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后的楼市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只要被认定房价属于大幅上涨了,立马就会有调控政策出台(2005年5月和2007年9月)。所以看似很有规律:大涨
— 调控 — 小跌;再大涨 — 再调控 —
再小跌。其最终结果是:房价只是小跌大涨!所以百姓经常怨言道。房价越调越高!
(一)怪圈的形成
时间追溯到2004年由于土地实行“招拍挂”,2004年3月30日,国土资源部、监察部联合下发《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规定2004年8月31日后,不得再以历史遗留问题为由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的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方式进行。一时间土地价格暴涨,“地王”从此出现。所以连带房价也大幅上涨。但是好景不长,仅仅也只有一年多的时间。到了2005年3月以后,国务院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专门发文进行调控。(2005年调控楼市政策为历年最多)。在政策调控下,楼市进入了低迷期(2005年5月~2006年10月)。到了2006年10月左右,在股市牛市影响下,楼市也迎来了一波各方毫无准备的行情。由于各种需求叠加,使得成交量大增,价格大幅上涨。又一次为了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2007年9月27日更加严厉的“二次房贷”被推到了前台。又一次使2008年的楼市进入了低迷期。从两次调控来看,有以下相似之处。都是在楼市“火爆”一年之后,房价处在“高位”。所以楼市形成了一个怪圈,房价只要大涨就有调控,一调控就低迷!
(二)怪圈带来的后果
讲到后果首先是扼杀了人们的正常预期。政府的初衷本想通过调控使房价降下来,从而增加百姓的购买欲望。但恰恰相反,美好的愿望反而促成了观望。这符合“买涨不买跌”这一规律。
其次是打击了开发商开工积极性,大幅减少了房子供应量。从两次调控政策来看,可以发现,政策不光使买房人观望;其实开发商们也会选择观望。虽然在楼市“火爆”时,他们争着抢着拿地,准备未来大干一场。但只要调控政策一来,这种热情立马会降到冰点。那还有建房的积极性。少建、缓建或者是停建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目前发现的那么多囤地数量,应该和两次调控有着密切联系。
所以可这样认为:如果没有2005年的政策调控和有2007年9月27日“二次房贷”政策。开发商的建房积极性不受打击的话,也许房子供应量可以增加很多很多。囤地数量也不会这么多!
(三)能跳出怪圈吗
当下楼市在经历了“火爆”以后,房价又出现了大幅上涨。“又到了可出台调控政策时间节点上了”!所以有人迫不及待地要求出台调控政策;理由就是抑制房价。假如这一切果真实施,那么无疑楼市又将进入这怪圈之中,今后留给大家的又将是暴涨行情。有人讲调控政策主要是针对“投资和投机”客。但事实并不如此。“投资和投机”客可以凭借资金实力,随时随地都可以买房等待。只要调控政策一松动或者楼市又来一波行情,到时再卖给那些需求者。从这一点上看,政策调控并不能完全阻挠投资投机需求,疑似有点儿帮忙之感。有人还说“投资和投机”楼市将全军覆没,我说只要怪圈存在,不怕赚不到钱!讲了这么多其实就想说:调控政策千万不能好心办坏事。如果楼市一直在这怪圈中运行的话,到头来吃苦头的还是那些被政策压制的需求者。从前二次有关调控政策来看,我们的决策部门应该也看到了上述情况。所以只要凭这一点我就可认为:再也不会针对高房价出台政策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