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接受香港《信报》昨日采访后见报的两篇文章

(2008-11-05 13:45:19)
标签:

财经

海外并购

金融危机

海外投资

华尔街

中投

 ~~~~~~~~~~~~~~~~~~~~~~~~~~  #1 ~~~~~~~~~~~~~~~~~~~~~~~~~~~

信報財經新聞 | 2008-11-05

P20| 理財投資| 中策外論| By 投資組 方遂蘭

內地企業暫緩海外併購

  

  金融海嘯席捲華爾街,令美國金融業出現了不少收購機會,價格也是千載難逢,連股神畢非德都忍不住出手。去年高調成立的中國投資公司(下稱中投),在百仕通(Blackstone)的投資錄得巨額虧損;平保(2318)投資富通也落得同一下場。中投在近期以此前的三分一價錢增持百仕通;平保就在報表中為虧損作了撥備,並表示不會增持富通。以內地言論來看,平保的決定獲得輿論的支持。

  

入股公司 待價而沽

 

  中信證券與貝爾斯登之間的投資協議已經正式取消,更多的內地金融機構領導人對於這個話題都偏向保守。海外併購一直是中央鼓勵的,在去年價格高企的時候,無論是金融業還是其他行業,海外併購都比較活躍。不過,在今年價格大幅度回落之後,央企顯然剎了車。孰是孰非,恐怕要數年或數十年之後才可以知曉,而正反雙方爭論的觀點,依然值得我們去參考。

 

  不同於內地的是,筆者在香港聽到很多支持的聲音。很多人認為,這個時候中國應該果斷地出手,而身份應該是純粹的投資者,不是入主一個企業,當日後遇到適當時機也可以出售。 

 

早前虧損影響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州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認為,相信最近的負面因素已在低殘的股價中反映出來。投行業務中大部分仍是賺錢的,人才、品牌及網路仍在。雖然今天投資困境中的金融企業,或許明天股價還會跌掉一半,但是投資組合十年後的回報肯定高。

 

  時機是沒有人可以確定的,筆者同意,如果中投入股百仕通及平保購買富通均屬於長期投資,現在是很好的出手時機。不過,是否因為早前的投資出現虧損,令中國企業的併購卻步?

 

  「一個奇怪的事情是,即使在經濟繁榮期,企業已經被鼓勵走出去,怎麼現在機會來了反而遲疑不決,是因為人云亦云?」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教授王江雨說。

 

長期投資 時機成熟

 

  他認為,現在和未來的一二年內,都是中國企業進行海外併購的好時機。經濟危機遲早將結束,就算是1929年的大蕭條最終也為羅斯福新政所拯救。現在各國政府擁有更有效的調控手段,這次危機不可能達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經濟危機期間,資產價格全面下跌,這種機會不多見及不會永遠有(此次時期估計最長二到三年)。「中國企業應當利用此次機會多購買海外資產,」他強調。

 

  摩根士丹利中國策略師婁剛認為,海外投資要視乎投資主體及需求而定,不能一概而論。如果是金融機構基於理財多樣化的需求(例如QDII),在市場狀況依然混亂,沒有人能確定這是底部的時候,風險還是很大。美國衰退剛剛顯現,金融業及商業才開始去槓桿化,實體經濟的影響還沒有真正地體現出來,因此他並不支持現在出海。

 

  不過,如果是一種跨周期的投資,有長期投資的考慮,那這個混亂的時候就是適當時機,但是他提醒,投資要多元化及分散風險,不能太集中,要迴避投資對象破產的風險。

 

文章編號: 200811053910031

~~~~~~~~~~~~~~~~~~~~~~~~~~~~~~~~~~~~~~~~~~~~~~~~~~~~~~~~~~

 

信報財經新聞 | 2008-11-05

P20| 理財投資

入股對象須嚴選

  

  有人覺得投資金融業並不是一個實體資產,最重要的是人才;如果買下來後,文化不能融合,最後是沒有得益的。當初中投或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管是什原因,摩根士丹利似乎沒有在當中起到預期的作用。?很多評論認為,畢非德在高盛的投資做得很高明,債權的形式進入,日後可以低價轉成永久優先股股權,中國金融機構也可以參考這個模式。 

 

能源企業為主

 

  中文大學法律學院教授王江雨對於金融業就有所保留。他認為,購買的對象,還是要以資源、能源及實業企業的股權為主。金融企業適當參與,但不能成為主流,要購買價值有保障的資產。中國企業的海外併購失敗,就是因為不了解當地政治、法律、社會環境及企業文化。因此他指出,在資源及能源方面應該大手筆進行,對其他企業可先以非控股投資者的身份進入,派人進入董事會學習會更好,必須在併購中學習,否則永遠不可能了解這些。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州區首席經濟分析員陶冬認為,中國資金通過企業、基金、主權及個人等管道,以不同形式投資海外是大趨勢,有一流及全球性的投資銀行協助,可以縮短學習過程,減少不必要的損失。中國的資本市場仍在探索成長期,金融產品的設計及推廣剛開始,有一流的海外投行傾力支持,過程會更加順利。同時投行在美國有頗強的政治影響力,對中國今後的公關活動有益。 

 

眼金融機構無形資產

 

  「買的是網絡,中國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改變一個美國的企業,」摩根士丹利中國策略師婁剛說。他認為,擔心中國資金進入之後,人才就一哄而散或投資銀行是一種空殼的想法都是非常幼稚的。中國的公司僅僅投資一個公司的5%或10%的股權,根本就不可能控制一間公司,而且這種投資根本就不需要有管理的概念。他認為,雖然金融機構沒有很多實體資產,但是卻有商譽價值、網絡及分銷能力等,這些無形的資產才是最值錢的地方。

 

  他續指出,中國企業最缺乏的是網絡,但這個因素並不僅僅存在於金融,不要把海外投資的思路變得如此狹窄,中國公司不僅可以出去買個礦或銀行。他舉例美國很多汽車公司、連鎖店或高科技企業都有很好的網絡,價格也低至近年低位,投資的風險還遠遠比投資一個銀行低。

 

  婁剛認為,美國經濟體有百年的歷史,不會因為一次金融危機就崩潰,有很多地方值得中國借鑑的地方。目前雖然沒有人能保證這是市場的底部,但是對於中國企業長期投資需求來看,這的確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堅持海外併購初衷

 

  有內地評論認為,目前海外併購還不如放錢進港股,還可以帶動A股氣氛,但是這樣的言論顯然背棄了海外併購提高企業競爭力及分散資產風險的初衷。其實,任何決定都必須堅持於海外併購的初衷,不要為了做而不顧一切,也不要為了不做而否定一切。

 

  海外金融併購作為商業投資,根據統計,在金融低潮期併購成功機率更大。在金融周期的低潮階段,由於流動性收縮產生外部資金流入需求,監管當局一般會放鬆海外投資限制。「中國的主權基金現在可以和歐美討價還價。美國有議員已經表示歡迎中國主權資金。當然在操作的技術細節上可以談判,這要看你的投資數量和時機。」王江雨說。  

 

文章編號: 200811053910032 

本內容之版權由相關傳媒機構 / 版權持有人擁有。除非獲得明確授權,否則嚴禁複製、改編、分發或發布本內容。版權持有人保留一切權利。 本內容經慧科的電子服務提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