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功利无关
(2009-08-04 10:54:57)
标签:
文化 |
历史,与功利无关
——梅毅《历史的人性》读后
盛可以
“……他们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怀表,边走边思虑,就连吃饭时眼睛也一刻不停地看着商业新闻,没有任何闲暇。”——这是当今商品时代中国大都市人的真实写照吗?不是,这是疯掉的天才哲学家弗思德里希·尼采在一百多年前对美国人刻板、紧张、乏味生活的抨击——可以想见,虽然科技呈几何级速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智能生活竟长达百余年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本质的进步。“我看见,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未疯狂所毁坏,饥渴困顿、浑身赤裸、歇斯底里!”由此,艾伦·金斯堡才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以“垮掉的一代”名义发出如此哀痛狂野之声。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在处处皆是“宏大叙事”充斥语境之中,既无“兼济天下”的进取心,又乏“独善其身”的保己术,只能模仿袁枚大才子的楹联来进行自我安慰:“不作公府,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读诗书又恋花。”因此,读书、鉴史、写作确实让人往往从中得到某种莫名的愉悦。
——上述整整一段话,皆出自梅毅(网上赫赫有名的“赫连勃勃大王”)《历史的人性》中的后序。仅此寥寥数句,我们已能看出些端倪:梅毅眼中的历史,以及他有关历史的写作,皆与滚滚红尘中的功利毫无关联!
走进林林总总的大小书店,翻开花花绿绿的图书,历史写作似乎也是时下社科类图书的新宠,但无外乎可以归总为如下几类:其一,改头换面重印各种历史古籍,附加佶屈聱牙的白话翻译;其二,历史扫盲图书,文字抄袭自各类教科书,多配与文字完全不搭边的精美插图,价格惊人,内容空洞,只适于放于书架上做摆设;其三,帝王将相的用人术、驭人术等权谋类书籍,似乎总结历史的惟一目的就是“教你诈”;其四,迎合时下播放的电视剧而速成的历史“戏说”小说,注水猪肉一般,戏不够,美人凑,连郑和下西洋也要添上数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大公公用这般尤物作甚?!;其五,含沙射影的历史“回首”书籍,作者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谈谈明清之弊,讲讲元宋规则,就能针砭时弊,为当今社会开出一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良方”,等等,等等——翻到读者头大,让人如堕五里云雾,但都无外乎与两个字有关:功利!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的历史写作,之所以能在汗牛充栋的历史类书籍中卓尔不群,之所以可以让人上手之后眼前一亮,恰恰就是因为他以“趣味”为写作目的,妙语连珠,文眼处处。
在他笔下,有风流能诗的辽朝皇后萧观音,有被后世誉为人君楷模实则篡位暴君的明成祖朱棣,有南北朝中叱咤风云但又如今鲜为人知的高欢、尔朱荣,有权利旋涡中北魏的女强人文明冯太后,有经过历史还原后与演义小说全然不同的隋唐英雄,有一直为人诟病的氐族明君苻坚大帝,有亡国之君高纬与冯小怜的凄美、荒唐爱情,有明末枭雄为一位美女良心发现而生成的毅然反正……
“梅毅对于沉睡于历史深处的金宝有一种近乎痴迷的嗜好,其实倒是冷门,远不如投资于拖着大辫子的皇帝,那才是绩优股呢!在那些人眼中,历史就是胡适一语点破的,是一个可以任意打扮的女孩那样,那实在教人摇头的。但他宁愿坐冷板凳,溯本追源,寻出真情,回顾返是,以求真知。有什么说什么,秉持史学家的直笔;有多少说多少,体现文学家的良知,这是难能可贵的治学精神”——老作家李国文,其实早已看出了梅毅的不同凡响之处,并道出了这位作家历史散文的精髓所在:“(梅毅作品)不同凡响,有书卷味,无方巾气;有清新感,无腐儒气;有认真的学问,无肤浅的戏说;有深沉的思考,无庸俗的功利。”姜确实是老的辣。李老先生一席话,一针见血,字字到位,言有尽而意无穷,似乎已让我等再无言可评。
法国作家萨特曾不无嘲讽地讲过,世界上只有四件事情是“高尚”的。第一是爱情,因为这是一种无用的激情;其次是旅行,因为旅行者蜻蜓点水地从一个社会走入另一个社会,能完美地体现着寄生现象;第三就是文学艺术,恰恰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消费品;有时战争也算,因为战争无限地消耗人和财富。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如此解构“有用”、“无用”、“高尚”之类的大词,估计梅毅的历史写作应该也纳为第五种,因为作者本人也生出过醍醐灌顶般的“苦涩”,也知道虚又言的功利深井是不太容易避免的。所有,他才不打自招地说到:“我会怀着一种飞蛾扑火的恶意把自己掉入故纸堆中,在浩瀚无尽的史海中畅游,以此无聊之事,遣此有涯之生。”
无论如何,梅毅手下的写史妙笔,如同神奇的“拭垢刷”,揩去了为时光积垢所黯淡了的真实的历史中的鲜活个体,让人在莞尔(或拍案)之余重温那些早已逝去的音容笑貌,展现出那些耐人寻味的历史人物原本的、人性的、非戏剧的而恰恰又是最戏剧化的精彩一面。由此,作为普通的读者,大可通过梅毅的历史写作重新估量被流行影视文化歪曲的中华历史和典故(导演们为寻找“噱头”和增加“戏肉”大肆窜改历史真实),重新认识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令人屏息凝神的、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当然,出于三分好奇,三分钦佩,以及,三分功利,看完梅毅的历史随笔,我总是会想,像梅毅这样一个拥有英语硕士学历、十年来一直从事耗人脑力耗人财力的金融工作,生活在最物质、最“实际”的南方城市深圳的青年人,在灯红酒绿的氛围里,在股票指数上窜下跳的喧嚣中,在流淌着伤心泪水的深南大道上,他又怎样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研读那些大多没有标点符号、需自行断句的发黄的古代典籍呢?或许有一天,当你在香港地铁的不锈钢座椅上、在飞往伦敦、日内瓦的航班中、在一艘徜徉于塞纳河的悠哉游哉的游船上,看见一个穿着入时、相貌文雅的家伙,正捧着一本封面撕破残旧的竖版中文书,煞有介事抑或果真十二万分沉迷地阅读,那个人,很可能就是网上坊间大名鼎鼎的赫连勃勃大王——梅毅。
——梅毅《历史的人性》读后
盛可以
“……他们行色匆匆地穿过闹市,手里拿着怀表,边走边思虑,就连吃饭时眼睛也一刻不停地看着商业新闻,没有任何闲暇。”——这是当今商品时代中国大都市人的真实写照吗?不是,这是疯掉的天才哲学家弗思德里希·尼采在一百多年前对美国人刻板、紧张、乏味生活的抨击——可以想见,虽然科技呈几何级速飞速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的智能生活竟长达百余年没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本质的进步。“我看见,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未疯狂所毁坏,饥渴困顿、浑身赤裸、歇斯底里!”由此,艾伦·金斯堡才在二十世纪中后期以“垮掉的一代”名义发出如此哀痛狂野之声。在浮躁、喧嚣的时代,在处处皆是“宏大叙事”充斥语境之中,既无“兼济天下”的进取心,又乏“独善其身”的保己术,只能模仿袁枚大才子的楹联来进行自我安慰:“不作公府,非无福命都缘懒;难成仙佛,为读诗书又恋花。”因此,读书、鉴史、写作确实让人往往从中得到某种莫名的愉悦。
——上述整整一段话,皆出自梅毅(网上赫赫有名的“赫连勃勃大王”)《历史的人性》中的后序。仅此寥寥数句,我们已能看出些端倪:梅毅眼中的历史,以及他有关历史的写作,皆与滚滚红尘中的功利毫无关联!
走进林林总总的大小书店,翻开花花绿绿的图书,历史写作似乎也是时下社科类图书的新宠,但无外乎可以归总为如下几类:其一,改头换面重印各种历史古籍,附加佶屈聱牙的白话翻译;其二,历史扫盲图书,文字抄袭自各类教科书,多配与文字完全不搭边的精美插图,价格惊人,内容空洞,只适于放于书架上做摆设;其三,帝王将相的用人术、驭人术等权谋类书籍,似乎总结历史的惟一目的就是“教你诈”;其四,迎合时下播放的电视剧而速成的历史“戏说”小说,注水猪肉一般,戏不够,美人凑,连郑和下西洋也要添上数位风华绝代的佳人——大公公用这般尤物作甚?!;其五,含沙射影的历史“回首”书籍,作者自我感觉良好,以为谈谈明清之弊,讲讲元宋规则,就能针砭时弊,为当今社会开出一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良方”,等等,等等——翻到读者头大,让人如堕五里云雾,但都无外乎与两个字有关:功利!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的历史写作,之所以能在汗牛充栋的历史类书籍中卓尔不群,之所以可以让人上手之后眼前一亮,恰恰就是因为他以“趣味”为写作目的,妙语连珠,文眼处处。
在他笔下,有风流能诗的辽朝皇后萧观音,有被后世誉为人君楷模实则篡位暴君的明成祖朱棣,有南北朝中叱咤风云但又如今鲜为人知的高欢、尔朱荣,有权利旋涡中北魏的女强人文明冯太后,有经过历史还原后与演义小说全然不同的隋唐英雄,有一直为人诟病的氐族明君苻坚大帝,有亡国之君高纬与冯小怜的凄美、荒唐爱情,有明末枭雄为一位美女良心发现而生成的毅然反正……
法国作家萨特曾不无嘲讽地讲过,世界上只有四件事情是“高尚”的。第一是爱情,因为这是一种无用的激情;其次是旅行,因为旅行者蜻蜓点水地从一个社会走入另一个社会,能完美地体现着寄生现象;第三就是文学艺术,恰恰因为这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消费品;有时战争也算,因为战争无限地消耗人和财富。真正的大知识分子如此解构“有用”、“无用”、“高尚”之类的大词,估计梅毅的历史写作应该也纳为第五种,因为作者本人也生出过醍醐灌顶般的“苦涩”,也知道虚又言的功利深井是不太容易避免的。所有,他才不打自招地说到:“我会怀着一种飞蛾扑火的恶意把自己掉入故纸堆中,在浩瀚无尽的史海中畅游,以此无聊之事,遣此有涯之生。”
无论如何,梅毅手下的写史妙笔,如同神奇的“拭垢刷”,揩去了为时光积垢所黯淡了的真实的历史中的鲜活个体,让人在莞尔(或拍案)之余重温那些早已逝去的音容笑貌,展现出那些耐人寻味的历史人物原本的、人性的、非戏剧的而恰恰又是最戏剧化的精彩一面。由此,作为普通的读者,大可通过梅毅的历史写作重新估量被流行影视文化歪曲的中华历史和典故(导演们为寻找“噱头”和增加“戏肉”大肆窜改历史真实),重新认识我们民族曾经有过的令人屏息凝神的、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
当然,出于三分好奇,三分钦佩,以及,三分功利,看完梅毅的历史随笔,我总是会想,像梅毅这样一个拥有英语硕士学历、十年来一直从事耗人脑力耗人财力的金融工作,生活在最物质、最“实际”的南方城市深圳的青年人,在灯红酒绿的氛围里,在股票指数上窜下跳的喧嚣中,在流淌着伤心泪水的深南大道上,他又怎样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去研读那些大多没有标点符号、需自行断句的发黄的古代典籍呢?或许有一天,当你在香港地铁的不锈钢座椅上、在飞往伦敦、日内瓦的航班中、在一艘徜徉于塞纳河的悠哉游哉的游船上,看见一个穿着入时、相貌文雅的家伙,正捧着一本封面撕破残旧的竖版中文书,煞有介事抑或果真十二万分沉迷地阅读,那个人,很可能就是网上坊间大名鼎鼎的赫连勃勃大王——梅毅。
前一篇:拂去历史积垢 显现真实人性
后一篇:如蛹蝶异变一般去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