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叙事句”当代艺术邀请展

(2013-01-22 09:11:21)
标签:

杂谈

“叙事句”即根据未来而描述过去

2013年01月19日 《南方都市报》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副教授樊林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刘悦笛对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哲学教授阿瑟·丹托的访谈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 叙事句。”

  丹托认为“当我说,‘彼特拉克开启了文艺复兴’的时候,他并没有通过口头宣称或者撰写一本书来这样做。或许,这就是第一个文艺复兴事件。但是,文艺复兴包含了成千上万种活动,其中的一些就包含在彼特拉克具有特定风格的绘画图像当中,而非相关的观点当中。彼特拉克的任何同时代人没能够这样做。所以,在同时代人当中,没有人能够说:彼特拉克开启了文艺复兴,因为他们缺少的就是所说的知识。因而,一个叙事句就是根据未来而描述过去。”

 

 

 

 

http://s10/mw690/3f9733e0gd3d64a2fb779&690



 

近日,樊林策划了一场名为。展览中,六位艺术家讨论作品与呈现的意义之间的时间关联,大部分作品都保持着对叙事的兴趣,但并不刻意选择当代文化、社会上重要的历史时刻,也不采用历史学家的探讨方式。

  现场

  艺术家用亲身体验来表达艺术

  “叙事句”当代艺术邀请展邀请了道明、黄洋、李文峰、银坎保、张玥和让娜·库鲁斯六位艺术家参展。

  策展人樊林表示,“这个展览给我最强烈的感受是,艺术家都用亲身的体验,形成一个自我的艺术表达。在中国当代艺术非常热闹的今天,我们看到有一些作品是体验缺失的。当一个艺术作品没有了体验之后,一定会产生问题。我很高兴的是看到他们的成长,并把饱满的作品呈现出来。”严格意义上讲,用“他们”一词来概括道明、黄洋、李文峰、银坎保、张玥几位艺术家并不是很合适的。他们不是一个组合,也不是一个团体。樊林表示,“是困惑令他们获得一种同道之感。其中,还有几分对学院艺术训练的反思”。

  樊林还表示,“最初引起我的关注的,是这几位年轻艺术家对于困境的感知和反动。很多时候,他们执着于创作的非目的性,相对清醒地保持着对自身独立性的警惕,他们会聚在一起讨论。”

  他们所共同面对的场景具有两个特点:20世纪以来,全球艺术界都在不断地将艺术理论化,缔造出一个充满了功能性的、程序性的艺术理论时代。目的、意图都先于创作活动本身而存在。这些各种类型的理论,共同形成了艺术创作的语境,不断被直接地运用于创作中,效果近乎立竿见影。将艺术作品意义的普遍性与语境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难题。另外,当代艺术是否还具有美学意义,是我们常常面临的提问。提出这样的问题,最大的理由在于艺术作品已经呈现出非感性化的面貌,一直以来的审美经验无法对应于此。新奇之物不断涌现,人们很难再诉诸感觉。回复艺术的叙事功能,无疑也是方向明确的逆动。

  在过往的讨论中,他们追寻创作与时间的关联,渐渐清晰地意识到:艺术叙事的断裂是明显存在着的。他们早已无法按照“来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去创作,去表达。于是,他们将叙事方式、语言本身作为了创作最为核心的诉求。

  作品秀场

  《绘画计划-系列》综合材料

  作者:张玥

  《绘画计划-系列》这件作品是张玥在2011年的11月份到2012年的1月份期间陆续完成的。张玥在自述里表示:“我跟摄影师到济南监狱在现场获取绘画工具。我们在武警、警察、服刑人员家属、周围的小商店获取烟盒、包装纸、卫生纸、纸箱的边角,之后在上面勾画记录所被允许看到的监狱部分的每个细节。摄影师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

  在展览里面,张玥的作品用一个个黑色画框展示出来,而画框中的画作看起来细小而零碎。旁边的电视屏幕把张玥创作的过程记录下来。因为作画的纸是多种多样的,作品给人一种碎片化的感觉,从这些碎片中,在张玥的画笔下,可以窥探出监狱神秘但可视的一些片段。

  《卷帘门-情人》制动装置、综合材料

  作者:李文峰

  在日常的生活经验里面,门是可以通过的。然而在李文峰的作品《卷帘门-情人》里面,能通过的只有影像。在这道常见的电动卷帘门背后,有一块被打破的玻璃镜子。透过镜子,观看者可以看到自己的样子,以及破镜折射出带裂纹的光。李文峰认为,透过这道门,就可以看到生活的全部,而破裂镜子折射出的光,是一种带有美学色彩的光线。

  这个作品的灵感来源于李文峰一次修车的经历。当时他在广州,寻找具备当地特点的题材进入他的作品里面。在修车的过程中,破旧的卷帘门触动了李文峰,广州满大街都是“档口”,这些档口的卷帘门里外,也就是广州人生活的全部了。

  《停驻》利用身体弯折的不锈钢片

  作者:让娜·克鲁斯

  让娜·克鲁斯的作品与身体密切相关,涉及塑形的各种角度,处理发生在动作过程中的踪迹,最终呈现的将是身体化成的轨迹。基于时间和物质,将创作与雕塑、绘画的基地结合起来。

  让娜·克鲁斯关注线性时间与环形时间之间的矛盾关系,瞬间和永恒同样重要。“我相信经验存在于身体之中,我们将所能看到和我们所能做到这二者的关系只可以意会而无法言传,我希望借助身体和空间表现时间与记忆。”

  在让娜·克鲁斯的钢片材料作品中,她仅仅依靠惯性和精神力,用自己的身体弯曲和折叠铁片。表演的迅速和直觉的,凭借高度的专注,将行动的身体直接转化为坚固之物,呈现刚与柔的矛盾关系。“而我的橡胶作品试图找到材料的自然形态与人工改造之间的关系,结绳表现事物的一种临界状态。”

  《木刻三十六景之东方雨炭》黑白油印木刻

  作者:黄洋

  五六年来,随着黄洋对揭阳老墙纹理的持续研究,他发现从小看惯了的墙纹抽象式样,已经变成一种“非此不可”的造型元素,影响着他脑海那片他称之为“泽国”的古时家乡地理景观的塑造。在本次展览的作品里面,黄洋用了12幅草图去充分呈现。

  老墙纹理之所以天然成趣,关键在于墙皮的自然脱落。自然界的风、雨、光、霉在时序节气等自然规律制约之下,塑造了篆刻般的墙纹。相似地,艺术家以手为媒,通过组合或改造各种物质的材料进行创作,实际上也要遵循身体的“自然法则”。

  黄洋表示,这件作品他还想借此重现新兴木刻对作者内心的修复、舒缓作用。:“当我们讨论版画的当代性时,不可忽视的是当代人的心理需求。它既能保持画面塑形的乐趣,又能单纯靠动作进行适度的心理宣泄和排遣,是其他传统艺术难以达到的‘即时疗效’。”

  《粉殳》树脂、钢架、漆

  作者:道明

  “殳”是一种古代的兵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夏、商、周三代时已被列为五兵(指戈、戟、殳、酋矛、夷矛)之一,是当时军队的基本武器。战国时期,有的殳还改为铁制。以后又出现铁杖和铁棓,这些兵器和唐代及其以后的棒、棍等,都是殳的同类兵器。

  这种兵器的特点是制作简单,材料容易找寻,可以大量供应。而“粉”是甜美柔软的色彩,道明“粉殳”象征着一种坦白的误会和美丽的无情。

  《我们需要彼此》透明树脂、陶瓷、锈铁

  作者:银坎保

  在这件作品中,仿佛是看到了生命的温度。银坎保说:“儿时,蘑菇一夜间长满床底的力度,让人很难忘。”艺术家做了三十个不同形状的蘑菇,然后复制出大概三百个,由于时间的侵蚀,慢慢地出现锈迹,看起来每一个蘑菇都有所区别。

  在灯光的映照之下,床与蘑菇的影子被放大打在墙上,从影子里看,仿佛梦回了艺术家的儿时光景。蘑菇种在记忆里,儿时的床也与作者彼此共生共处,承载着彼此的时间和前世。

  采写:南都记者 冯嘉安

  摄影:南都记者 黄集昊

  (原标题:“叙事句”即根据未来而描述过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