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鼻科讲座第四集      鼻腔炎症性疾病

(2012-10-10 22:57:06)
标签:

梅祥胜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

健康

                      第三节 鼻腔炎症性疾病

 

一、鼻前庭炎   

    鼻前庭炎是鼻前庭皮肤的弥漫性炎症。有急、慢性之分,多两侧同时发病。本病可经久不愈,也可反复发作。其因多由于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所致。常见于急、慢性鼻炎、鼻窦炎及鼻腔异物的病人;长期在粉尘(如水泥、石棉、皮毛、烟草等)环境中工作的人员;另外,如不良的挖鼻习惯,易诱发或加重本病。

    (一)临床表现

    1.急性者,可有鼻前庭处疼痛,为干痛。检查见鼻前庭及其附近上唇皮肤有弥漫性红肿或糜烂。

    2.慢性者,为鼻内发痒、发热、发干及有异物感。检查见鼻毛因脱落而稀少,鼻前庭皮肤有皲裂或结痂,前鼻孔常为痂皮堵塞,影响呼吸。病变甚者可蔓延到上唇附近的皮肤。

    (二)日常防护

    1.戒除挖鼻孔、拔鼻毛等不良习惯。

    2.改善工作环境,避免粉尘的刺激。

    3.积极治疗鼻腔疾病,减少分泌物刺激。

    4.不可用水洗涤患处,以防延期愈合。

    5.结痂处不可用手硬揭开,应待其自然脱落(结痂自然脱落大约需要一周左右)。   

  6.发病期少吃或不吃刺激性食物,尤其辛辣、煎炒及油炸食物。

  (三)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   

    (1)中草药:可选用黄芩、黄连、花粉、生甘草、泽泻、滑石、车前子、防风、赤芍、白芷等,水煎后先熏蒸,待温热时再热敷,1日2-3次。也可用该药温服,1日2次。

    (2)中成药:急性期可选用龙胆泻肝丸或黄连上清丸,慢性期可选用防风通圣丸。

    (1)急性者,可甩抗菌素治疗,一般用口服即可。

    (2)慢性者,局部可涂以抗菌素软膏和激素软膏,结痂多者可先用3%双氧水清洗,然后再用以抗菌素软膏和激素软膏。

(3)对顽固性慢性鼻前庭炎者,可先用10%~20%硝酸银溶液涂抹皲裂或糜烂处,然后再涂以抗菌素软膏和激素软膏。

 

二、鼻前庭疖肿

    鼻前庭疖肿是鼻前庭处的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多为单侧。

(一)临床表现

    初期局部疼痛,按压痛重。检查见一侧鼻前庭内皮肤有丘状隆起,周围浸润发硬、发红;化脓期可有明显的跳痛,疖肿中间开始发白;成熟(即完全化脓)后,整个疖肿发白变软,可先从顶部溃破,流出脓液,多较稠,疼痛减轻。病变多在一周内自行穿破而愈。疖肿有时可数个,但多位于一侧。严重病例可引起上唇及面颊部蜂窝组织炎,表现为同侧上唇、面部、下睑等处肿胀疼痛,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如恶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

    (二)日常防护

    1.戒除挖鼻孔、拔鼻毛等不良习惯。

    2.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皮脂腺及汗腺分泌物的排泄。

    3.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防毒邪淤积。

    4.易清淡饮食,多饮水,忌食油炸、煎炒及刺激性食物。

    5.保持心情舒畅,勿抑郁、发怒。

    6.患疖肿时,切忌挤压,以免炎症扩散。

    7.积极治疗鼻部及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8.恢复期易瘙痒,切忌用手抓挠。   

    9.加强锻炼,加强营养,提高机体抵抗力。

    10.有糖尿病史及一般情况较弱者,应及时治疗原发病。

    (三)药物治疗

    1.中药治疗

    (1)中草药:可选用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山栀、赤芍、生地、生甘草等,水煎后分两次温服,其药渣用纱布蘸药作局部罨包,1日2次。药渣不可过热。鼻疖肿初期不可使用本法。

    (2)中成药:可选用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银黄口服液、银翘解毒丸等。

    2.西药治疗

    (1)疖肿初期,可用抗菌素口服,严重者可肌注或静脉给药,应首先选用青霉素类或磺胺药,可加适量激素以协助消炎。局部可用75%酒精或2%碘酊涂擦,也可用抗菌素软膏局部涂抹,1日2次。

    (2)化脓期,可单用大剂量具有杀菌性的药物,不再用激素,以防炎症扩散。应首先选用青霉素类,如对青霉素过敏或耐药者,可选用红霉素类。疖已成熟者,可待其自然破溃,或用小探针蘸少许石炭酸或50%硝酸银腐蚀脓头,促使破溃排脓。也可用碘酊消毒后,以锋利尖刀将脓头表面轻轻挑破,将脓液排出。

    (3)恢复期,局部结痂较多者,可先用3%双氧水软化清理后,再用抗菌素软膏涂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