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柠檬水玻璃瓶绍兴鲁迅百草园三味书屋游记吸烟有害健康原创 |
分类: 行游‖三千山河 |
来到绍兴这座我一直期待一游的小城,我的第一个心愿就是去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赖赖很体贴我跃跃欲试的心情,特意请绍兴旅游局的谢局长帮我们安排好游览行程,还请了最优秀的导游为我们讲解。
车子还未停下,就远远听得人声鼎沸,我迫不及待向窗外张望,映入眼帘的是游览街区入口处的展示墙。墙的左侧是一幅水乡画,黑白的线条勾勒出无限的意境,上书“鲁迅故里”四个大字,右侧则是早已经深入人心的鲁迅先生的画像,剑眉、刚毅的表情、浓黑的胡须、清癯的面庞,左手举在胸前,擎着一根香烟,似乎为了引起观者的重视,画像作者还向斜上方画出几缕长而曲折的墨迹,代表飘散而出的缕缕烟雾。我忽然想起了香港歌后王菲,她那首《当时的月亮》的MTV就因为出现了抽烟的镜头,而被新加坡全面禁放,那么我们的宣传画里面的文豪呢?为什么不给他的手里一支笔,或者一本书,难道就只有香烟能代表鲁迅吗?看看周围,来参观的人群大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实际上鲁迅故里的宣传方向也在于此),这样的宣传画对孩子难道不是一种负面的熏陶吗?中国的史籍多爱宣扬文豪的酒瘾酒量,似乎还没有大张旗鼓地记载谁热爱烟草,醉酒的文豪多少还有点率性的可爱,抽烟的文豪除了损害自己的肺,还给别人提供了大量的二手烟,难道这也值得如此骄傲地宣传吗?我指着鲁迅先生画像对赖赖愤愤地说:“应该在那旁边写上:吸烟有害健康!”赖赖不由得哈哈大笑,点点我的鼻子说:“别计较这个啦,快去参观吧!”
我们的参观从鲁迅的祖居开始。当地人习惯把房屋称作“台门”,并且可以以主人的姓氏、官职、职业等等来命名。鲁迅的祖居周家老台门,就是一座粉墙黛瓦、古朴庄严的大宅子,是鲁迅祖父居住的地方。
进了大门,就是台门斗,过去这里是停放车马和轿子的地方,相当于现在别墅附带的车库。穿过天井,就来到了“大堂前”――这又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称谓,是过去的大户人家接待来访官员和重要宾客,以及举行婚、丧、寿、祭祀等大型活动的场所。正中悬挂的一副堂匾上书三个大字:德寿堂。不要小看这三个字,要知道堂名是可以代表一个家族的,若是没有堂名,别人就会认为这里算不得一个“世家”。
鲁迅祖居的大堂前
除了大堂前,在鲁迅祖居还集中为游人展示了小堂前(接待非重要宾客的小客厅)、夫妻卧室、闺房、少主书房、厨房、储藏室等等,让游客对旧日绍兴大宅门的规格、布局和内室装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出了鲁迅祖居,向西步行不久,就来到了鲁迅故居,这里正是鲁迅和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继祖母蒋菊花、原配夫人朱安等人的居所。大堂前也依旧悬挂着“德寿堂”的堂匾,但是相比起祖居那边,大堂前的布置要简单朴素许多。
鲁迅母亲鲁瑞的卧室,对外是不开放的,我只能扒在窗户上一窥究竟。临窗的桌子上,摆着针线笸箩、待做的衣物和剪刀,这也是家庭妇女必做的家务事了。靠里面的墙边放着她睡过的那张床,垂着乳白色的幔帐,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就是在这张床上呱呱坠地的。
鲁迅的卧室和睡床
鲁迅先生自己住的卧室布置也很简单,不过是床,桌椅和小柜子。床上同样垂了幔帐,外加一幅薄薄的被子。导游说鲁迅先生在故居的时候一直是睡这张床的,我惊诧这床的短小,不由得脱口说:“怎么可能,这床大概连我都睡不下。”导游笑了,一边带我前行一边说:“其实鲁迅先生的个子并不高,只有1米58左右。”啊?!我听了不禁一愣,导游的话无疑是真的,而鲁迅先生在我眼中的形象高大,想必是他的文章使我仰视的结果。
再向纵深走,通道的右侧是一间不算大的厨房,里面垒的也是七星灶。导游介绍说,鲁迅就是在这间厨房遇到了儿时的玩伴、家里短工章福庆的儿子章闰水,并以他为原型,塑造了著名的艺术形象“闰土”。章闰水的孙子章贵,解放后在鲁迅纪念馆工作。
儿时鲁迅与“闰土”相遇的地方
最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儿时的乐园――百草园。在鲁迅那篇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一开篇他就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一脚踏进百草园,若不是熙熙攘攘的游客和导游在身边的介绍,我几乎就真的忽略了这个地方,以为是个荒废的后院。园子本不算大,而且刚下过雨的缘故,满地的泥泞,一拨拨的游客拖泥带水的在园子里跑来跑去、大呼小叫、合影留念,甚是热闹。
光滑的石井栏还是有的,被绳子圈在那里,导游介绍说鲁迅小时候常常在上面跳来跳去,顽皮得很;园子另一头确乎有些树,我也分不清是否就是皂荚和桑椹;叫天子并没有“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这里那么纷乱,大概已经不适宜它们的休养生息了罢;碧绿的菜畦连带着肥胖的黄蜂自然也不见了踪影。
短短的泥墙根还是有的,上面长着茂盛的青草和藤叶,如果在这里待到夜静更深,也许还能听到油蛉或者蟋蟀的歌声。但是我没法更细致地观察这给了鲁迅“无限趣味”的一带――景点的管理者大概是怕游人效仿儿时的鲁迅,把野草“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于是用一条僵硬的木篱,毫不通融的把泥墙根和我们隔离开来。
曾经给鲁迅的儿时带来无限乐趣的泥墙根,可惜被篱笆隔离了
带着有点满足又有点失望的情绪,我们告别了鲁迅故居,前往三味书屋参观。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内颇负盛名的一所私塾,也被童年的鲁迅称为“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离鲁迅的祖居很近。“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书屋的主人是学识渊博的宿儒寿吾镜先生――一位被鲁迅认做“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三味书屋的文化气息非常浓厚,书屋正中上方悬挂的“三味书屋”匾额及两边柱子上的抱对“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均系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松鹿图和匾额行礼,然后再开始读书。鲁迅自十二岁起,在这里接受了五年的中国传统教育。
三味书屋,身后那张桌子是老师的
书屋里一共摆了八张课桌,老师的书桌放置在房间正中,便于教授学生课业。那时候人口少,寿老先生又追求讲课质量,因此每班学生以八名为限,并不象现在人口爆炸,学校盲目扩张,搞得阶梯教室都不够坐的――一个是小灶、一个是大锅,炒出来的菜成色能一样吗?八张桌子各有各的样,原因是当时私塾的课桌椅一律由学生们自备,因此色泽、款式不一。书屋的东北角有张木桌,就是鲁迅当年在这里上学时候使用的。有一个很著名的小典故,说鲁迅曾经有一次迟到,他为了督促自己,就在桌角刻了一个“早”字。据导游说这个字现在还在,只可惜书屋不允许入内参观,我也就只能和大家一样,站在门口望望了事。
走出三味书屋,导游要带我们坐乌篷船去沈园了,对比前几天在百丈飞瀑、双弓坝、城隍庙、金庭观等地的游览,鲁迅故里虽然是更加成熟与完善的景区,但是反而留下了颇多的遗憾,总结如下:
一、吸烟有害健康,何时不再宣扬?
二、游人摩肩接踵,留影难,赏景更难!
三、冰冷的隔阂太多,木篱、线绳、警示牌,什么都只能远远地站着看看,还有的需要轮流扒窗户,感觉像集体偷窥!
四、因为时间的关系,没办法去咸亨酒店游览,又是一个小遗憾!
特别说明:以上文字、照片均为作者原创,侵权必究。有意使用者欢迎给我的博客留言。
前一篇:江南行(六):探访古祠堂
后一篇:江南行(八):沈园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