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辨证论治归纳(四)湿温
(2016-06-23 11:01:25)
标签:
中医新技术汉唐本草管振勇 |
分类: 辩证论治 |
一、湿重于热:
是指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的证候类型。其临床特点是湿遏热 伏、热象不显
(1)湿热郁阻,卫气同病
【临床表现】恶寒,少汗或无汗,身热不扬,午后热甚,身重肢倦,头重如裹,表情淡漠,面色淡黄,四肢发凉,胸闷脘痞,纳呆不饥,甚或呕恶,大便溏滞不爽,小便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
【方药】藿朴夏苓汤(杏仁9克 、苡仁12克、 白蔻1.8克、川朴3克 、姜半夏4.5克、赤苓9克 、猪苓4.5克 、泽泻4.5克、藿香6克 、淡香鼓9克)
(2)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所以在湿重于热,以湿为主的情况下,要配人苏合香丸。如果病情逐渐发展,舌苔由白转黄,脉有数象,说明湿邪逐渐从阳化热,已经呈现湿热并重之势,这时候就不能“温开”的苏合香丸了,而应该用“凉开”的至宝丹。
证候 |
病类 |
证型 |
病因 |
病机 |
热型 |
神志 |
舌象脉 |
治疗 |
痰热蒙蔽心包 |
温热病清心凉营 豁痰开窍 |
气营两燔证 既有痰蒙又有热扰 |
温热邪气 |
温热邪气灼液成痰, |
身热灼手 |
神昏谵语昏愤不语昼夜昏迷呼之不应同时见痰壅气粗;昏迷的程度很深 |
舌蹇短缩舌质红绛苔黄燥 脉细滑数 |
清宫汤送服“三宝” |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
湿热病 以化湿为主兼以清热化湿开窍 |
气分证 没有营阴损伤 |
湿热邪气 |
湿热郁蒸,热邪煎熬湿邪,使之凝聚成痰,湿痰蒙蔽心包 |
身热不扬 |
时昏时醒 昼轻夜重昏则谵语醒则神呆呼之能应 昏迷的程度轻浅。 |
舌质没有变化,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
菖蒲郁金 汤送服苏合香丸(苔白腻),或至宝丹(苔黄腻) |
(3)湿阻募原
(4)湿困中焦
(5)湿阻膀胱,上蒙心包
(6)湿滞大肠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头晕胀如裹,甚则神志昏蒙,脘痞,呕恶,少腹硬满,大便不通,舌苔垢腻,脉濡。
【方药】宣清导浊汤
二.湿热并重
(1)湿热中阻
(2)湿热蕴毒,弥漫三焦
三.热重于湿
湿温病中热重于湿的证候一般由中焦湿热并重从阳化热发展而来,多表现为中焦胃热夹脾湿。
【临床表现】壮热,大汗出,渴欲冷饮,小便短少,胸脘痞闷,身重,舌红苔黄燥,脉洪大或滑数。
【方药】白虎加苍术汤
四.湿温变证
1)血热便血
阳虚水泛
五.余邪未净.中阳不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