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后》学习有感

(2025-03-12 16:46:22)
标签:

古代

历史

文化

研究

分类: 皋陶研究

 《尚书》中涉及周成王的内容主要包括《顾命》《顾命》等篇。《顾命》讲述了周成王病危时,嘱托群臣尽心辅佐新王——太子钊的情景。成王在病危时,召集了太保召公奭、芮伯、彤伯、毕公、卫侯、毛公等大臣,嘱托他们恭敬地保育太子钊,并在登基大典上遵循礼法,树立新王威仪,以稳定局面‌。《康诰》则是周成王在平定管叔、蔡叔的叛乱后,将旧商国原有土地民人分封给康叔,并作《康诰》、《酒诰》、《梓材》三篇诰命。成王在文中强调了德治和慎用刑法的重要性,并要求康叔效法先王,不违天命。《金縢》里的故事也挺生动,讲述了一段“周公愿意代武王去死故事”,周公把自己向先王的祷告词特意记下来,而且还郑重其事地藏在一只金縢匣子中,多年过去,当那只神秘的金縢匣子的打开,让成王完全消除了对于周公的猜忌。‌

  清华简第十四辑清华简第十四辑收录了《成后》《昭后》《两中》三篇文献,2024年12月整理成果发布。近阅黄德宽教授《清华简〈成后〉〈昭后〉及其史料价值》和刘国忠教授《清华简〈成后〉与西周早期政治》,感到宜把两位学者的论述摘编一下,以为今后相关研究打好基础。

  据黄德宽《清华简〈成后〉〈昭后〉及其史料价值》的文章,《成后》是一篇记述成王以史为鉴、“毕力念古”、“由则作绍”、以图光厚王业的文献。简文以第三人称叙述,内容由三部分组成,每一部分都是先追思历史,再阐明因循先圣哲王、敬慎治理朝政的理念,简文开篇“成后念往,恭皇丕戒”,意谓成王追思往古先圣哲王功业,敬慎光大其大法,这两句不仅引出下文第一部分,也有总括全文的作用。简文首先追思了尧、舜、禹之功业,谓“文奠禹浚,甸度从则,厥成其重。因干其休,保,忒。上帝有绰,咸戡不服”。文奠,可能指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的功绩。简文在称述成王追思往古先圣哲王德业之后,接着强调“今在后嗣”“复周初则”,谓后世帝王,要遵循往古先圣哲王之道。第二部分简文先述文王、武王奉天命克殷、奠定周王朝基业,并“陟配上帝”,福佑后嗣子孙;然后谓成王继承王业,遵循旧则,协民祭祀,因而享有上天赐予的福禄,为庶姓所顾念。

  简文第三部分前段先说:“皇王作起,高宠今后。长辅深载,初元乂后。皇载吉凶,婴辟宾帝。奉彝咸树,非彝文圣,章显卫内,少摄远后。”简文称述成王得到文、武王高宠而年少继位,周公摄政当国,肱股周室,辅翼成王,建立礼仪制度,使民之非彝者能明通礼法,礼乐之治彰显于周邦。摄政七年之后,周公则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

  刘国忠在《清华简〈成后〉与西周早期政治》中论述:清华简第十四辑所收的《成后》篇共由9支简组成,是一篇已经佚失两千多年的珍贵典籍,与西周前期的历史密切相关。整篇简文内容典雅古奥,语言风格与史墙盘有些近似,不易索解,加上多支简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更增加了释读的难度。

  《成后》简的第一支中有“文奠禹浚,甸度从则”之语,颇让人费解。对于其中的“文奠”,整理报告曾给出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是讲尧的功绩;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里是指周文王事迹。笔者倾向于后一种理解。
  本篇简文是从“成后念往”亦即周成王回顾往昔入手,讲述了周人是如何建邦立国,历代周王又是怎样勤勉从政、任用贤臣、安邦保民的情况。我们知道,周人虽然是在武王时才灭掉了商朝,但是真正确立灭商格局的则是武王的父亲文王。因此,在周人回顾和讲述自己的开国历史时,都不约而同地从文王开始讲起,如《尚书》中的《顾命》《文侯之命》诸篇,《逸周书》中的《祭公》篇,出土金文中的大盂鼎、史墙盘、逨盘、毛公鼎,等等,全部都是这样一种叙述模式。
如果我们结合周人这种固定的历史思路来分析,“文奠禹浚”很可能就是在讲周文王的业绩。“文”指的是周文王,“奠”训为“定”,奠定;“禹浚”从字面上看是讲大禹治水,但实际上我们知道大禹治水时还有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把当时的天下划分成了九州,这里的简文是借用“禹浚”来表达九州也就是天下的含义。因此“文奠禹浚”一句讲的是周文王已经奠定了掌控九州(亦即天下)的实力,其含义与逨盘的“奠四国万邦”、禹鼎的“奠四方”或者曾侯与编钟的“抚奠天下”相类似,是对周文王时期周人实力的充分肯定。
  《成后》篇第一支简的后半部分缺失,影响了全文的解读,但是从第二支简所说的“咸戡不服”来看,缺失的内容应该属于讨论周武王的部分,重点是在讲武王翦灭殷商,戡定四方,成为天下共主的事迹。这也是清华简《祭公之顾命》所总结的“武王大败之,成厥功”的内容。简文对于周文王和周武王时期政治形势的描述,应该说是非常精当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亦说《两中》
后一篇:扬州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