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看到的新闻,说由住建部牵头“二次房改”的调研。却被下面这条否认了。我们的有些记者又充当了一回“长舌妇”。中广网北京10月18日消息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6时32分报道,根《香港文汇报》报道:在内地房价疯长的背景下,有关中央酝酿“二次房改”的传闻再起。对此,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明确表示,不论短期计划还是“十二五”规划中,住房目标仍然是住有所居。当前在住房发展过程中保障体系和市场化之间的结合有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的必要,但是这个基本方向中没有“二次房改”。权应一次演练吧!一切都在假如之下!
“二次房改”的到来,无疑会引发一轮大观望。彻底改变了人们的预期。一个政策从组织到实施这一切需要时间。这个过程也是市场各方观望的过程。不管这个政策对未来楼市有无影响,人们首先改变的是原有的预期。都不会冒险行动。投资者也好,住房需求者也罢。都要等待明确答案。等待是今后市场各方的首选。这对于目前的楼市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以下这些因素将使得目前楼市观望气氛更加浓重。
1、市场模式更加模糊,执行力更难把握。
比如讲:原来的70/90政策。该政策出台之初,因其刚性标准,曾被社会各界认为是中央重拳治理房市的最有力举措,也曾被认为是政府“动真格”的标志,大概仅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这一“刚政策”便被泡成“软面条”,最终沦为观赏性文件。在这样的政策执行力下,房价调控如何能取得成效,百姓住房的民生问题如何能得到解决?于是,人们要问,到底是哪些地方、哪些部门把中央政策当成“耳边风”?又是哪些人不拿百姓疾苦当回事?从“二次房改”来分析,市场今后要分为“三三”制。也就是说:商品房市场、中等收入市场(夹心层)和低收入市场。这种分法首先应该说有难度,“收入是个变数,而规定是个基数”。比如讲基数定在:3000元以上4500元以下为中等收入者。某人今年正好适合,得到了一套期房。但来年由于加工资了,收入为4600元!这种情形的出现,不知如何界定?。当然还有很多种情形,都需等待答案。
2、建筑标准有待进一步明了
房屋的建设标准,我们知道保障性住房基本上都小于50平方米。那么“二次房改”后,标准又是多少?中等收入者的住房面积又是多少呢?等弄清楚这一个标准,需要时间。这对开发商而言,只能是等待。“二次房改”犹如“二次房贷”。它使大多数本来想买房的“工薪族”选择观望。最简单的理由就是:要等政策进一步明晰。是否会能被列入“中低收入者”的行列。
3、如何解决地方财政
首先与地方政府的“房地产行业依赖症”有关。如有一些省市有统计数据表明,地税收入的增长近年来主要靠的是房地产业,营业税增收额七成以上来自房地产业。地方政府已将房地产业当成“第二财政”,患上“房地产依赖症”。“二次房改”无疑会打破原有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将如何保证以往的业绩?这一些都要等待政策的明朗。所以说:“二次房改”将促成大观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