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休闲 |
分类: 高尔夫 |
1月2日:纸上谈兵——
1月3日下午,山盛:
1月4日下午,四川国际:100杆。
1月5日下午,山盛:
1月7日:纸上谈兵——“初学者常犯的错误”:
1月7日晚上,山盛:
修正练球方法,首先开始专注于短铁杆劈起——只拿出P、A和W杆,全挥,注意挺直脊柱、放慢和稳定节奏、陡峭上杆、转髋下杆、放松右臂、以及向前送杆,关注方向而非距离,300颗球不嫌多——成效显著,击球基本扎实,好的感觉得到巩固和延续,背部左侧有明显劳累感觉。只是时有左拉的现象,应该是身体重心没有转移而太过靠后的缘故。
~~总结起来,以往由于疏于练习或者欠缺目的性,练习场上的两个小时往往忙于从W杆到一号木一一摸一遍,感觉不太好,再摸一遍,感觉稍好,就自以为达到了练习的效果,结果第二天下场又是这儿那儿地问题不断,其实没有真正养成正确的“(挥杆)肌肉记忆”。而只有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养成和巩固恰当的挥杆习惯,才能真正把挥杆动作练好。这样的方法,值得肯定,值得坚持。
接受邱先生和兰先生的提醒指点,上下杆时注意让眼睛保持盯着球位——以往更多的会是脸对着球位而眼睛已经转向了右侧,基本是凭感觉在击球,同时也很难保证身体和头部的稳固,现在刻意去做,身体感觉有些难受,但是又必须去努力地做到,事实上击球的效果变得更加稳定扎实,也是职业球手做得最好的一点。
练习结束时感觉左侧肩胛骨下方有些胀疼,与兰先生交流之后顿悟,是我上杆时更多地注重了稳定髋部而运用了举杆动作而没有使整个上半身得到拧转的缘故,事实上,更需要转腰、转背及至转肩,这样才能达到“推动”上杆的效果。——很期待下一次练习,以待检验。
1月9日下午,山盛:
练习效果不是太好——要么,头部又偏向了右边,眼睛没有把球盯住,难以控制中轴的稳固;要么,上半身没有充分拧转,背部肌肉紧绷感不强,左肩胛骨下方仍然有些胀疼,转体力量没有充分发挥;要么,充分送杆仍然很难做到;要么,挥杆节奏还是太快,等等——放大到一号木上,就是方向出现问题。
1月10日下午,成都保利:103杆。
1月21日下午,山盛:
本以为临近春节了大家都在觥筹交错的桌子上呢,却不料到了练习场才发现老熟人们都在,蒋刘金兰李张等等等等先生们或早或晚或长或短都在练习着~~是因为爱上了高尔夫而疏远了烟酒呢?还是因为眼见着别人都在进步和稳定而自己一门心思想要争先恐后呢?~~于是,虽然来来回回寒暄聊天说笑耽误了太多太多时间甚至临近到了晚上八点钟才想起是不是吃个晚餐,我还是趁着了有限的时间专心致志雕琢了一下挥杆动作。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眼睛盯住球&右手卡住握把&转腰上杆&手放松”,就用W、A、P和九号铁练习,意图是①把身体中轴稳定住②做到用转体打球③充分送杆——其时效果不错,手腕动作减少,挥杆平面变得陡峭,扎实击球的频率得到提高,击球声音变得砰砰砰起来,身体得到充分转动,左肩颊骨不再疼痛而背部左侧有了明显劳累感觉,手臂和手也在击球之后有了随动,收杆变得自如起来……其时的击球距离非但没有减少相反很是充分,只是方向时有偏差而自己也能逐个琢磨并且提醒到下一杆应该怎么修正,虽然时不时地这儿那儿做得并不到位,但是也能尽可能地去努力做好——看起来,这样练习,方才能有期望的效果。
今天的中长铁杆练得少,或者过分动作多一些,或者老毛病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击球效果并不太好,可以理解,计划从短杆开始养成习惯再逐渐扩展。至于一号木,运用了上述几点尤其是转腰上杆,距离出来得很轻松,方向虽然时有左右偏差但是起球都还不错,相信把各个动作做到位后能够稳定发挥出来。
——
趁着节前稍稍空闲一点的时间吧,争取把正确的挥杆动作熟练和稳定下来,争取多打两场球,争取在球场上把平时练的动作做出来做到位。
1月24日下午,山盛:
昨晚酒喝多了也没睡好,今天站上练习场的头一个小时基本属于打铁,又是喝水又是休息又是晚餐什么的,终于慢慢走上正轨。
1月27日上午,山盛:
一个小时,完全属于临时抱佛脚。现场挥杆情况不好,但是反映到下午下场的情况就好了,毕竟是真正的热身,临场前很有用。
1月27日下午,四川国际:97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