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到底有没有出关
(2022-10-04 11:33:34)
国画《老子出关》,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个母题,千百年来,其背景永远是留白,顶多是画个松树的一根树杈便了事,再无它物。既然是出关,反正我没有见过以城楼、关隘为背景的“老子出关”图。那么,当你看到这样的“老子出关”,你怎么知道,又凭什么分辨出老子是出关还是进关?
函谷关头紫气浓,独教关尹喜相逢。
如何道德五千字,不载周家藏室中。
这是宋代诗人张良臣的诗。据说当年,函谷关总兵尹喜,远眺日出是紫气浩荡,一会见老子骑青牛而至,于是便拜老子为师,辞官随老子沿秦岭终南山神仙路西行,昼行夜宿,不几日来到将军山下,只见此处祥云缭绕,四季如春,溪流纵横,鱼翔浅底,百鸟争鸣,真乃世外桃源,老子抬头望时,只见一巨石十分奇异,如有人形,豹头环眼,铁面虬鬓,一手执剑,一手执扇,五蝠飞舞,正气浩然,不尽叹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自言自语,洋洋洒洒五千言,由尹喜记录,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了。
如果按照这样的记录,那与老子同行的应该是三人,而不是现在中国画所表现的一老一少,老子和书僮两个人。
事实上,如果按照上北下南的惯例来看“老子出关”,那么《老子出关》的方向应该是向西前行可能会比较靠谱一点。因为“函谷关”在河南的灵宝,出了灵宝就是陕西地方了。但是就目前社会层面上“老子出关”的方向可谓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甚至看了有些画家的“老子出关”图,觉得老子是在原地打转,不知要往哪里去的感觉。比如有老子坐在石头上沉思的,有喝上的,有倒地就睡的等造型;当然也有让书僮牵着老牛不知所终的等。老子写出了道德,但他却让孩子在崎岖的山路上牵着牛步行,一个老头子在享受牛背的特权,这就有点不道德了。
我认为,老子出关时可能就是一个人。世代传下来也是说老子骑一青牛出函谷关的,什么时候多出一个牵牛的小孩子出来了?很不道德。
同样《洗桐图》也是中国画创作的母题,自古以来,好多名手都画过这个题材,那树为什么还要洗它呢?
据明王锜《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说:“一次有客人畅谈忘返,不得已在倪瓒家留宿,倪瓒很不情愿,担心客人弄脏客房,所以辗转反侧,难以酣睡。由于夜里听到客人咳嗽,倪瓒猜想客人必定吐痰,所以天一亮立马叫仆人仔细搜查院落庭园,看看有没有客人吐痰的痕迹。仆人找遍各个角落也没有找到痰迹,又担心主人打骂,于是谎说在桐树根处找到了。于是倪瓒就让仆人用水把桐树洗了又洗。由于反复擦洗,以致于后来把树皮也洗烂了,树木也因此枯死。”
就这点事,事实上人家说得很清楚:在树根找到了痰迹——反复擦洗——洗烂了——枯死。
然而,我曾看到一个画家创作的“洗桐图”,把参与洗桐的人扩大了几倍,达四、五个人,而且都画到树杆上,梢上去了,这严重违反了痰迹在树根处的事实。
后来我对画家说:“吐痰的人有气功吗?”
画家说:“不知道。”
“如果,没有气功,一般人怎么会一口痰吐得那么高?你看你把参与搞卫生的人都整树上去了,而痰在树根。”
我认为“洗桐”,就是个听写作画课,线索是:在树根找到了痰迹——反复擦洗——洗烂了——枯死。这么简单的事,都没搞清楚还画什么画?如是,诗曰:
函谷老子出没出,
画意画理从何读。
洗桐也是瞎胡洗,
痰在树根宛如初。
2022年10月4 日仲敬干上午匆匆于延安饭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