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
(2012-10-26 21:28:29)
标签:
杂谈 |
中国美学面临现代转型 迎来新一轮研究热潮
2012年10月26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26日第371期第一版
作者:本报记者 郝欣
“百余年来中国美学研究既体现出明确的时代性,又不断回应着时代诉求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确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王确一直致力于中国美学现代转型研究。10月25日,他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行。他告诉记者,中国美学的“现代”是一个时间维度上的概念,它与中国美学的“古代”相区别,标志着中国美学的另一个历史阶段。中国美学研究迄今已走过百年行程,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曾两度出现“美学热”。今天,面对日益广阔复杂的社会生活,美学研究能否为人类提供对于美的终极思考?中国能否迎来新一轮美学研究热潮?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有关学者。
中国美学国际化大势所趋
中国现代美学的建构是西方美学理论体系、学术方法引进和本土化的过程,中国自身的美学传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一进程。王确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已有的美学史论著为我们概观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演进历程提供了便捷的思路和主要史料来源。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彭富春表示,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中仍然要注重对中国美学传统历史建构和基础理论的研究。他认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美学研究,都要建立在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
国际美学协会(IAA)五位总执委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悦笛认为,当前中国美学面临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在国际美学协会所倡导的“文化间性”转向的浪潮当中,中国美学界正在融入“全球对话主义”。中国美学在国际交流中更加意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将中国本土美学“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美学研究应对现实有所指导
美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中,产生了新的发展方向,形成了一系列交叉学科,生态问题、消费文化、视觉文化、日常生活审美、身体问题等相继成为美学界讨论的前沿话题。
刘悦笛认为,“生活美学”是中西方近十年来同时兴起的美学新潮,它本身就是美学多元化的产物。美学从关注艺术、环境进而开始关注生活、回归生活,形成了新世纪国际美学界的“生活论转向”。在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中,“生活美学”除了要汲取诸如人类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各学科的养分外,更要在东西美学的互动中分享国际美学的最新成果。中国美学本身就蕴涵着最为丰富的生活审美化的历史传统,在“生活美学”方兴未艾的新时期,中国美学自身的这种优势有利于将中国美学研究推向世界。
彭富春说,美学研究在适应时代的同时也要对现实有所指导,对环境建设、城市建设及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加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