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行(六):探访古祠堂

(2007-06-15 13:59:37)
标签:

柠檬水玻璃瓶

王氏

王羲之

祖祠

纯一不二

族谱

原创

分类: 行游‖三千山河
   探访古祠堂,指的是书圣王羲之的家族祠堂。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卒于361年,娶妻郗氏,从族谱上看,无妾。“郗”这个姓比较罕见,但是在我眼里却格外亲切,因为我的外婆就姓郗!在族谱上看到这个姓,我还激动了一番,因为这可是我三十年来第一次看到外婆之外的郗姓呢。这个姓实在罕见,如果敢于深挖,搞不好我家祖上和王羲之的姻亲祖上还有什么联系呢……
   扯远了,继续讲讲古祠堂。王羲之虽然只有一位夫人,但是他们夫妻俩却共同养育了七子两女,绵延出庞大的家族后代。历史的长河并没有把这个家族冲散、解体,他们一代一代在先祖生活过的地方生活下去,且延续着周密而严谨的族谱。这个大家族目前依旧在金庭乡,整整一个村落都是王姓,最小的孩童已经是王羲之的第五十九代孙了。

江南行(六):探访古祠堂

挂满牌匾的小院斑驳的木门和石墙

   在走进古祠堂之前,我们先到旁边的一个小院落转了一圈。这个小院落只有两扇木门,用手一拨就能打开。院落里面有半间屋,屋顶下挂满了匾额。一望即知,这些匾额的年代有些已经相当久远了,题写者无论是否知名,在书法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我们开玩笑说,从梁上随意摘下一面,也能拿到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显摆一下。但在这里,它们就那么沉默着,带着沧桑的味道和满肚子的故事,在村落的一隅,一个连门锁都没有的小院子里静静地思考。

江南行(六):探访古祠堂

王氏祠堂,赖赖和随行钱总的合影

   走过小石桥,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小木屋就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王家祖祠了。木屋虽不大,建得可一点也不马虎,脊顶的装饰、檐下的宫灯、梁下和门扇的精细雕花,加上整体的朱红色调,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祖祠正中供奉的塑像自然是书圣和书圣的夫人郗氏。供桌两侧是密密麻麻的牌位,分为若干层,位置最高、面积最大的两面牌位也是书圣和夫人,尺寸稍小的牌位则是书圣的儿子们,位置更低、牌位尺寸再小一些的则是孙辈、重孙辈……有牌位的大概都是这一辈里面的长孙,或者颇有建树的人才,至于其他的子嗣,则归于两侧偏殿里的族谱来统一记载、展示。
   “金庭王氏族谱”占据了祖祠偏殿两侧所有的墙面。一面面黄色的板上,记载着王(羲之)氏迄今为止所有的子孙后代,当然,嫁出去的女儿们是不上族谱的,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只有王氏后代所有的男性,以及他们娶进家门的妻妾们。有意思的是,似乎受书圣“一夫一妻制”的影响,王氏子孙们也多以一妻为主,一妻一妾都比较少见,一妻多妾的就更是屈指可数了。最离奇的是王羲之自己的七个儿子,显示在族谱上的竟然只有第四子娶妻贺氏,其他儿子的名下都是一片空白,要说此代资料散失也没道理,毕竟三世和后面诸世记载得都那么全面详实,难道是集体打了光棍?没人给我解释,只能成谜了。

江南行(六):探访古祠堂

密密麻麻的族谱展示

   走出王氏祖祠,心头被一种小小的喜悦包围着:书圣的后裔在一代代踏实而安静地生活着,记录着该传承的,保留着该纯朴的,没有人来打扰,真好!

 

江南行(六):探访古祠堂

赖赖发现了一块“纯一不二”的匾额,于是在下面做举手宣誓状,发誓要对宝宝纯一不二,哈哈

 

 

 

特别说明:以上文字、照片均为作者原创,侵权必究。有意使用者欢迎给我的博客留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