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房产财经新华时评调控政策房价北京 |
4月1日:仅凭所谓“经营城市”的口号,通过“收储土地”和高价拍卖,转手就能获得巨额收益。更何况,房地产开发当年就能见效,对GDP的“贡献”显著。如此情况下,又如何寄希望于地方政府主动控制房价?
3月31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现有的土地招拍挂属于供给垄断和需求竞争型。这种供给垄断与需求竞争并存的模式,必然造成需求方恶性竞争,导致地价不断暴涨。
3月30日:房地产业需要公开的不仅是开发成本,而且开发过程涉及的所有审批环节都应该彻底公开。全面挤压腐败的空间。
3月29日:地方政府必须转变发展思路,不能再沉溺于地产投机所带来的“人气”和“财气”当中。
3月28日:透支未来的卖地财政,决定了房地产市场难以持续,更意味着依靠这种方式拉动经济发展难以持久。
1、新华社连发六文也只是代表了媒体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应该讲出不出台调控政策和这六篇文章没必然的联系!
有记者联系到了新华社国内部评论室主任张建高,他告诉本报记者,全国两会刚结束,来自代表、委员对房价快速上涨的声音比较强,他们就开始策划这一评论系列。
针对有人提出新华社如此高调推出房地产评论,可能背后有推手,张主任表示,这是他们自己策划出来的,主要是出于作为媒体人的责任感。
他告诉记者,首先,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土部等部门为抑制房价快速上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房价的上涨已经引起了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可以说上下已经形成了共识。
第二,张主任告诉记者,自己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到北京工作,已经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将近30年了,对于北京房价的过快上涨有亲身的体会,房价的上涨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经济增长的速度,也超过了老百姓收入增长的速度,特别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7个重点城市。
为此,两会一结束,评论室就开始策划房地产系列评论,规划出这几篇评论的方向,规模在5到6篇左右,随后,他们将工作安排给了记者,包括两个分社的记者。
2、政策调控并不需要提前给什么人打招呼。如果按新华社一有批评类文章,紧接着就有调控政策出台这一逻辑的话,岂不成了“新华社的文章”等同于调控政策。
3、房地产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调控政策的随意性,再说了从去年12月开始调控政策基本上没间断过。管理层只要感到有问题了,就可立马调控。
4、新华社的文章虽然都指的是房价问题,但其实质都指高房价成因。比如说: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土地卖得贵了,所以房价也贵了。但这一些都牵涉到一个利益,假如有调控的话,也应从割舍利益入手,方能真正解决高房价问题。目前看很难做到,因为这是一个老问题,要做早就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