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夫与妻,是分离还是吞没?

(2015-01-26 22:08:37)
标签:

杂谈

夫与妻,是分离还是吞没?1

妻子用丈夫的身份证给自己的亲弟弟办了手机卡,弟弟使用手机欠费两千元不缴,导致停机,丈夫在不知情的状态下成为联通用户黑名单。多年后,丈夫想放弃移动卡,去办联通卡时被告知有一个十年前的欠费,加上违约金,需要缴纳接近三千元才能办新卡。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当然不仅仅是这么简单一件事,这对夫妻早已离婚了,丈夫早前想听说自己因欠费被列入黑名单时,因不知其中真情,认为是联通管理疏漏造成的恶意欠费,还跟客服打了一架,不愿支付这笔欠费,拖了十年未处理。如今当金融信誉逐渐成为个人诚信衡量标准时,他才意识到这是个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这个故事里,隐藏着夫妻关系、家庭关系和金钱关系的多重信息,一层层剥开,便可以看见这对夫妻分道扬镳的根源。

第一层需要剥开的是妻子行为心理动机。妻子用丈夫身份证给弟弟办手机卡,看上是亲情浓厚的姐弟关系,办个卡没什么关系。但是相关法律规定,用实名制办理的各种卡和大宗购买,都有物权和实名制人紧紧相连的法律关系,实名制人需要承担相关的责任。比如,自己实名制买下的汽车被别人借去开,发生交通事故后需要追究赔偿,按照法律规定,车主也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也许办电话卡里面另有隐情,比如弟弟的身份证不适合办理,比如姐姐的身份证也不适合办理,只有丈夫的身份证才能办理。但是联通和移动都有不需要实名制的卡,费用不高,随处可购买。姐姐为什么不告诉丈夫,偷偷用他的身份证给弟弟办一张卡呢?

第二层需要拨开的是弟弟不按时缴纳手机费的心理动机。实名制的手机打什么样的话费可以到两千元停机呢?打了两千元电话不缴费,弟弟用姐夫的名字办卡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也许你会说弟弟不知道打了这么电话费,费用一高吓一跳,害怕了,丢了这张卡,反正不是自己的名字。如果是陌生人名字办的卡,不对陌生人负责,这个说法可以成立,亲姐夫名字办的卡,最终还是姐夫承担这桩事情,如此简单的道理智商没问题的都明白。把这个故事的两层分析明白,就可以知道妻子为什么用丈夫的名字给弟弟办手机卡了。

这个问题是这对夫妻生活中的的冰山一角,是他们之间金钱关系的真实写照。这个家庭的婚姻事实和这个故事完全一样,丈夫娶了妻子的同时,也娶了丈母娘一家。妻子嫁给丈夫的同时,带着一家人嫁了过来。

听完这个故事,从当事人的行为方式和亲情关系上,我看到了生活背景……这妻子的家境不好,娘家经济状况堪忧,和丈夫的地域文化背景以及经济收入差异较大。简单说,妻子一家来自小地方,没钱,丈夫是他们全家脱贫致富的钱包。丈夫是奋斗男,有钱后依然有根性的贫穷心态,以拯救者的姿态爱上一个和母亲一样的女人,重复一个拯救的伟大故事,满足幻想中伟岸高大的英雄形象,是九型人格中的二号付出者,即热衷于付出,又在付出后有很多抱怨。

了解这对夫妻的友人问我为什么说得这么准,简直是会算命。我说,深入学习心理学并持续进行自我心理学习成长的,大都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看出性格、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

友人担心地问:是不是在你面前,都能被你看个透?以后要防着你点。我答:我又没做什么威胁你人身安全的事情,如果听完分析看完我文章对我增加防御,说明你对我本来就有敌意。如果你因此愿意和我在一起,并借助我的特长帮自己看清世界,说明你把我认同我,当我成了另一个自己。你对我的提防,压根不是我的问题,也不是你和我的问题,而是你和你自己的问题,说明你一直在躲避自己的一些真相,你需要把它们藏起来,不能被知道。

婚姻里的关系也是如此,不是和婚姻伴侣的关系,不是和孩子的关系,不是和娘家婆家的关系,也不是和小三小四的关系,你需要面对的最根本的关系,是自我关系。

2

一切的关系源于自我关系。不知道我是谁的人,一定不知道他人是谁。知道自己是谁的,未必知道的是真实的自己,也许是一个虚假的自己,或者很少的一部分。

我是谁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视为一个平面的圆,将圆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知道我是谁;第二部分是:我借助其他能知道自己是谁;第三部分是:我知道我不知道我是谁,第四部分是我不知道我知道我是谁。

三四部分读起来像是绕口令,为了便于理解,我们把平面的圆换为立体的人体。第一部分是自己的眼睛可以直接看见的手脚、前部身体等身体表面的一部分;第二部分是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只有借助工具仪器可以看见的,比如身体后背、肌肉、骨骼、内脏、血液、行动、举止等;第三部分是知道自己身体某些部分不管借助任何工具仪器都看不见,比如意识和潜意识;第四部分是不知道哪一部分是借助工具仪器看不见的,比如身体的终极构成和那些科学暂时无法解释的部分。

我们把这聚肉体的自我放大成无限,把一个人不再局限于这一具肉体,而是由这肉体散发出去的无数条关系线,没有尽头的射线,这些关系就是无穷大,因此,这个人的太多部分是未知的。

上面这些文字不好理解,有个最简单的办法,你把当下阅读我这篇文字的自己,当成一个球体的圆心,请问,你可以向这个世界打出多少条射线?答案是无数条,无穷尽。这就是我上面说的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终极答案的,个体的我和宇宙一样浩淼,而我们很多人的自我认知却都局限在第一部分,这是最大的局限。

在网络自我探索公益心理课程中,我创立之目的就是引领大家分阶段向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探索。一阶段开始完成后,结业学员在课程中惊讶地看到自己的另一面,另一种状态。在之后也养成了自我探索的习惯,经常自动自觉地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和认知。

如果不参加心理成长课程,想更多的进行自我认知,最好最简单的办法是在亲密关系中自观,将伴侣视为自己的镜子,认真照照自己的样子。

开篇故事里讲到的丈夫,为什么会娶到这样的妻子?如果拿妻子当镜子去照一照,丈夫就可以看见自己在亲密关系里的习惯模式。

这位丈夫的父母在城市里生活,他出生后几个月,被父母送到奶奶家抚养。不要轻视婴幼儿,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都是从父母和抚养人那里获得,这就是他们的人格基础。丈夫的童年在农村渡过,他在农村看到的学习到的家庭生活方式和习惯,都是农耕经济的产物,生活质量和夫妻关系较为粗放和粗糙,这些渐渐形成了他的价值观和家庭观念,也成为他人格的一部分。到了上学年龄,他被父母接回城市,离开奶奶的伤心状态,和第一次离开父母去农村一样,对他来说,都有与抚养人分离带来的心理伤害。这两次分离,注定他对一切的分离充满莫名的恐惧,却又不由自主地做出分离的决定。所以,被寄养的孩子,大都会和父母不亲,婚姻坎坷,离婚可能性比较高。

我身边的有个经历不一般的小姐妹,她的父母也是性格良善本分的人,一个在国企担任中层管理,另一个是中学老师,夫妻关系很好,人缘和人品也都挺好,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对她也宠爱有加。这个小女生却另类得让我惊讶,私下里,她经常偷钱,抽烟喝酒和男生鬼混也是常事,撒谎骗父母说去实习,然后跟着新认识的不了解底细的有家男人去外地旅游。我在她的家庭关系中找不到与她个性相关的链接部分,十分好奇,也就暗暗观察她多一点。几年后的某日,她和我聊天时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知道了自己是一个弃婴,亲生母亲将襁褓中的她放在了长途车站,她被人送进派出所,通过熟人介绍,被不能生育的父母抱养。知道这事儿后,她抑郁了一年,失眠想自杀,脑袋里执着地盘旋一个问题:我不傻不残,为什么亲生父母要遗弃我?此后,她从第一段婚姻里走出来,整个人发生了大变化,遇见第二任丈夫,带着儿子再婚,过上了幸福安宁的日子。

这个女生自婴儿期被抱养,在养父母家里长大,但是她始终有另一面,一个边缘行为和边缘心态的自己。这种行为方式和心理,与她婴儿期被抛弃有关,养父母的家庭和她的第一次婚姻始终让她没有归属感。幸运的是,她的亲生母亲多年来一直悄悄关注着她,知道她怀孕后想相认,而这一关系的出现,让游走的她有了自我归属感,认不认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母亲的当面道歉中,解开了盘绕的那个问题。这个道歉是最好的心理治疗,让她在谅解母亲的那一刻,确定了我是谁,回归了常态生活。

她的故事验证了我对于家庭关系的一个思考,这让我在《心理访谈》一期节目的策划会上,当对当事嘉宾的家庭关系解读进入死胡同时,我从父亲对儿子的过度冷漠和父子相貌的差异上,看出来些非亲生的端倪,提出来非亲生这条新的思考通路。为了保护当事人隐私,我不写出是哪期节目,只告诉大家,在录制现场,参与心理剧的父亲果然如我所料,对儿子的死亡非常冷漠,再加上我们亲眼看到他们父子俩显性遗传特征不一致,相貌体型差异较大,参与过节目策划的人都悄悄确认这对父子不是亲生关系。

3

非亲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遭遇分离,看上去婴儿没有记忆,但是亲生父母的生理遗传和家族的心理遗传是存在的,遭遗弃和被分离,会给婴儿留下身体记忆,长大后,这些人总会有莫名其妙的孤独感和对外界的警备。以前在山东卫视工作时,去福利院做活动,相关负责人会提前与我们沟通,提醒我们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关于父母和家庭的话题少说,领孩子回家过节也要有思想准备,这些孩子的心态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有很多不同,领养人要宽容和谅解。在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经历中长大的孩子,如果得到养父母和社会的良好关怀和爱,他们的遗弃感会逐渐升华,转化为对社会对他人的付出,也就是我们说的正能量。如果成长中他们得不到健康家庭的爱,那么他们对于家庭关系和夫妻关系的认识,将陷入一个误区,一个不良循环。

遭受遗弃和分离伤害的孩子上大后,很容易爱上在吞没关系中长大的人。比如上面说到的这个丈夫,他的妻子从恋爱时就是个顾家顾父母顾弟弟的女子,这都是吸引他的理由,他需要一个对家忠诚的人,需要一个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家,所以她带着父母和弟弟嫁给了他,他娶她的同时,承担了她父母和弟弟的所有责任。

吸引丈夫的妻子,是进入婚姻后和原生家庭不可分离的人,她是一个在吞没关系中长大的孩子,她和原生家庭的亲情,看似浓烈有爱,实际是重度人际关系边界不清的表现。

《心理访谈》中,有一期节目是一个女孩爱上了残疾青年,爱得情浓意浓时,被社会媒体广泛报道。两年后,这个女孩决定分手,残疾男孩痛苦不堪,来到《心理访谈》节目,期望让女孩回心转意……

未完,待续……

如果你的亲朋好友【抑郁】、【苦闷】、【焦虑】、【烦躁】、【酗酒】、【出轨】【家暴】,请送ta参加安妮玫瑰的心理成长微信群,每天在心理导师的引领陪伴下进行心理成长,一个月后有小变化,三个月后有明显变化,一年后有大改变…参加安妮玫瑰组建的心理成长群有两个途径:1、参加网络心理公益课程,2、会员制缴费入心理成长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