞台的人。”[5]莎士比亚的崛起和“大学才子”们对他的攻击引起了当时热爱文学的青年贵族骚桑顿伯爵的注意,他非常赏识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才华,并继而成为莎士比亚的文学保护人。二人交情极为深厚,在许多危险时刻都是伯爵帮助莎士比亚度过难关的。例如在1592至1594年伦敦大瘟疫时期,莎士比亚被骚桑顿带到自己的家里,并在那里写了喜剧《爱的徒劳》。诗人和骚桑顿伯爵的关系在后者处理婚姻关系时进一步加深,有资料记载:
1590年威廉·塞西尔(伯利勋爵)这位当时的财政大臣极力想让他的被监护人且年已17岁的骚桑顿伯爵与其15岁的孙女伊丽莎白·维尔成婚。可是这位年轻人却不想对此加以考虑,因为他急于想到埃塞克斯伯爵麾下从军。包括他母亲在内的许多人对他施加压力想让他订下这门有利可图的婚事,可是他却执意不从。 [6]
在1592年前后,莎士比亚写了18首十四行诗献给伯爵。从表面上看,在1──17首诗里,抒情主人公劝友人结婚生子,将美貌和财富延至后代。虽然劝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的时髦主题,但若从全方位细心加以分析的话,我们发现这些诗作同时又是抒情主人公对友人情感的试探。莎士比亚19岁时与大他8岁的安妮•哈舍薇结婚,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他大约在1586年离开故乡前往伦敦,此后回家的时日不多。起初在伦敦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品尝到艰辛和苦难,同时也悟出诸多人生哲理。友人的俊美、慷慨和高贵在莎士比亚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加之同时代同性恋风尚的影响,莎士比亚难免不会对友人产生爱慕之情。于是在这17首诗里,莎士比亚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假借劝婚之名试探友人的态度。
第一首诗里抒情主人公从宇宙的角度证明“我们祈盼生命从绝色中繁生,/这样美之蔷薇就永不会消失,/但既然物过盛而衰皆有时令,/就该为年轻的后代留下记忆。”[7]他告诉朋友结婚生子是自然规律,作为人就应该遵循。第二首诗里,抒情主人公从友人自身的角度来考虑,“并用你的遗产来证明他的美丽,那么你对美的利用多值得称赞!这种美在你垂暮之年将被更新,你感到血冷时会重见热血沸腾。”也就是说,如果友人有后代,他的美貌就会得到继承。第三首诗,抒情主人公请出友人的母亲来规劝他,“你是你母亲的明镜,她从你身上/唤回了她青春时代那美好的四月”。为母亲着想,他也应该娶妻生子。在接下来的诗中,诗人从不同角度包括后裔的美貌和财产(诗4,5,6),音乐(诗8),寡妇的眼泪(诗9),人类的后代(诗11),时间及友人的辉煌(诗17)向友人证明娶妻生子的益处,奉劝他改变独身的想法。尽管再三劝说,友人依然报定独身不动摇,这正是抒情主人公所企盼的。通过试探友人的真正立场,“英雄识英雄”,两个志趣相同的人走到了一起。
第10首诗里,抒情主人公写道:“创造另一个你吧,为了我的爱”。这是抒情主人公第一次在诗中提到自己,表明他们的关系进了一层。第13首诗第一行说:“愿你永远是自己!可我的爱友。”(O that you were yourself, but love you are )此处抒情主人公首次以 “you” 称呼对方,比 “thou” 亲切,又称其为love,显示了感情的发展,他对友人的爱远远超过友情。抒情主人公开始直接赞美友人的美貌,在表达爱意的同时回报友人的爱,这一点在第18首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抒情主人公将友人比为夏天,但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但是夏天是短暂的,所以抒情主人公希望“但你永恒的夏天将没有至尽,/你所拥有的美貌也不会消失”,因为“只要有人类生存,或人有眼睛,/我的诗就会流传并赋予你生命。”在抒情主人公的心中友人是美的最高体现,一切都显得逊色。这里抒情主人公一反让后代延承美貌的说法,指出自己的诗将使友人永恒,将二者的关系摆在醒目的位置上。尽管前面的这些诗中没有直接描述友人的反应,但是从抒情主人公的用词和语调透露出的信息表明,友人也是爱他的。若是他有什么不同意见比如反对与抒情主人公继续发展,那么抒情主人公就不会再有反映二者亲密之情的措辞。
20──126诗谱写了他们的爱情进行曲,既有相爱的甜蜜、分别的相思和重逢的喜悦,也有嫉妒、担心和痛苦。他们的同性恋关系明确体现在这些诗中,以第20首诗为例:
你有大自然亲手妆扮的女性的脸/你 ,我苦思苦恋的情郎兼情妇/你有女性的柔情,但没有沾染 /时髦女人的水性扬花和朝秦暮楚;/你眼睛比她们的明亮,但不轻佻/不会把所见之物都镀上一层黄金;/你集美于一身,令娇娃玉郎拜倒/勾住了男人的眼也惊了女儿的心,/大自然开始本想造你为红颜姝丽,/ 但塑造之中她为你而堕入情网,/ 心醉神迷之间她剥夺了我的权利,/ 把一件对我无用的东西加你身上。/ 但既然她为女人的欢娱把你塑成,/ 就把心之爱给我,肉体爱归她们。
这首诗是抒情主人公和贵族青年同性恋关系的具体体现。从骚桑顿伯爵在十九岁时的绘下的肖像上可以看出,他金色的头发垂落左肩,鹅蛋脸显得敏锐而娇嫩,有着摄人心魄的阴柔之美。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所当然地被俘获了,友人的美貌使他心仪已久,他们的关系经过发展终于得到确定。诗的第二行诗人用 “我苦思苦恋的情郎兼情妇“(Hast thou, the master mistress of my passion )喜不自胜地表达了情人之魅力和爱情之甜蜜。英国莎学家Schmidt将“the master mistress ”解释为“男性情人,像女人那样被爱,但是男性”即男性同性恋中的“女人”角色[8]。诗中“passion ”(激情)在此语境下指“对身体的欲望”,而这个激情是抒向“情郎兼情妇”的。第七行“in hue all hues ”中“hues” 与 “uses ” 双关,意为“纵欲”。抒情主人公对友人说“把心之爱给我”,与柏拉图式爱情模式是一致的,男人之间的爱重在精神层次的交流和吸引。他们的亲密关系在第36首诗中跃然纸上。在第一,二行里 “让我承认我们俩必须分手,尽管我们不可分的爱是一体。”。关于“夫妻双方是一体”的说法,圣经中讲到:
耶和华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于是取下他的一条肋骨,又把肉合起来。耶和华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了一个女人,领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9]
抒情主人公引用《圣经》话语证明他们的合二为一,同时诗的第5,6行“我俩的爱中只有恩爱如一,尽管我们的生命之躯分离。”,也是讲的这个意思。第37,39,42,62和109首诗里也有诗句讲到“相爱者合而为一”。第37首诗中第8行“我都会把爱嫁接于这棵繁枝”。“嫁接”是个比喻,指“融你的爱于我”。第39首诗第2,3行“既然你是我自身更好的那部分?/我自己赞美对我有什么用?”贵族青年是抒情主人公“自身更好的那部分”。《创世纪》中亚当对夏娃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即为“自身更好的部分”。直到现在,丈夫和妻子还称对方是“自身更好的部分”。第2行中第二个“自己”根据语境指友人。抒情主人公和友人俨然是亚当和夏娃,相爱者合而为一。以下几句选诗也表明抒情主人公与友人的关系如胶似漆,相濡以沫。第42首第13行“可快乐就在这儿:你我本是一体。” 第62首第13行“我自赞是在把另一个自己赞扬。” 第88首第13行“此乃我之爱,我完全属于你。”第109首第14行“除了你这玫瑰;你是我的万物。”
他们的爱情中,抒情主人公扮演着丈夫的角色,贵族青年则是“妻子”。当抒情主人公用通常描绘女性美的话语来赞美友人的美貌时,强调的是女性的温柔恬静之美而非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抒情主人公将友人比作“玫瑰”──女性的象征。友人曾背叛过他,但强烈的爱又使抒情主人公原谅了他,反而安慰道:“玫瑰都有刺。”在第54首诗里,抒情主人公将友人比作外观高雅美丽、芬芳馥郁的真正玫瑰花。当他们的爱有阴影袭来时,友人的眼泪揉碎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唉,但你的爱洒下的泪是珍珠,/其珍贵已足够把你的劣行尽赎。”(第34首,13,14行)。友人的泪一点一滴湿润着抒情主人公直到浸进心坎儿,完全消融了他的怒气。
他们的爱也受到来自其他方面的干扰,首先是另一个诗人与他争宠。据考证该诗人是克里斯托弗•马洛[10],“大学才子”之一,其人风度翩翩,而且也是个狂热的同性恋者。除了在文采上一比高低,第80首诗中还提及抒情主人公与马洛竟争的资本是身材和气质。(He of tall building and of goodly pride” )。该诗第7行中的“轻舫”(bark)在古英语中有性的影射。这些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抒情主人公与男青年的同性恋关系。最后两句“所以要是他蒙嘉纳而我被拒绝,最坏的结果是我的爱把我毁灭。”,可见诗人对他的用情之深。若是二者仅为朋友关系,那么马洛的加入将汇聚更大的力量,岂不是可喜可贺?抒情主人公只所以如此伤心,是因为他和友人是“合而为一”,容不得马洛的插足。其次是友人的背弃和黑肤女士的介入。第42首诗里“她占有你,才是我悲伤之缘由,这爱的缺失才是更直接的伤害。”她从抒情主人公身边夺走友人,这是他悲伤的理由。两人世界无论是男性或女性的插足都会引起抒情主人公的嫉妒和无尽的哀伤,无疑是恋人之间争风吃醋的写照。
尽管有风云突变之时,但是二人总能同归于好,男青年是抒情主人公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根琴弦。在第75首诗中“忽而认为最好与你单独相伴,/忽而又想携你招摇过市更妙,/刚才还把你凝视并大饱眼福,/转眼又渴望见你如已隔三秋;”这里面的情感是何等浓郁芳醇,完全是热恋人心思的真实反映。第11、12行“除了从你那儿获得欢欣鼓舞,/我没有别的欢乐也不去追求。”( “Possessing or pursuing no delight /Save what is had or must from you be took.”) “delight” 指sexual pleasure。抒情主人公和友人的精神和情爱水乳交融,真正达到了柏拉图所说男人之间爱的最高境界。
4.结语
上述的社会背景和诗句分析显示,十四行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和贵族青年无疑是同性恋关系,这或多或少反映了莎士比亚和骚桑顿伯爵的类似关系。 同性恋在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是被严令禁止的,同性恋者会受到极其严厉的惩罚。尽管如此,同性恋还是秘密地大量存在着。当时,莎士比亚事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声望日增,男青年也是名门望族,名声都不容诋毁。于是,他们之间隐秘的同性恋情就只有借助诗歌这个共同的爱好来表达和传递。有鉴于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思想性就不应盲目地被拔高;但也不能将这些十四行诗的思想性贬得一无是处。因为,表达同性恋情结较之中世纪的禁欲主义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尤其是在同性恋有了相对宽松社会空间的今天,更多的挖掘和思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的真正主题乃至同性恋倾向是必要的。它一方面有助与我们了解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社会的一些情况,另一方面也引导我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莎士比亚和他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前言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第6页。
[2]姬旭升译、米歇尔•福柯.性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第354-372页。.
[3]Simonds D’Ewes. Autobiography and Correspondence. [EB/OL]www.lambda.net
[4]Cowan, Thomas . Gay Men and Women Who Enriched the World [M]. William Mulvey Inc, 1996,p24-29.
[5] 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传[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76页。
[6]张泗洋.莎士比亚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968页。
[7]本文所采用十四行诗的中文翻译来自曹明伦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6.
[8] Pequigney, Joseph. Such is My Love —A Study of Shakespeare’s Sonnets[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p31.
[9]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中英对照(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M].2000年.
[10]Rowse, A.L. The Annotated Shakespeare.[M]. New York: Greenwich House, 1988,p1494.
[1]屠岸.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一百首前言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年,第6页。
[2]姬旭升译、米歇尔•福柯.性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第354-372页。.
[3]Simonds D’Ewes. Autobiography and Correspondence. [EB/OL]www.lambda.net
[4]Cowan, Thomas . Gay Men and Women Who Enriched the World [M]. William Mulvey Inc, 1996,p24-29.
[5] 阿尼克斯特.莎士比亚传[M]. 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第76页。
[6]张泗洋.莎士比亚大辞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第968页。
[7]本文所采用十四行诗的中文翻译来自曹明伦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 1996.
[8] Pequigney, Joseph. Such is My Love —A Study of Shakespeare’s Sonnets[M].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中国基督教协会《圣经》——中英对照(简化字现代标点和合本)[M].2000年.
[10]Rowse, A.L. The Annotated Shakespeare.[M]. New York: Greenwich House, 1988,p1494.
前一篇:简论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的诗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