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到底为什么飞踹乞讨老人--《心理访谈》录制后的思考

(2014-12-27 13:47:52)
标签:

杂谈

到底为什么飞踹乞讨老人--《心理访谈》录制后的思考

昨天播出的《心理访谈》是对飞踹乞讨老人的男生做了一次心理疏导,而这个男生在整场节目里,都是一个说话语调,直至心理疏导结束,直至节目结束,尽管他的头抬起来了,但是他的语调语气未有明显改变,这让我从节目录制现场生出的疑问,不得不延伸至今。

纵观整个事件发生后,网友先搜索扒出一个富家男,指认他为飞踹老人的罪魁祸首,并进行网络声讨。不久,参加《心理访谈》录制的男生在微博主动公布自己是元凶。如果网友冤枉了前者,那么参加录制的男生便是真的飞踹者;如果网友没有冤枉前者,那么参加录制的男生便是主动替罪者。

这个疑问,是从节目录制现场生出来的。录制男生一直不抬头,口头语言表达着茫然,体态语言里却充满防御,和视频中飞踹老人的那一位,动作姿态完全不相符,于是导致我问出了这样的话:真的是你吗?你和视频中的那一位,判若两人!

如果以心理学去分析跟随打工父母移民的孩子们,一切都成立,漂泊无归属感,通过自残和飞踹老人来寻找自我存在感,引起父母关注。可是,心理剧和心理疏导,为什么没有让他真正地打开心扉?心理咨询环节,他强大的防御在保护什么?他明明流了眼泪,为什么没有发生语调的变化?

这也可以用心理学解释,他不是常态心理,一次咨询不可能改变。

但是,节目播出后,我的家人都忍不住啊了一声,奇怪这期节目怎么了,完全不是以往《心理访谈》的风格,老公忍耐不住说:这孩子真的是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吗?我怎么觉得……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经历了心理咨询的专业技术手段,语言和身体动作依然背离,声音语调口气依然不发生大的改变,这只能说明有一个强大的防御,需要坚守着内心里的一个信念,这个信念究竟是什么呢?

或者,可以按照双重人格来看待这个男生,可是,不合理的部分又来了,他在录制现场非常无误地完整地叙述了策划过程,清晰地描述着所有思考,这不是双重人格的行为表现,他更像是一个自我催眠的梦中人,坚守着自己的梦,兀自说着梦话……

炒作和谎言,是孪生。病态人格和自我催眠,是双生。真相,早已通过现场呈现出来,让我们再认真地去看看节目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