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能铲地皮才是真行家

(2022-10-06 16:18:39)

能铲地皮才是真行家

 

关于“铲地皮”,百度上是这样阐述的:

自己不开店,专跑农村收货,或者是盗古墓的人。拿到东西后再卖给各商家,行里人称他们“游击队”,又叫“铲地皮”。所谓“铲地皮”是古玩行的“专业术语”,指的是活跃在最底层的文物贩子。说起文物贩子,可能大家平时收藏鉴宝类的电视节目看多了,以为他们都是腰缠万贯的主儿。实际上,文物贩子也分三六九等。

第一等人,开着店面,当着老板。这类卖古董的,确实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做的都是几十万、上百万的大宗买卖。

第二等人,手里没有资金,也开不起店面,但有眼力,懂行情,最喜欢在铲地皮的那里低价“捡漏”,再转手卖给开古玩店的,赚些差价。

第三等人,通常没什么文化,对古玩也一窍不通,只能走街串巷,从老百姓手里低价收些旧货,转卖给前两种人,赚点小钱。

上文是百度上抄袭来的。

然而,我以为对“铲地皮”作这样的阐述,可能还不够全面或准确。事实上,还有一种“铲地皮”的人,自己非常懂经,懂门道,即已是这方面的行家,然而他又装成什么都不懂的样子,经常去铲那些铲地皮的,这才是真行家哩。

记得书圣王羲之的草书《平安帖》曾在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夜场上,拍出了3.08亿元的天价,刷新了中国书法拍卖中单字价格最高的纪录,这幅书法只有41个字,折算下来平均每个字值750万元。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幅王羲之存世的唯一真迹多年前只是被当做垃圾一样放在故纸堆里。

 

有一个微博记录说:1947年的一天,北京琉璃厂的一个古玩摊主,迎来了一位客人。

 

这位客人在他的摊子上翻了一会儿后,看中了一件破旧的黄布书法作品。摊主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开张了。

 

这布破损的虽然特殊别严重,但上面的字看着可是有年头了,看着像是一个有收藏价值的东西,这位就感兴趣了,他问摊主价格,卖家刚开始说10块钱就卖,没想到他一听价格转身就走。

 

毕竟好几天没有生意了,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对货感兴趣的,摊主急于卖出开张,急忙叫住了他,“这位爷,您先别走,价格好商量。”

 

这个人一听就停下了脚步,本来他也有心要买,刚才要走不过是讲价的一种手段,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终他成功的以5块钱就买下了这块破布。

 

老玩家也没想到自己的随意之举,淘到的竟是一件流传百年的稀世珍宝。

 

1979年,著名书画鉴定大师徐邦达老先生在机缘巧合之下见到此贴,仔细研究之下,发现这幅帖子虽然只有四十几个字,但周围盖满了数十方收藏鉴赏家的印章,说明流传数百年间,《平安帖》多次易主,且流传有序也,因为历代藏家的精心呵护,《平安帖》得以完整保存。

 

这就是懂经,懂门道的“铲地皮”者,他只是装成什么都不懂的样子,去铲那些铲地皮的成功案例

 

我从来不敢小看什么“铲地皮”的,他们说不懂,那是他懂装不懂的。有不少“铲地皮”者,他只想赚第一手钱,因他们没有门路,也不可能认识大收藏家,也就是说能赚一点就行也行了。

记得八十年代上海沧州饭店拆除时就有不少懂经的人,捡了好多“宝物”,要知道“沧州饭店”可是一九00年建的。20年前上海静安公园周边那也可都是原住居民,居民拆迁时,一天晚上我散步路过就看到一辆黄鱼上堆了不少字画,我一看有马公寓、王一亭、吴湖帆、于右任等名家的东西。工人说是里面一个教授家的,家里没有什么人,都作一般物品处理了。我说多少钱?他说五万(并且他还知道这些人的`前程往事`,能说他不是行家?)。我说二万,要行,你马上跟我到对面延安饭店去拿钱。他略上思索说,行吧!交割完他说,这都是名家,你好好收藏,我拿到二万元也满足了。

你看,你能说这个人不懂吗?后来我在拍行看到我过手的东西,都被别人赚了大钱。

其实,能“铲地皮”的才是真行家,敢去“铲地皮”的是大行家,无论你是玩字画的,还是玩瓷杂的,多与“铲地皮”的贩子们交朋友,少与坐办公室的专家们论交情,才是一条正确的收藏路线。如是,诗曰:

岐王宅里曾经见,

流落民间有所现。

地皮铲后生春意,

打赢专家一大片。

2022年10月7日晨仲敬干匆匆于上海延安饭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