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头改错篇①
补益之剂
四君子汤
世以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四物汤)为补血之方,四君子汤为补气之方。以气、血对待而论,则血属肝经,气属肺经,血属荣分,气属卫分。而四君子汤,却非补肺经、补卫分之药,乃补中、补土之药。理中丸之补中土,有干姜之大燥大热,乃中土虚而又寒之方。四君子汤之补中土,乃中土虚而不寒之方,参草补中,苓术补土也。此方一切内伤中土虚而不寒者,皆宜用之。并可于此方加四维之药,以治四维之病,知原理,有经验之医家,皆优为之。中医原理,出于河图,河图的整个圆运动,中气如轴,四维如轮。故四维之病,皆以中气为主。仲圣经方,有炙甘草者居多。世以为甘草能和百药,其实即中气能运化各经之气之故。如阴虚之人,中土虚者,当以山药、扁豆代苓术,(小思邈:玉竹,花旗参、党参都是很好的健脾生津之药)苏条参、糯米、豆豉代参草,或去参草之甘,单用白术之苦。如宜用甘味者,则冰糖、白糖皆较甘草性柔,颇为相宜,红砂糖则性热不能用矣。阴虚脉象枯涩,阳虚脉象柔润,判别甚易。中土虚而不寒之病,内伤病中十居七八,加陈皮、半夏,加木香、砂仁,未能尽四君子汤之妙。
①此篇源自《系统的古中医学》时方改错篇,其内容针对汪昂著《汤头歌诀》而作,读此篇需参看《汤头歌诀》原解。
升阳益胃汤
黄连,降心经;陈皮,降肺金;芍药,降胆经;半夏,降胃经;防风,羌活,独活,升肝经;柴胡,升三焦经;黄芪,升气中之阳;白术,茯苓,泽泻,人参,炙草,生姜,大枣,补土,朴中,以振升降之枢,而助升降之力。此方意义与四君子汤加四维之药以治四维之病意义相合,惟以“升阳益胃”四字名方,原解又曰益胃,又以升阳为先,后人学之,必致成升阳损胃的结果。缘人身脾经主升,不喜下陷,胃经主降,不喜上逆,升降互根,圆而又圆。胃经本降,而使之升,是为大逆。即以下焦阳气,应当上升而论,只要上焦相火,降入下焦水中,水中有阳,自然上升,此天然之事,不可再用药以助之。而上焦相火下降水中,全系肺、胆、胃三经下降之力。倘将胃经升之使逆,胃经既逆,肺、胆二经亦逆,相火且不能降入水中,下焦亦将无阳可升矣。升阳不能益胃,只能损胃,惟降阳乃能益胃。胃为阳腑,胃阳下降,则能纳谷,胃阳被升,即不纳谷,故曰:升阳损胃也。黄芪、防风、柴胡、羌活、独活升而兼散,合并用之,升散之猛,实非寻常,仅止芍药一味,降而兼收。此方升多降少,如下焦阴分、阳分不足之家服之,必将阳根拔走,可畏也。肺气不足之家服之,肺气遂散而不能收,可畏也。造化之气,有降然后有升,春生夏长,由于秋收冬藏。小建中汤之治虚劳,全身有病,而方法只在补中气,降胆经相火,升降平匀,运动乃圆。本不可偏,而偏于降者,尚可成升之功,偏于升者,必致坏降之事,可以思矣。
(小思邈按:改成“升阳益脾汤”就不会让人误解了,治脾虚下陷,升降失常,引起中焦湿热。李東垣用药的特点,药多而量轻,时时顾及中气,不会把中阳连根拔掉。治脾虚下陷,用药当然升多降少。)
黄芪鳖甲散
此方看其补水养阴,固卫助阳,泻肺热,理痰咳,退热,升阳云云,甚觉得宜。吾人多喜用之,却能见效者少。盖此病,即小建中汤,胆经不降,相火散逆,因而津枯肺逆,土败之事。相火散逆,柴胡最忌;生姜极伤肺液,不宜虚咳;黄芪升提,盗汗、咳嗽均有过无功。升阳二字,骨蒸晡热,皆所畏者也。此病补阴,不可犯寒凉;固阳,不可犯燥热。肺气虚逆,不可通泻,中虚络滞,尤避横满。此方除柴胡、生姜、黄芪升散最忌外,他药亦嫌未尽恰合机宜。此病本来难治,不如用鳖甲、龟板以养阴,甜苁蓉、刺蒺藜以养阳,山药、扁豆以养脾胃,首乌、艾叶以活血去瘀,作丸多服,尝有效者。盖寒凉燥热,通泻横满诸弊,皆可避去。肝胆二经既得温润,升降自易调和,相火与肺、肾、脾、胃均蒙其益,自然络通热退,各病自愈。仍小建中汤之原理所变通而来之法,小建中汤甘味甚厚,如应当用小建中,服后不甚相宜者,用四君子汤加芍药,必效。避去甘味,亦建中之理也。虚家用药治病,不如用药补助本身之气的运动以去病,为有效也。
(小思邈按:愚见认为黄芪鳖甲散是治气阴两虚的咳嗽,不加强肺气,不能根治肺阴虚之本。升麻柴胡量轻,只用于调理气机。整个方药的组合寒药与温药的比例为3:1,寒热互相牵制,不可能有燥热的情形出现。小建中汤偏温,四君子汤的茯苓、白术也不宜阴虚之体。)
秦艽鳖甲散
治风之药,大忌升散,柴胡切不可用,因风乃木气疏泄之病也,虚劳之热,须从热之来源处治之,不可用地黄,青蒿,寒凉之品,败火败脾,脾土一败,咳必更加,食必更减,病必更重矣。虚劳病,皆本气不足之病,不治本气,徒用升散寒凉以去病,本气更伤,病气更难解除。经方小建中汤与薯蓣丸,实为治虚劳之大法。本书经方用法篇,玩味有得,自知升散、寒凉、通泻等药之误。乌梅补木气最佳,当归养血,须防湿脾滑肠,肠滑脾湿,食即大减,虚劳大忌肠滑食减。
秦艽扶羸汤
凡咳嗽,骨蒸,自汗,皆胆经相火上逆,刑克肺金之故。所以仲景小建中汤,重用芍药,降胆经,敛相火,而以养中之甘药和之。虚劳必咳嗽,芍药降胆经,敛相火,肺金安宁下降,咳嗽自愈,并不用治喷清火之药。此方柴胡升胆经,拔相火,切不可用。地骨皮极败阳气,虚劳之病不宜。生姜燥肺,虚咳大忌。余药均佳。秦艽补益肝胆,达木息风,虚劳妙药。凡咳嗽之病,肺家自病者,只有感冒风寒,肺络阻滞,不能下降之咳嗽。此外之咳,皆他经不降使之咳也。不治他经,徒治肺经,治咳之药,不是降气,就是降痰,伤气伤液,肺必受伤,既伤之后,咳必更加,此不可不分别者。有痰为咳,无痰为嗽。嗽为热气上冲,世以无痰为咳不合。周礼疾医,冬有嗽,上气急,此病嗽而上气,用白菜心一个.黄豆一把,煎服神效,养液降热也。金匮麦门冬汤治咳嗽上气,麦冬清降无痰上气之嗽也。
紫菀汤
此病无肝胆相火之事,仅只肺家受热,伤及肺阴,故诸药皆极相宜。金、土二气相生,养阴之中,加以养中之品,平和可法之方。凡虚劳病,一经发热,便有肝、胆、相火的关系,牵连即多,不如土、金之病,一定不移者,易为处治也。君臣佐使,于理不通,古人于此拘执,未免附会。方药所以治病,必病中有君臣佐使的事,而后药方有君臣佐使的法治。病须于“认定着落”四字上用力。如小建中汤的病,系胆经相火不降,故重用芍药,饴糖能和芍药的苦味,养中气,养津液,能去瘀生新,故多用之,非饴糖为君之谓也。认定胆经相火不降,则重用芍药,便有着落,以此类推,便可扫除凭空猜想之弊。圆运动的河图了然于心,“认定着落”四字,自有办法。
百合固金汤
肺秉造化大气之金气而生,其性收敛下降,乃自然之事。除感受风寒,肺络阻滞,降不下去,因而咳逆外,内伤咳嗽,非肺之过,乃胆经之过。缘人身十二经,惟胆经最易逆升。胆属阳木,而化相火,火性阳性,皆易上升,胆经逆升,化火上腾,木性上动,阳木之性尤善冲动,木火冲动,肺金被克,肺气因之不降,而咳嗽生焉。圆运动的气化,无一息之停留,不往下降,必往上冲,此肺经咳嗽之由来也。肺逆,则津液之源枯,木气疏泄,火气烧灼,皆伤津液,此方二地、麦冬、元参、百合大补津液,润肺下降。肺逆则滞,贝母、桔梗以疏肺滞。归、芍以养木气,使胆经随肺经下行。甘草以补中气。原解不欲苦寒以伤生发之气,则甘草当以制过为宜。此方不用苦寒,只用甘凉而疏通之品,不用半夏、枳壳,只用贝母、桔梗一派和养之品,可为滋阴养液之善法。惟桔梗善于排脓,降性甚缓。人谓其载药上浮,不可为训,肺家药须下降故也。此方用之,利用其排脓之能,以活动二地、麦冬、玄参、百合之凝性耳。此方所治之病,其人必于咳痰少,且能吃饭。如咳而痰多,饭食已减,便不可用二地、麦冬、百合以败脾胃也。百合性凉,食少者忌用。
补肺阿胶汤
此方治肺虚火盛,清热降气,与增液补气之药配合适宜,真妙方也。李时珍云:马兜铃,非取其补气,乃取其清热降气,肺自能安。其中阿胶、糯米乃补肺圣药云云。所谓“认定着落”,甚为明显。吾人对于古今有效药方,只需根据所用药性,便能寻出见效之理。李时珍立言之法,可以思矣。马兜铃性劣慎用,凡咳嗽可用滋润药者,饭食必多,润药败脾胃也。
,
小建中汤
此方解释,详注经方用法篇。汪解不及降胆经相火一层,便失根据既无认定,自无着落矣。
益气聪明汤
此方原解治耳聋目障,人身下部之气宜升,上部之气宜降。耳聋目障者,上部之气不降,浊气逆塞也。乃用蔓荆、升麻、葛根、黄芪一派升药,使上逆之气益加不降,不敢信其能见效也。如耳聋目障,由于清阳不升,乃下焦阳气虚少,升不上来。圆运动的原则,上下升降,互为其根,下焦清阳虚少,升不上来,所以上焦浊阴填实,降不下去。今既下焦清阳虚少,法当温润肝肾,以增下焦阳气,有阳则升,自然之事。乃不事温润肝肾,以增下焦阳气,反用一派升散之药,使下焦微阳拔根而去,此李东垣偏升之误也。
(小思邈按:脾胃之气不足则九窍不通,此方所治之病,病在中上焦;下焦阳气不足,应考虑肾气丸。耳聋、目障是症,要查出病根在哪里,才可以决定用什么方。)
麻黄汤
桂枝汤
麻黄桂枝各半汤
大小青龙汤
葛根汤
了然本书古方用法篇与伤寒方解篇之解释,自能辨别原解之何处为非,何处为是。
升麻葛根汤
升麻、葛根乃手阳明大肠经下陷之药。原解谓其发散阳明表邪,《伤寒论》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胃阳以下降为主,最忌升麻、葛根。足阳明胃经下降,手阳明大肠经上升,是整个的圆运动。伤寒,阳明表证,项背几几,于麻桂方中加葛根。项背几几,项背有反折之意,项背反折,乃手阳明大肠经不升之态。葛根升大肠经,大肠经上升,胃经自然下降而病解,古人用升、葛之意。原是如此。此方不问有无大肠经不升之证,升、葛并用,发散阳明表邪。又谓升、草升阳解毒,故治时疫,不问疫毒从何经而生,统以升阳为事。又云:既治阳明发热头痛,又治无汗恶寒。恶寒无汗,乃敛闭之象,升药性散,本甚相宜。阳明头痛发热,乃上逆之象,切忌升散。含糊立方,于“认定着落”四字上讲不下去,不可为法也。
九味羌活汤
外感之理,不外荣气疏泄而发热,卫气闭束而恶寒。外感之法,不外芍药敛荣气之疏泄,麻黄开卫气之闭束。芍药、麻黄性皆下降,故又用桂枝温达之性以调和之。荣卫一郁,中气必虚,故又用炙草以补中气。任何变通,当本此旨,不可偏用发散,而偏于上升之药,因荣卫升降,是整个的圆故也,九味羌活汤,羌活、白芷、川芎升散之性皆烈,合并用之,其力极峻,又加生姜、葱白之温散,谓可以代麻黄、桂枝、青龙各半等汤,不免贻误后学。初病外感,更无用黄芩之寒、生地之腻之理,此方升散力大,阴阳并伤,十分危险。原解谓阴虚禁用,是明知偏于升发,却又用之以救后人,此不明荣卫寒热之原理之弊也。如于麻、桂各半之证,不敢用麻、桂之药,可用薄荷、桑叶代麻黄,以开卫气之闭束。仍用芍药,以敛荣气之疏泄。如不用芍药,可用黑豆,以清荣热,而止疏泄。冰糖、大枣、豆豉以补中气。如恶寒甚者,仍加入麻黄、桂枝少许。脉象柔润者,并可仍用炙草,无不汗出病解,毫无流弊。我见用九味羌活汤,一脉升发温散之药,多有汗出而生他病者矣。此方为时方中发表最误人之方。
惟秋燥感冒,恶寒发热,鼻流清涕,脉紧不浮者,服之甚效。秋燥感冒,恶寒发热,病在肺家,不在荣卫。因秋金凉降则气通,秋金热燥则气结。肺主皮毛,皮毛主表,表气结塞,故恶寒发热,肺热则流清涕。羌活、川芎、白芷性极疏泄,最开结气,黄芩、生地善清肺热,故甚效也。细辛、生姜伤耗津液,不用为妥。原解谓羌活、防风、川芎、细辛、白芷、苍术各走一经,可代桂枝、麻黄各半等汤,驱风散寒,为诸路之应兵。不知卫郁恶寒,尚可用羌活、川芎、白芷之升散,助疏泄,以开卫闭。若荣郁发热,而服升散之药,则疏泄更甚,热必更加,贻误后学,其害大也。
外感病在荣卫,如不汗出,则入脏而病三阴附子证,或入腑而病大黄证。外感病在肺家,如不出汗,始终病在肺家。九味羌活汤非桂枝、麻黄之荣卫方,乃肺家之外感方耳,所谓驱风散寒,各走一经,无理无法,切当戒之。
十神汤
葛根、升麻、川芎、白芷升散猛烈,合并用之,为害大矣。又加紫苏、麻黄之大散,非将人的中气升散亡脱不可。虽有芍药一味,能事收敛,无补于事。况且全无中气之药,又加生姜、葱白同煎,治风寒而感头痛,发热无汗,恶寒咳嗽,鼻塞,于荣卫、中气之理相去太远。须知风寒伤人之后,乃人之荣卫分离,中气太虚,荣卫本气自郁为病,非风在人身中为病。此方大升大散,全是想将风寒散出提出的主旨,不知调理本气,时方中最坏之方也。即云:治瘟疫,乃是热病,热病只有清降,不可升散也。
神术散
一派燥散,而谓各走一经。燥药能治阴湿之病,必加阳燥之病,此方乱极矣。此方与十神汤、九味羌活汤,后人于外感病,多喜用之,下咽之后,小病变成大病,中败津伤,祸事起矣。
麻黄附子细辛汤
此方所解甚是,发表温经之“经”字,改为”脏”字,便完全合法。
人参败毒散
“毒”字原解云:即湿热也。湿热乃病,岂可谓毒?至云羌活理太阳游风,独活理少阴伏风,太阳与少阴同时为病,应有如何症状,并未说明。又云川芎、柴胡和血升清,枳壳、前胡行痰降气。血不和,清不升,痰不行,气不降,应有如何症状,亦未说明,统而曰毒,时行感冒,可谓之毒乎?喻嘉言曰:暑、湿、热三气门中,以此方为第一。乃不明列症状,指出原理,以立用药之所以然的根据,按之“认定着落”四字之义,令人无法下手。窃以暑、湿、热三气方法之最妥者,王盂英医案中甚多也。盂英先生于暑、湿、热三气之病,多用清降药,少用温升药,与病机适合,裨益后学多矣。人参败毒散,升散药多,清降药少,于秋金燥结之感冒,亦甚相宜。
再造散
此方既认定阳虚不能作汗,则姜、附等药,自有着落。阳药之中,加用芍药,使阳药不燥动木气,尤见高妙。惟阳虚不能作汗,盛须将阳虚症状补出,乃臻明显。至于外感之病,服汗剂不能作汗,不止阳虚一端。如气虚中陷之人而病外感,服补中益气汤,微汗而愈。血虚之人而病外感,服四物汤,稍加薄荷、桑叶,微汗而愈。如热伤风之人,服二冬膏,不加表药,下咽之后,不必微汗,立刻而愈。因外感伤着荣卫,乃荣卫自病,非风寒在人身内作病。汗乃荣卫复和之液,阴阳和则荣卫和,并非用药将汗提而出之,然后病愈.乃阴阳和而病愈耳。故外感之病之法,以调荣卫本气为主,并非驱风提寒也。此理不明,所以九味羌活等汤,升而又散,只恐风寒驱之不尽,提之不清,后人学之,外感轻病,治成内伤大病者多矣。
荣卫乃人身整个的圆运动,阳虚、阴虚、血虚、气虚皆能使整个的圆运动至于不圆,补阳、补阴、补气、补血皆能恢复其圆,故补阳、补阴、补气、补血皆有作汗之可能。
麻黄人参芍药汤
原解治虚人外感。又谓东垣治一人,虚热吐血,感寒,一服而安。东垣治效此病,乃因一人之病,立一人之方,未可定为公共之法。虚人外感,须多顾中气,少用表药,乃是大法。脉象虚而润者,炙草、大枣以补中,薄荷、桑叶以治卫闭之恶寒,芍荮以治荣郁之发热。脉象不润或枯燥者,淡豆豉、冰糖以补中,薄荷、桑叶以治卫闭之恶寒,黑豆以治荣郁之发热,无有不效。外感已后,再用少许素日调养本病之品。因素日有虚病之人,一经外感,伤其荣卫,荣卫一郁,中气必虚,中气一虚,本病必加,故外感已后,须继以调养本病也。治虚人外感,见其脉象甚虚,形色不足,必须问其平日有何旧病,用药不犯旧病便妥。此方麻、桂之性甚猛,黄芪、五味补力甚大,麦冬败胃,均非虚人外感可用之品。细玩此方,令人疑惧。吾人学医,贵知原理,不贵死守成方,知原理可以应变于无穷,守成方岂能以死方治活病?时方不可不讲用法者此也。原解谓芍药安太阳。“太”字可疑,芍药降胆经之药,谓为安少阳则可。
神白散
白芷,刚烈上升,与甘草、豆豉、姜、葱同用,治感寒尚嫌其升散太过,治感风则疏泄更加,其弊有不可想象者。前人好用升散之药以治外感,总因不知外感之病乃荣卫被风寒所伤,而荣卫自病故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如治温病不知是本身的木火疏泄。误认为伏邪化毒,遂用寒散之药以驱毒邪,药一下咽,病加神昏,以为病重药轻,将寒散之药加重用之,火败胃败,连泻而亡。时方中羌、独、升、芷、柴、葛等,大升大散之方,西北方且不可用,东南方更不相宜,秋冬且不可用,春夏更不相宜,壮人且不可用,小儿、老人更不相宜。仲圣桂枝汤、麻黄汤,为治风寒感伤之祖方,麻黄、芍药俱是降性,桂枝之性,能升能降,并不偏散,认清此二方之理法,然后知偏升偏散之不合理不合法。
攻里之剂
三承气汤
三方原解均好,惟云传入胃腑,事实上乃胃腑自病。详本书《伤寒论》原文读法篇。
木香槟榔丸
攻坚破积之品,全队出发,如非实滞之病,误服则中气被伤,百祸立至。果有实滞,每次少服最佳。惟用之于泻痢,须详审确系实滞之泻,实滞之痢,乃可用之。张子和论实滞之病,用攻破之方,效验明白,可以为法。但须先将中气之理、河图之理明白之后,再研究子和之方,乃少错误。原解宿垢不去,清阳终不得升。去垢并非为升阳也,垢去则运动圆而阴阳和,中气复也。汪氏亦爱升阳偏矣,知阴阳贵和,则知阳气不可偏升矣。
枳实导滞九
荡积清热泄湿方中,加茯苓、白术以顾脾胃,而荡积之品,又不如张子和木香槟榔丸之多。此方适用之病,当比木香槟榔丸之证为多。孙真人云:胆欲大,而心欲小,窃以为治病之方,以适合病机为主,非所谓胆大、胆不大也。吾人当于“适合”二字上,用切实功夫。本此方用茯苓、白术之意,以应用张子和之法,较完善耳。
温脾汤
人谓古人寒热兼用,乃互相监制之意。其实乃人身既有寒病,又有热病,故用温药以治寒,又用寒药以治热。按“认定着落”四字之义,此方应解作干姜、炙草,人参以理中焦,附子以温下焦,硝、黄下结积,不用枳、朴以伤气,而用当归以保血液。于温燥药中加当归以保血,引阳入阴,以阴养阳,极妙之法,此中下素寒而有热积之方也。此方分两详系古法,何如用丸为妥?不必一次重用,荡积总以缓下为稳。
蜜煎导法
结燥只在肛门,不在肠胃,此法最佳。如虚人病肛门结燥,用独参汤凉服,津液自生,大便自下,猪胆汁灌入肛门,被肠胃吸收而上,亦能寒伤胃气,仲圣于阳明液虚用猪胆汁,因阳明病液虚,原有燥热之气,宜胆汁之寒耳。
涌吐之剂
瓜蒂散
误用吐法伤人,甚于误用汗、下,因脾经主升,胃经主降,脾、胃为诸经升降之关门,整个圆运动之中心。脾经升,则肝、肾、大、小肠诸经皆升,胃经降,则胆、肺、心经、心包、膀胱诸经皆降。吐法极伤胃气,能使胃经上逆,胃经一逆,伤及胃阴,胃阴不降,便自吐不止,不能固守中气之阳,中气遂因之减少,以致于死,不死亦难于复元,非比寻常之误也。鹅翎探吐,手指探吐,较之用药,其害为大。探吐之法,乃直接吐法,足以引起胃经非往上吐不快之势,用药之吐,乃间接吐法也。胃经非往上吐不快,胃气坏不能救矣。如必须探吐,必探一下,万勿再探。瓜蒂性寒,实痰、热痰粘据上脘,得之即豁。胃气主降。久据上脘之痰,凝结不活,胃气能降之使下,一得瓜蒂之寒苦,解其热实之性,痰遂活动起来,既已活动,不能停留,自然吐出。赤小豆、藜芦有毒,胃气不能相容,此毒气不能停留,亦自然吐出,并非瓜蒂、赤小豆、藜芦善能吐胃也。伤寒论栀子豉汤,善吐虚烦之痰者,湿热凝聚成痰,瘀停上脘。栀子,清其湿热之凝聚,痰无依附,自必吐出。豆豉,善补中气,而有宣达之能,中气得补,而运动之力增加,瘀痰得中气运动宣达之力,所以吐出。人身圆运动之力,无一息停留,瘀痍既已活动,不能下降,所以吐出,此自然之事。烧盐汤善吐寒霍乱者,盐补中气,烧过性温,中气得温补之力,于是运动之力增加,将停胃中之积冷活动起来,既不下降,所以吐出。所以胸中无聊赖而脉象又虚之人,常有服理中汤后,一吐而愈者。亦有胸中温温无赖,得食寒凉之物,一吐而愈者。皆瓜蒂散、栀子豉汤、烧盐汤之理,不必定要服瓜蒂散等药也。人每谓瓜蒂散等方,能将胃脘之物提而吐之,离医理远甚矣。赤小豆有两种,半红半黑者,乃吐药之赤小豆,甚红如朱,有毒,亦名相思子;全紫红不黑者,乃除湿健脾之赤小豆,其红不鲜,粮店有卖者,名曰小红豆,亦名红饭豆。
稀涎散
中风痰升眩仆,此中气先败,然后痰涌之病。中气败而人仆,中气与荣卫俱坏,大事也。人身气化,是整个的圆运动,脏、腑、阴阳交互于内,荣卫、阴阳交互于外,互变之机,根于中气。中气左旋,则阴气升而交阳,中气右转,则阳气降而交阴,旋转升降,圆而又圆,内不生痰,外不眩仆。一旦痰升眩仆,此内外交互的阴阳,忽然分开之所致,而必由中气先败也。详本书处方基础篇,黄芪五物汤。此时须看脉象如何.如脉象粗盛,气实牙紧,可先用稀涎散之法,以通关窍,随用四君子汤,以复中气,如脉象虚微,必须先进理中汤,先顾中气,然后化痰。如不先顾中气,中气一脱,尚何化痰之云乎?稀涎散过于恶劣,可用灵宝丹或万金油、如意油等以代之。原解谓皂角专治风木,是不知风木为何事之言也。世以风宜散之,皂角通散非常,散风最速,岂知风木之病,愈散愈重乎?倘并不痰涌,亦不眩仆,但忽然昏迷,不知人事,须以脉象为定,多有阴虚阳越化火,上干心肺者,清降心、肺之热,养中顾气,自然清爽。如用猛剂通之,或用猛剂补之,皆能使病加重也。
和解之剂
小柴胡汤
原解谓柴胡升阳,未言升何处之阳,黄芩退热,未肓退何经之热,不免含糊,详本书处方基础篇。
四逆散
四逆者,厥也。阴证而厥,为里阳虚,里阳虚,不能达于四肢,故手足厥冷。阳证而厥,为里阳实,里阳过实,将外阴隔阻,外阴不能与里阳交合,逐孤格于外,自现阴之本气,故四肢厥冷。芍药、枳实泻里阳之实,使阴气内交,阳气外达,故厥愈。柴胡能将里阳升达于外,炙草补中气,以为阴阳交合之媒也,此方清热解结之功为多。阴证之厥,肢冷如冰,阳证之厥,不过手足较凉耳。
黄连汤
腹痛乃中气虚寒,呕乃胸膈湿热,故用理中之法以温寒,黄连、半夏以除湿热。中寒上热,理中与黄连并用,是为定法。病连荣卫,故用桂枝、大枣以和荣卫。原解谓此药属太阳、阳明药,荣卫即是太阳,本说得去,“阳明”二字无着落矣。
原解所云,丹田有热,胸上有寒,仲景亦用此汤。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二语,乃《伤寒论》湿病经文,“寒”字作“痰”字解,言下有热上有痰,湿痰被下热熏蒸,则舌上如脂膏之白,并无用黄连汤之文。汪訒庵八十老人,乃曰: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仲景亦用此汤,果何意也?丹田有热,无用干姜之理。《伤寒论》:太阴病,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腹中痛为中下寒,欲呕吐为上热,中下寒故用干姜,上热故用黄连,认定着落,有如此也。
黄芩汤
荣分之热,与少阳相火之热合并,热性散动,伤及金气,不能收敛,故利也。热利与寒利不同之点甚多,详本书古方篇。芍药解荣分之热,黄芩解少阳之热,甘草、大枣养中气也。利乃泻利,痢乃木气郁结,里急后重,芍、芩疏解郁结,故愈。虞天民曰:芍药不惟治血虚,兼能行气。芍药能和木气,不能治血虚。芍药治腹痛,亦和木气之功,非能行气,不可含糊。芍药不加甘草,极败脾胃之阳。芍药能治血虚,血因木气疏泄生热而虚者,芍药清木热,故治血虚。
逍遥散
.
原解极好,木气不郁,则中土旋转,全体皆和,妙方也。惟医贯云“木喜风摇”四字,不合医理。风乃木之病气,风气盛,木气衰,当改为木恶风摇才是。
藿香正气散
此方善治山岚瘴气,不可以治外感内伤。缘瘴气之病,寒、燥、热、湿之邪气混聚于胸,令人呕吐烦满,故外散内消并用,病即能愈,因有可散可消之物也。而降药多于升药,以开利胸膈为主,尤得扼要治法。邪气既去,正气自伸,故曰正气。其他外感内伤,如亦用之,内伤之病忌外散,外感之病忌内消,皆伤正气,无有不误事者。常见有寒霍乱之病,服之而气脱者,虽有术草,弗能救之。此方须认明是岚瘴之病之方,非外感内伤之方,不可含糊。原解谓正气通畅,邪气自已,其实乃邪气消除,正气乃畅耳。因有藿香之“霍”字,遂以为是治霍乱之方,可乎哉?
六合汤
此方以四君子汤加生姜、大枣,养中顾土为主,藿香、砂仁、半夏降胃理气,杏仁降肺,木瓜和木为辅。所谓六合,如此而已,非御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谓也。夏日之病,由脾胃湿滞,胃逆脾陷,肺气不降,肝胆不和所致,故此方为夏日治病之要法。夏日伤寒加苏叶,夏日伤暑加香薷,亦甚平稳。“伤寒”二字。非麻黄汤证之伤寒,不过微感寒气云耳。“暑”乃相火之逆气,世谓暑甚于热,非是,详本书原理篇。夏日伤暑加香薷,香薷性散,不如藿香性降,夏暑宜降不宜散。
清脾饮
疟病寒热,荣卫之滞,脾胃为荣卫之本,荣卫滞者,脾胃必滞,故消滞健脾为治疟之大法。原解极好。风、热、暑、湿、燥、寒皆能使荣卫、脾胃阻滞而成疟,虽以消滞健脾为主,又须看六气之中,何气病多为治。荣卫之滞,由于金气、木气之结,详时病篇。
痛泻要方
土败木贼,须扶土和木,此方甚佳。吴鹤皋所云,可以为法。如脉象微小,当用《伤寒论·少阴篇》真武汤,温补脾肾,兼和木气为治。
表里之剂
大柴胡汤
此汤与芍药柴胡加芒硝汤、桂枝加大黄汤详本书伤寒方解篇。非将《伤寒论》整个原理明了,不能研究此方也。
防风通圣散
此方专治表里实热之疡毒,方用散而不用汤,表里两消,又有顾中之药,实质之病,自见功效。后人以之治外感内热,病在气化不在实质之病,理路不清,次序不分,非经验宏富,确有理解之高明医家,不敢用之。如不用散而用汤,难免鲁莽之祸矣。
五积散
时方最喜一方,之中各药皆有,各病皆治。不善学者,往往依样葫芦,治误了病,寻不出误之所以然。此方与防风通圣散、九味羌活汤是也。原解谓一方统治多病,惟善用者变而通之,苦口婆心有益后学之言。医学高明之医家,立方治病,不过数味,见效极神。盖能分别何病为主要,何病为附带,何病为原因,何病为影响,以定施治先后之次序。常有只治一病而诸病皆愈者,有原理以为贯通也。善用者变而通之,须如此变法,如此通法。
三黄石膏汤
三焦表里郁热,至于谵语发斑,非大寒之品,不能平去其热,非胃气闭束不开,里热不能郁成如此之盛。故此方极效。石膏性寒味辛,能散能通,不仅平热而已。燥热伤津,经脉闭塞,石膏神效。惟须脉证确切,乃可用之,寒证误用杀人,虚证慎用。
葛根黄苓黄连汤
凡《伤寒论》之方,须在《伤寒论》整个病理中作整个的研究。徒研究一方,无法解说,况属伤寒坏病之方,更无法解说。详本书伤寒方解篇。成氏之说合否,明了伤寒方解自知。
参苏饮
外感方中用人参,不如炙草、大枣、冰糖为稳。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芎苏饮,葛根、川芎、柴胡升散太过,甚不妥。外感方不可偏于升散,香苏饮较妥当。
菌陈丸
同时而汗、吐、下三法并用,非将人治死不可,此方大可为戒,“时气毒厉”四字,毫无根据。时气如何有毒厉,时气不和为病,亦只不和而已,何至毒厉?况时气不和为病,皆是虚证也,详本书温病篇。
大羌活汤
两感伤寒,一日两经,阴阳同病,内经原有明文。编者四十余年,于事实上未曾经验,未敢妄参末议。
消补之剂
平胃散
夏日土湿中寒,易生满滞,此方极佳。理中丸,干姜、白术温而守,此方厚朴、苍术温而散,一方无滞,一方有滞,用错不得。厚朴,甚伤气分,最助疏泄,阴虚之家忌用。
保和丸
确系饮食内伤,此方服少许,所停饮食即顺下而愈。如脉虚者,加白术数分,煎汤送下甚妥。因是一派消药,虽平和之品。亦伤中气也。此方所治停食之病,其外证必系微发热,不思食,或仅嗳酸也。甚者则大便泻下次数甚多,小便亦利,腹痛发热,不欲起立,此方亦效。如大热大渴,腹泻清水,腹满痛拒按之宿食证,此方不能见效,须用大承气汤下之乃愈,舌上必有干厚黄胎也。
健脾丸
此方消补兼施,如气分不热而偏寒者,枳实慎用。荷叶包陈米饭为丸,引胃气及少阳甲胆之气上升,“上升”二字未妥。胆胃以下降为顺,胆胃之气下降,肝脾之气上升,升降复旧,运动有力,故食消耳。小儿停食,脉虚不能用理滞药者,用扁豆养胃、藿香降胃亦效。胆胃之气,如引之上升,食必更停矣。
参苓白术散
平补之方也。桔梗降肺,其性缓降.并不上浮。肺经药都降。
枳实消痞丸
干姜、黄连并用,升降的运动增加,故痞消耳。非尽枳实之功也。
鳖甲饮子
久疟不愈,中有积癖;久疟不愈,肝脾必虚。消补兼施.可以为法。乌梅大补木气,木气旺而疏泄通,是以寒热不作而疟愈。原解取乌梅酸敛,不合,愈敛则愈不通,疟益不愈者。
葛花解醒汤
葛花、青皮性凉,砂仁、豆蔻、木香、干姜、神曲性温,温凉并用,升降活泼。用四君子汤补中、补土,而不用甘草,酒家忌甘味,甘草性壅故也。此方温药比凉药多,此必经验有得,见酒家胃气多败于酒后吃水果故也。酒醉则土湿中虚,继以水果生冷之寒,故酒后吃水果者,将来胃气必败。
理气之剂
补中益气汤
此方王孟英称为补中升气汤,中气下陷者宜之,如气虚不陷者忌用。中气乃整个圆运动之枢轴,只宜居中,不可升上。东垣升柴云云,于阴阳互根之理,尚未了了。阴阳互根,是个圆的,东垣云云,是个直的。虚劳内伤,都是阴虚,切忌升药。阳虚外感,则甚相宜,阳气下陷,不能升发,此方宜之。此方能治阳虚外感,可见外感之病,乃中气、荣卫因风寒之伤而自病,故补中而荣卫自和,病即自愈。可以证外感病,非风寒入了人身作病矣。
乌药顺气汤
中气,中风,气是本身之气,风亦是本身之风。中气则肢冷口噤而脉伏,伏者非常之沉而有力,闭也,故用开药,通药甚效。中气无痰,中风有痰,有痰则中虚,脉必不伏,便不可用开药。有痰而脉伏,仍是中气。许学士云:中气之病,不可作中风治者,中风脉不伏,肢不冷,口不噤,须用补中药兼柔风豁痰药,中气只可开通,不可补中故也。喻嘉言曰:中风证,多挟中气者。气如通畅,则运动圆,不病风也。惟须认明风是本身木气不和之气便稳当,此“中”字作“病”字看,病起仓卒,故曰中耳。若作中字看,便无办法,中字只有中外来的邪,哪有中本身之气之理?
越鞠丸
六郁同时并治,未见妥当。
苏子降气汤
降气降痰,贵兼补中,此方极妥。肉桂乃温降胆经之药,胆经降则相火降,相火降则下焦充实,下焦充实,则中气运而上焦清虚,故病愈也。“引火归元”四字,着落在“降胆经”三字上。
四七汤
此方名是舒郁,实是除痰,痰豁气通,则郁舒也。
四磨汤
磨服此丸散见功迅速。不用汤者,汤则一顺而下,不及磨服药质随胃气运动,逐渐开通,不伤正气。既已浓磨,则“煎”之一字,乃炖热之意,不可多煎。
代赭旋覆汤
代赭、旋覆、半夏合并用之,为降胃逆第一有力之方,非参、甘、姜、枣之温朴中宫,不能胜其重坠之力。然非中气极虚,胃逆不至如此之甚。则参、甘、姜、枣乃因中虚而用,非以御代赭、旋覆、半夏重坠之力而用。而胃逆至于痞硬、噫气,又非代赭、旋覆、半夏合用不为功。认定着落如此。
绀珠正气天香散
方中用干姜,必脉有寒象,一派辛通,此方慎用。
橘皮竹茹汤
原解极妥。①
丁香柿蒂汤
柿蒂,温降而有敛性,故效。原解妥当。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 款冬半夏白皮桑
苏杏黄芩兼甘草 肺寒膈热喘哮尝
原解甚好,惟云麻黄散表寒未妥。因麻黄之治喘,因其能降肺气也。不可因伤寒用麻黄汤,遂认此病之用麻黄为散表寒。即如《伤寒论》: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喘,用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之用麻黄,乃以之降肺气之逆,非以之散表证之寒。汗出乃肺燥,故用石膏以清肺燥,发汗后不可再用麻黄。岂有发汗后汗出反用麻黄之理?可见因喘而用麻黄,非因散表寒而用麻黄也。定喘汤治喘而哮,喘而哮,此肺气实逆,虚喘则不兼哮。
①请参照《汤头歌诀》之原文,下同。
理血之剂
四物汤
川芎性温而升,芍药性寒而降,当归性温而动,生地性凉而静,升降动静相配,最宜肝胆二经,又皆质润而厚之品,实为养血妙方。但只能养血不能生血,生血须脾胃气和,饮食增加,饮食精华乃化成血。四君四物,气血双补,其实乃四君健运于中宫,四物乃能灌溉于四维,和平之方也。十全大补加黄芪之上升,肉桂之大热,则非普通补益之方,乃大虚之方。十全大补去黄芪、生地、甘草名胃风汤,治肝风客于肠胃,风气疏泄克土,是以飧泄而完谷不化,参、茯、术培土止泻,归、芎、芍、桂养肝息风,去芪、草则中气易于运动,去生地之湿也。瘛疭者,土败木枯而风动,胃风汤培土润木也。牙闭亦然,故并治之。
人参养营汤
川芎、黄芪,其性皆升,故十全大补,不甚平和。今去川芎而加五味,不偏升散,名曰养荣,名实相符,荣血不喜升散也。薛立斋之言,亦须以脉证加减为妥。远志,其性窜动,最伤膈上津液。心经不足者忌之。世以“远志”二字之字义,遂以为补心,不妥。
归脾汤
怔忡健忘,皆厥阴心包相火之气不降之故。肠风崩漏,皆厥阴肝经木气不升之故。不升不降,血液枯耗,中土受伤,故此方用参、甘、苓、术以补中健脾,当归,龙眼以养血泽枯,远志以燥膈上湿痰,枣仁以补心包下降之气,木香温降胆经以助肝经上升,黄芪、姜、枣以和荣卫也,荣卫和则血液运行不往外散,故曰归脾也。
养心汤
心气下降则安宁。中气不虚,血液不枯,痰涎不滞,然后心气下降。参、甘、苓、芪以补中气,归、芎、柏、枣以补血液,半夏、远志以除痰涎,肉桂温降胆经相火,五味补肾,以藏纳下降之相火与心气。心气不宁,皆心包相火与胆经不降,火气上冲之故,故养心之法,以养中、养血、除痰、降火为主。
当归四逆汤
此方原解完全精妙,惟“桂枝散表风”一语未妥,以为有外来之风在表也。欲知桂枝是否散外来之风,须明了本书古方用法篇桂枝汤解,然后知也。
桃仁承气汤
伤寒表证,未经汗解,里热与下焦蓄血结实则发狂。心主血,血热则心气被灼,神明扰乱,故狂。硝黄下结热,桃仁下蓄血,甘草补中气,桂枝益肝阳,血下则肝阳伤。故以桂枝益之。凡伤寒表证尚在,必脉浮或恶寒,此证脉沉不恶寒。凡里热已实者,表证必罢,此证小便已利,为里热已实,又不恶寒,又不脉浮,不得曰表证未除。表证如果不除,岂可用硝黄下之?然非将《伤寒论》整个明了,不可与语。
犀角地黄丸
阴虚血热之方,故皆养阴气、平血热之药,皆平和不猛。惟犀角太贵,不用犀角亦效。有谓无犀角以升麻代之,一则性降,一则性升,不可代也。
咳血方
清轻之品,蜜丸噙化,使肺经所受他经之热,徐徐降下,不伤胃气,是为清降肺热妙品。
秦艽白术丸
此方原解极好,秦艽苍术汤,秦艽除风汤,既加大黄,宜仍用丸为妥。
槐花散
肠何以会有风,大肠庚金不能收敛,则木气疏泄生风,风入大肠而病便血。庚金不能收敛,柏叶助金气之收敛;木本生火,故风必有热,槐花清风木之热;荆芥活血;枳实理肠间滞气也。此病必骤然因肝经热动而成,如久病便血,则忌用矣。久病便血,须健脾凉肝、暖肾润燥、除湿理气并用。
小蓟饮子
此方乃因热而病血淋之方,如因虚而病,则归脾丸甚效。
四生丸
鼻属肺,肺属金,金气主收敛,木气主疏泄。衄之为病,乃金气不能收敛,木气偏于疏泄之病,木气疏泄则生热,热气逆而不降,故血由鼻出。此方柏叶助金气之收敛,地黄养木气之疏泄,血出则木之温气消失,用艾叶以养木之温气,荷叶活血去瘀,四味生捣微煎,服时连渣吞下,徐徐降之,自见殊效。鼻血如有因中气虚者,单用党参三钱煎服自愈。或是血热,或是中虚,凭脉定之。大概无论何病皆有虚实,皆宜凭脉为准。常见有满指医理,而药服后不惟不效,反加病者,此不凭脉只凭书之故,切不可也。
复元活血汤
血积必在两胁,可称发明,用汤不如用丸为妙。
祛风之剂
小续命汤
“中风”二字,切须辨明外风,内风。蒙古一带,风气刚劲,偶有荣卫不固之人中之而病者。若内地,则不分南北,决无中外风成病之事,都病本己身内之风也。人身荣卫主外,中气主内,木枯生风之人,中气早虚,一旦肺金收敛之气,不能制风木疏泄之气,则荣卫偏盛,偏盛之方与偏衰之方不能调和,则喎斜不遂等病生焉。此方有麻黄桂枝之法,所以调本身之荣卫,非所以去外来之风寒。荣卫者,交济左右上下之整个力量,荣卫不能交济左右上下,于是下寒上热。所以附子温下,黄芩清上,亦合机宜。而川芎、芍药升降肝胆,以和木气,尤为治风要药。风者,木气也。参、草补中,杏仁降肺,防风润燥疏木,防己除湿,台成此方,常见奏效。人谓治风套剂,不知于外风、内风已辨别否。刘氏之论。似亦认为中外风耳。此方亦能治外风。外风伤了荣卫,荣卫自己不和,故现喎斜不遂等病。此方调和荣卫,故病自愈。虽治外风,亦非认外风入了人身,用此方将外风驱而出之,亦是治本身之荣卫与中气也。然非明白《伤寒论》麻桂两方之理,不能语此。此方名曰六经病,其实乃整个荣卫病耳。六经共和,即是荣卫,荣卫分开,乃见六经,此仲圣整个《伤寒论》之微旨也。
大奏艽汤
此方不列病证,统曰风邪散见,即不认定病证,用药便无着落。风者,疏泄之气,耗津液,煽相火,夺中气,动有余而静不足。羌活、独活、川芎、白芷刚燥升散,风病忌之。此方四味并用,以治风邪散见,只有加病,绝不愈病。归、芎、二地、防风皆能养木,乃是风药。石膏、黄芩并用,于风字不合,风病中虚,石膏绝无可用之地。即知用甘、术,为何又用石膏?风伤津液,细辛温通亦不合用。刘氏之论甚好,汪氏则仍认为外风为病,刘氏高过汪氏。
三生饮
卒中者,平日中气虚亏,荣卫偏盛。肝阳偏泄,肺阴不足,偶因一切刺激,圆运动成了直不运动,遂卒然倒地也。详本书处方用法篇,黄芪五物汤。此方甚好,惟云中腑、中脏、中经乃脏、腑、经自病。“卒中”二字,应改为“卒病”二字,方合事实。人都把“中”认为矢石中人之“中”,遂将自病的意义抹煞。如非自病,附子,人参便无着落,
地黄饮子
刘河间与医贯所论极好,远志、菖蒲二味通力甚大,极伤心部津液,谓为补心,不合。痰迷心窍,远志、菖蒲将痰通开,心灵自复耳。如谋根本补心之法,须养中降肺,以降胆经相火归于肾水之中,水中火足,上升而化肝木,肝木阳气再升,乃生心火也。桂、附、苁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一语,须再斟酌,返火惟肉桂、巴戟能之,肉桂、巴戟能温胆经下降也。附子乃直补下焦之火之药,即用巴戟,可不再用附子,附子宜于阴盛阳虚、水寒土败之人,不宜于阴虚火弱之人。
独活汤
瘛疭乃中虚、土湿、木枯、金燥之病。中虚土湿,则运化无力,四维阻滞,金燥则结聚不通,木枯则风气自动,动而不通,则瘛疭也。当用养中、培土、润木、清金之法,少加活血、顺气、消食、化痰之品,徐徐调养,以复其旋转升降之原,自能病愈。此方羌活、独活、川芎、菖蒲、远志大升大散,津液受伤,肺必更燥,木必更枯,中必更虚,病必更重,未见得妥。由于火盛者,宜清降火气;由于火衰者,宜补下焦之火。方中肉桂,能温降胆经相火以归水中,补火妙法。茯神乃茯苓之气弱者,茯苓为松根之气射出所结,其气弱射不远者,则苓抱根而生,人见其苓中有根,谓之为心,名曰茯神,遂谓为补心,非是。
顺水匀气散
脉实气盛者,此方可用。然用天麻、白芷升散药治风,不知风乃木之动气,既动再散,只加病耳。总因不明风字之理,故相习而成此错误。脉虚气弱之家,此方切不可用,总宜养中、健脾、润木、清金、温水、降火,用整个的本气治法,整个的运动圆,方能根本解决,有功无过。凡治风病,术须慎用,因病风之人,津液必亏,脉络必涩,术性极横,用之必增胀满也。不如将术改为山药、扁豆较妥。
痛风汤
风乃肝木不和之气,有湿则挟湿,有痰则挟痰,有燥则挟燥,有热则挟热,有寒则挟寒,故治风病须兼六气之药,以调理整个的圆运动,不必治风,风自能息。如单治一方面,而不治整个,必不能好。详本书古方用法篇薯蓣丸。风入肉质之内,常住不去,则成痛风,甚为难治,病势至此,尤非从整个圆运动治起不可。此方枝枝节节,不可为法。桃仁、红花少用多服较妥。
独活寄生汤
原解极好,桑寄生活血脉、通经络,柔而不燥,远胜他药。三痹方解尤妙。
消风散
标本兼治,原解甚好。如用之不效,便是风木之病,不喜散药矣。与其用散药散风,不如养木、调中兼和荣卫为可靠。
川芎茶调散
岂有“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各种同风”之事?“风热上攻,宜于升散,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等语,更是不合气化生理。局方多有此类方法,不可学以误人,风药上攻,宜用降法也。须知风乃本身木气,肝经上升,升而不降,则巅顶病风,宜降胆经,肝风乃平。
清空膏
少阳胆经自头走足,其性下降,不降则病热逆。苓、连苦寒下降,正合胆经热逆之病,乃用羌、防、芎、柴升之,无是理也。高巅之上有湿热,只有降法,最忌升法,此理至浅,容易证明。用升散治高巅之病,不合医理。惟肾、肝阳气不足,不能升到巅顶,浊阴逆塞之头痛,可温补肾肝以助阳气上升,以降浊阴之逆。然亦只宜补药,不宜升散药也。
人参荆芥散
原解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