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中国金融开放的一些问题:

(2008-08-11 07:26:21)
标签:

教育

分类: 银行
    注:这个暑假,先是忙于家里两个亲戚的三个小孩高考填志愿和录取,因为成绩很尴尬,所以,志愿很难填,但从录取的结果来看,很满意;后来,我几乎是一天18小时工作制地忙于一篇稿件的修改,半个月的时间里,到处请教,修改了9稿,终于通过了匿名三审.所以,很少有时间来做其他的事情.
   对于股票,自己早就不看好.所以,目前手上只有不到20%的仓位.至于博客,也好长时间没更新了.
    今天,收到一位学生的EMAIL.我就偷个懒放到我博客里,转给大家讨论.

 

关于中国金融开放的一些问题:

   (转自04金融一位毕业生的EMAIL)
     自从毕业我们与您聚餐之后,好久没联系了。。现在我在南京的一家银行工作,刚开始培训,感觉还挺轻松有趣的,不知道正式工作以后会怎么样。      
     最近您还好吧, 暑假期间大概也在休息吧?呵呵又想起自己去年暑假像个没头苍蝇一样在市区到处找证券公司实习的情景了,当时还麻烦您了,再次谢谢,哈哈....
    最近有点迷茫,不是工作上,也不是其他的个人问题上,,是看了网上中央民族大学张宏良教授的博客后的迷茫,不知道是我自己杞人忧天,还是确应警醒(但愿是前者)。 张宏良教授在他的博客里表达了对于我国当今热衷于大力开放金融领域的担忧和警惕  ,尤其抨击了“贱卖银行资产”的行为,他认为,就已经发生的事件来说,比如5月份低价向外资出售建行股份,是既不合理、万万不可甚至祸国殃民的,他的观点摘录包括:

       第一,把股票以极低的价格卖给外资,以极高的价格卖给中国老百姓,如建设银行的股票卖给美国银行的价格是0.94元,中国2%幸运者的中签价是6.45元,绝大部分投资者的购买价格超过10元。且不论中国的上市定价制度,就低价转让决策来说,对于中国普通投资者是十分不公平的;

第二,所谓“贱卖有功论”宣扬了外资给银行带来了所谓先进技术,因为战略投资者不仅要投入资金,还带来了技术和经验,给国有银行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治理结构的优化。但是张宏良认为,首先,对于四大银行来讲,一部分参股的外资商业银行把你看做是竞争对手,不可能给你什么先进技术;另外一部分是投资银行,也就是证券公司,是买卖股票的庄家,由于它本身就不是商业银行,如何能给你带来商业银行的先进技术?对于四大银行之外的大多数商业银行来讲,外资的确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这些注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商业银行,都已经是被外资参股或控股的银行,资产已经相当一部分部分不属于中国人了,此时这些银行有没有先进技术对中国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

     第三,他认为,如果这些被外资参股控股的银行像当初英国巴林银行那样,突然宣布因衍生品交易失误丧失了全部资产,从而一起宣布破产怎么办?如果这些被外资控股的银行都要求中国政府填补全部坏账,否则就让中国所有储户的存款立刻灰飞烟灭,用亿万储户作为绑架中国的人质,造成上至政府下至百姓真正意义上的国破家亡,中国将怎么办?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b366670100alp8.html他的这篇文章的地址(里面有些观点太过激)

 

     他文章里的观点以及他的博客里的话,我不是全部赞同,但是他的话却值得思考,是否有必要扩大开放金融尤银行控股股东监管办法其是银行这一国民的命脉领域,因为哪怕是海外发达国家,都对银行业的开放慎之又慎,有的根本不准。而4月底中国银监会发布《(征求意见稿)》,取消了对外资控股中国银行的比例限制(此前规定,外资单独控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20%,联合控股中国银行不能超过25%)。我想,这虽然只是一个征求意见稿,并且银监会在六月份也澄清了,说了外资控股中资银行20%上限未松动,但意见稿里的内容让人不得不担心是否一直不松动,万一哪天松动以后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也许我们不能像小时候,仅以“好人”或“坏人”来区分动画片里的人物,也不能单纯以好坏来区分某件事情,应当辨证的去看待金融开放这一行为,但到底这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替,也许几十或几百年之后,人们回过头来看这时候的这些行为,自然地会得出这个时候孰对孰错的结论,但是现在,我疑惑不解。到底是张宏良教授的“危言耸听”或是我的杞人忧天,还是人们对于如此“宏观”的行为已经麻木到漠视不理。。。        也许封老师您并不能未卜先知,现在就站在几百年后的角度上看世界,但我还是想请教一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当怎么去看待,因为您站的比我要高的多,看的比我更远的多。 

    也是平时有空闲的时候才上网看看这些文章,虽然看过之后班照上、饭照吃,自己只是作为一个关注者来看待这些问题,但还是想听听更多学者的看法,所以还是得请教一下老师您了!    (若您忙的话,概括一下就好了,我写这么多是有充足时间的时候写的,呵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俄罗斯游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