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外鼻疾病
外鼻的解剖特点:外鼻形如一个基底在下方的三边锥体。上端位于两眼之间,连于额部,称鼻根;下端向前突起称鼻尖;二者之间为鼻梁;鼻梁两侧为鼻背;鼻尖两旁的半圆形膨隆部分称鼻翼;锥体的底部称鼻底;两鼻孔之间的分隔称鼻小柱;鼻翼和面颊交界处称鼻唇沟。外鼻的上方为骨性支架,下方为软骨支架。外鼻骨性及软骨性支架外覆皮肤。骨部皮肤薄而松弛;软骨部皮肤较厚,且与皮下组织及软骨膜紧贴,富有皮脂腺及汗腺,为痤疮、酒糟鼻的好发部位。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及面静脉汇入颈内、颈外静脉。由于内眦静脉经眼上、眼下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通,面部静脉且无瓣膜,故当鼻或上唇(称危险三角区)患疖肿时,如误挤压,则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也称逆行感染)。外鼻最常见的疾病为酒糟鼻及鼻疖肿。
一、酒糟鼻
酒糟鼻为外鼻的慢性疾病。常伴有鼻尖及鼻翼痤疮、皮肤发红、表面不平,似酒渣附着而得名。
(一)临床表现
鼻尖皮肤潮红,呈鲜红色或暗红色。表面油腻光亮,饮酒或寒冷刺激后,鼻尖红亮更为显著,病变部分有粟状丘疹、粉刺,间夹小脓点,压之有白色乳酪物排出。病程缓慢,缠绵日久则皮肤增厚,粗糙不平,光滑油亮,状如橘皮,表皮间见毛细血管扩张。如无继发感染,本病一般无疼痛,少有全身症状及体征。
(二)日常防护
1.平时戒烟、酒,勿食刺激性食物。
2.饮食有节律,勿暴饮暴食。
3.少食油炸食物,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4.勿过热过冷刺激局部。
5.修身养性,保持情绪稳定,勿抑郁,勿急躁。
6.要讲究卫生,勤洗脸,可用温肥皂水轻擦局部,而后再用清水擦洗。
7.不共用洗脸毛巾,以防直接接触传染(针对蠕行螨感染者。蠕行螨可通过涂片化验得知。)
(三)药物治疗
1.内服法
可选用生地、赤芍、黄芩、薄荷、花粉、连翘、当归、川芎、防风、生甘草等。
2.外用法
早期可用硫磺膏局部涂擦。涂药前先轻轻压除皮脂小栓,再用温水或用含硫肥皂水清洗局部然后涂药,继用手指按摩15分钟,每天早晚各一次。
二、鼻疖肿
外鼻疖肿常发于鼻尖及鼻翼处,因为此处皮脂腺丰富。尤其是油性皮肤者,较易发生;青少年易发生;秋天易发生。
(一)临床表现
初起局部稍感疼痛,触痛明显,局部皮肤发红;继疼痛加重,局部突起,界限清楚,局部有张力;3~4天后从病变的中间开始化脓、变白,逐渐变软,可自行溃破,脓出后趋于愈合。病程一般7~10天。
(二)日常防护
1.应讲究卫生,勤洗脸。
2.勿食刺激性食物,少吃油炸食物。
3.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使皮脂腺排泄通畅。
4.病变初期,切勿用手挤压,以防炎症扩散,或引起逆行感染。
5.要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6.要保持心情舒畅,勿生气着急。
7.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人,应首先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8.对于并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者,必须住院治疗,且不可大意。
9.脓已成熟者,可待其自然溃破,或用消毒针挑破脓头,以促使破溃排脓。也可用碘酊消毒后以锋利尖刀将脓头表面轻轻挑破,以小镊子钳出脓栓。切开时不可切及周围浸润部分。
(三)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
(1)中草药。可选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山栀、赤芍、丹皮、花粉、生甘草等,水煎后分两次温服。或用干净的毛巾蘸药液湿敷,1日2~3次。
(2)中成药:可选用牛黄解毒丸、黄连上清丸、银黄口服液、龙胆泻肝丸等。
2.西药治疗
(1)全身用药:①首先选用足量的抗菌素类或磺胺类药物,控制感染。②疼痛剧烈者,可口服镇痛药。
(2)局部用药:①初期可用75%酒精或2%碘酒涂擦局部。②用抗菌素软膏涂抹患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