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携手高尔夫之五十一:2014年1月练球

(2014-01-02 15:43:44)
标签:

休闲

分类: 高尔夫

    “我最欣喜的不是排名榜首,不是打破记录,不是连胜,而是球队在发挥不佳时仍然能够拿下比赛,这需要坚韧和硬气。”——温格(阿森纳)

 

    “高尔夫的下杆,就跟你嘘嘘时一样,那么用力干什么?!”

 

    左脚“足底腱膜炎”,应该是袜子厚薄不合适、挥杆时脚部动作过紧的缘故吧。两天电针+红外线,N天中药热敷,疼痛消失,看起来是在逐渐好转。只是对这样的病患不敢大意,在周末和元旦期间都没有练球,安静保暖休养,希望早日恢复。

 

1月2日:纸上谈兵——

    年底浏览几年来打球的成绩记录单,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就是我往往在相对陌生的球场上的成绩较好,例如卧龙谷、大溪谷、甚至是TAMARINAL,反倒是在越熟悉的球场上的成绩越不如人意,例如观岭。

    为什么?就是因为对球场太熟悉了,于是想法多了,想要越过那个那个沙坑,想要落点更近一些,想要打到一个最好的位置,想要打到足够的码数,等等,于是就发力,于是就动作变形,于是就出现失误,于是就损失杆数。归根结底,是没能保持一份平和稳定的心态。

    所以说,心态,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磨练。

 

1月3日下午,山盛:

    恢复练习,感觉不错,只是不敢充分回转身体,下意识地还在小心左脚。

    倒是兰先生建议的不错——明天下场不妨就此放松了来打,可能还就避免了不当的发力,或许稳定一些——对头,权当一堂检验课吧。 

 

1月4日下午,四川国际:100杆。

    心态仍需锻炼。

    难得的是遇上干扰时把杆收回来重新准备。

    需要把杆头送出去。

 

1月5日下午,山盛:

    较长时间真草短杆和沙坑练习,有悟: 

    1、球低脚高站位,一再强调的是稳住身体不要起身,以往做的不好常常剃头,今天特别注意稳住一个中心轴(上坡位靠近左脚、下坡位靠近右脚),同中长铁杆一样地让挥杆平面陡峭一些,正常转体下杆击球,方向完全可控(并不一定偏右,只是偏右的可能性大一些)。

    2、球道沙坑,手腕放松,稳固中轴,同样地同中长铁杆一样让挥杆平面陡峭一些,正常转体下杆击球,虽然距离并不等同于球道击球,但是能够比较稳定地先击球后打沙,而且方向依然可控。

    ——这两点能够做到,都缘于解决了同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上杆时往身后拉杆。而一旦像以往一样往身后拉杆,则斜坡或者沙地站位的脚就很难稳定住,就很容易扭转,这样身体的稳定就很难做到。

 

    金先生一贯热心指点:

    上杆时,一定要把右髋稳固住(顶住,不要散掉),杜绝左手腕内收动作(只是最后上翻至直角),用转肩(而不是举手)来推动业已平行地面的手臂继续往上直到顶点,把背部的紧绷感觉做出来。

    要始终保持双臂三角形的稳定。

    杆头力量要在击球之后消失,亦即挥杆力量集中在击球的那一瞬间,之后只是随着杆头继续向前而(在保持双臂三角形的基础上)把身体回转过来。——以往我确实没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一瞬,双手在击球之后仍然死死地抓着握把,导致杆头的最大速度并不在击球瞬间而是之后的一段距离,于是送杆送不出去,方向很难控制。

 

1月7日:纸上谈兵——“初学者常犯的错误”:

    1.手臂主动上杆。上杆是手臂主动把球杆提起来,会感觉到球杆很重很费力气。用背部推动肩膀带动手臂球杆完成上杆动作,会感觉到很轻松。

    2.右前臂没有翻。上杆是翻右前臂然后左边肩膀推动转动完成上杆动作,前臂没有翻会导致鸡翅膀的产生。

    3.肩膀转不动时还在上杆。很多人觉得上杆做的幅度越大就会打得越远,这种观念是错的。每个人的柔韧性都是不一样的,在你的肩膀转不动时还要在继续上杆那就只能用手臂在上了。这样多了一个动作下杆时就要先回来然后再下杆,浪费了你的一部分力量。

 

1月7日晚上,山盛:

  修正练球方法,首先开始专注于短铁杆劈起——只拿出P、A和W杆,全挥,注意挺直脊柱、放慢和稳定节奏、陡峭上杆、转髋下杆、放松右臂、以及向前送杆,关注方向而非距离,300颗球不嫌多——成效显著,击球基本扎实,好的感觉得到巩固和延续,背部左侧有明显劳累感觉。只是时有左拉的现象,应该是身体重心没有转移而太过靠后的缘故。

  ~~总结起来,以往由于疏于练习或者欠缺目的性,练习场上的两个小时往往忙于从W杆到一号木一一摸一遍,感觉不太好,再摸一遍,感觉稍好,就自以为达到了练习的效果,结果第二天下场又是这儿那儿地问题不断,其实没有真正养成正确的“(挥杆)肌肉记忆”。而只有大量的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养成和巩固恰当的挥杆习惯,才能真正把挥杆动作练好。这样的方法,值得肯定,值得坚持。

 

  接受邱先生和兰先生的提醒指点,上下杆时注意让眼睛保持盯着球位——以往更多的会是脸对着球位而眼睛已经转向了右侧,基本是凭感觉在击球,同时也很难保证身体和头部的稳固,现在刻意去做,身体感觉有些难受,但是又必须去努力地做到,事实上击球的效果变得更加稳定扎实,也是职业球手做得最好的一点。

  练习结束时感觉左侧肩胛骨下方有些胀疼,与兰先生交流之后顿悟,是我上杆时更多地注重了稳定髋部而运用了举杆动作而没有使整个上半身得到拧转的缘故,事实上,更需要转腰、转背及至转肩,这样才能达到“推动”上杆的效果。——很期待下一次练习,以待检验。

 

1月9日下午,山盛:

  练习效果不是太好——要么,头部又偏向了右边,眼睛没有把球盯住,难以控制中轴的稳固;要么,上半身没有充分拧转,背部肌肉紧绷感不强,左肩胛骨下方仍然有些胀疼,转体力量没有充分发挥;要么,充分送杆仍然很难做到;要么,挥杆节奏还是太快,等等——放大到一号木上,就是方向出现问题。

    一点收获是把上杆时双手一体化、手臂伸出去、扩大弧度,只需3/4程度,再转体下杆,即可把弹道压低,距离并不见多少损失。——如果果岭前球道平整或者旗杆在果岭后方,减小一号杆这样打,稳定性应该会有提高。

 

1月10日下午,成都保利:103杆。

    最大的问题还是过于急切而不放松。练的没有打出来,老毛病依然。

 

1月21日下午,山盛:

  本以为临近春节了大家都在觥筹交错的桌子上呢,却不料到了练习场才发现老熟人们都在,蒋刘金兰李张等等等等先生们或早或晚或长或短都在练习着~~是因为爱上了高尔夫而疏远了烟酒呢?还是因为眼见着别人都在进步和稳定而自己一门心思想要争先恐后呢?~~于是,虽然来来回回寒暄聊天说笑耽误了太多太多时间甚至临近到了晚上八点钟才想起是不是吃个晚餐,我还是趁着了有限的时间专心致志雕琢了一下挥杆动作。

  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5EN00SIGG.gif

  “眼睛盯住球&右手卡住握把&转腰上杆&手放松”,就用W、A、P和九号铁练习,意图是①把身体中轴稳定住②做到用转体打球③充分送杆——其时效果不错,手腕动作减少,挥杆平面变得陡峭,扎实击球的频率得到提高,击球声音变得砰砰砰起来,身体得到充分转动,左肩颊骨不再疼痛而背部左侧有了明显劳累感觉,手臂和手也在击球之后有了随动,收杆变得自如起来……其时的击球距离非但没有减少相反很是充分,只是方向时有偏差而自己也能逐个琢磨并且提醒到下一杆应该怎么修正,虽然时不时地这儿那儿做得并不到位,但是也能尽可能地去努力做好——看起来,这样练习,方才能有期望的效果。

  今天的中长铁杆练得少,或者过分动作多一些,或者老毛病没有得到彻底清除,击球效果并不太好,可以理解,计划从短杆开始养成习惯再逐渐扩展。至于一号木,运用了上述几点尤其是转腰上杆,距离出来得很轻松,方向虽然时有左右偏差但是起球都还不错,相信把各个动作做到位后能够稳定发挥出来。

  ——

  趁着节前稍稍空闲一点的时间吧,争取把正确的挥杆动作熟练和稳定下来,争取多打两场球,争取在球场上把平时练的动作做出来做到位。

 

1月24日下午,山盛:

  昨晚酒喝多了也没睡好,今天站上练习场的头一个小时基本属于打铁,又是喝水又是休息又是晚餐什么的,终于慢慢走上正轨。

    第二次点头招呼的一位球友主动用他IPAD上的软件帮我看了挥杆动作,发现此时的我上杆时依然头部偏移得厉害,到顶点时基本是左脸对着球位了,至多有一丝余光瞄着,也就难怪我下场时击球成功率不高了,就是身体中轴没有稳固的缘故。

    于是,再练习时,刻意让两眼正对着球位、不让头部右移——嘿,从一号木开始,到五号木,再到铁木杆,再到五号铁,还真就把一种从没有过的挥杆击球感觉打出来了——转腰,左臂伸直,右臂上的力量自然卸了下来,身体回转时(从扫击到砸击)顺畅多了。

    虽然这种身体感觉很不习惯,但既然是对的,就要努力去做到;虽然可能损失一点距离,但起球稳定了、方向不出问题了,下场时的杆数损失必然会减少;虽然中铁杆好像还不习惯,但可以留待今后慢慢练习和巩固。

 

1月27日上午,山盛:

  一个小时,完全属于临时抱佛脚。现场挥杆情况不好,但是反映到下午下场的情况就好了,毕竟是真正的热身,临场前很有用。

 

1月27日下午,四川国际:97杆。

    好在:挥杆节奏稳定了+手臂肌肉放松了。

 

 

    2014年1月:练习7次,下场3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