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门生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考点将得到不同的经营结果。就像小米手机,你只是把他当做一门手机生意,那就不会有现在的小米。
影院到底是一种怎样的业态?有人说是一种零售业态,是店面,卖电影票,卖爆米花和可乐获利;有人说影院是一种媒体,大屏幕室内媒体,靠大量广告收入获利;有人说影院是一个空间,是一个场地,可以靠出租获利。
当你把影院看作是零售时,你的关注点在哪里?上座率,票房收入,卖品收入,人次,客单转化率,卖品占比等等。最终的结果,上座率15%,卖品占比10%,等等,还有一年比一年激烈的竞争。单店时,影院就是一门店,卖票,卖爆米花,卖可乐,卖场租,卖映前。。。。。。零售的大堂空间不要太大,浪费房租。
当你把影院看作是空间时,你会关注坪效,你会关注上座率,你会关注零售时的所有数据,你会去琢磨人少的周一到周五,上午和下午场如何增加上座率?你会考虑影院作为声画空间时,还能做些什么?直播?婚庆?见面会?。。。。。。
当你把影院看作是一种媒体时,你的关注点在哪里?受众,怎样能来更多的观众?怎样能卖更多的广告?怎样能去赚上游的钱,怎样能有更大的空间?当然单店的影院去考虑成为一种媒体,不现实,但当你成为一个集团时,影院的媒体属性就非常现实。
如果全国100%的影院份额都属于你,你会去做什么?2013年你会有6亿多的观影人次,6亿多的受众,你的受众群体是否比央视受众还要有价值,好了,央视160亿的广告份额给你了。除了广告费,你还有国内电影市场的定价权,想象空间太大。100%的市场份额不现实,20%的市场份额呢?当你有20%的市场份额时,应该是怎样的?万达有14.8%的市场份额,市场很怕它,它很有话语权。30%影院市场份额的中影也不言自威。
当你把影院当做一种零售时,你很容易走入一种节衣缩食的境地,面对不对上涨的租金,不断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的控制费用,在卖品方面不断的开源,不断的开新店促进营收增长,似乎逐渐进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境地,不开店,营收降,开新店,又好像是一个无底洞,不断的捉襟见肘。节流很难受,开源又不能单纯以新增量替代,怎么办?怎样开源?似乎把影院当做媒体是一条路。怎样做呢?关注媒体该关注的,转换思维。把影院当做发行网络,就不再继续纠结于单店成败,自己片子卖的好,整体的收益也是好的。把影院当做广告资源,那你的主体应该是一个广告公司,有自有资源,有外部资源。
当苏宁把实体店当做与京东最大的区别时,在信任度上,大众会更信任苏宁。万达的网票比美团的电影票更有价值,电影院的商业本质比影院的独特性更有价值,你把这么生意当做什么,他就是什么。做好经营,先从转化思维做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