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保护受欺凌者有时反而有害?
(2025-11-16 20:53:24)为什么保护受欺凌者有时反而有害?
曾攀、雷雳
欺凌是全球普遍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受欺凌者、欺凌者乃至旁观者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严重威胁。在此背景下,欺凌保护行为(如安慰受欺凌者)被视为降低受欺凌者心理健康风险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欺凌保护行为有时也会加剧受欺凌者的心理问题,即存在双刃剑效应。当前研究大多基于积极的视角,探究欺凌保护行为的积极作用,而对其对受欺凌者的潜在风险及作用机制关注不足。
以湖北师范大学曾攀老师为第一作者、中国人民大学雷雳教授为通讯作者的研究团队,在《心理科学进展》发表的论文,系统回顾了欺凌保护行为对受欺凌者心理社会适应的积极效应及消极效应,并从认知、情感及两者交互的视角提出了欺凌保护行为双刃剑效应的作用机制模型,来梳理相关研究:
(1)提出了欺凌保护行为的分类框架,欺凌保护行为可区分为直接建设型、间接建设型、直接攻击型及间接攻击型四种形式。
(2)欺凌保护行为对受欺凌者的心理健康及未来受欺凌具有双刃剑效应。
(3)基于一般攻击模型提出了欺凌保护行为的双刃剑效应作用机制模型。具体而言,对受欺凌者而言,感知的不同形式的欺凌保护行为可视为一种输入,通过影响受欺凌者的认知、情感及两者的交互进而对其心理社会适应产生双刃剑效应。例如,当受欺凌者认为保护者是出于利己动机,受欺凌只能依靠外部力量解决,受欺凌是自身原因,则可能会产生消极情感如亏欠感等;若认为保护者是出于利他动机,受欺凌可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受欺凌不是自身原因时,则可能产生积极情绪,如感恩,从而对其心理社会适应产生差异化影响。
该研究基于一般攻击模型,提出了欺凌保护行为双刃剑效应的作用机制模型,为解决已有研究分歧提供了理论框架。众多欺凌干预项目以提升欺凌保护行为作为干预目标,但已有干预的效果不尽理想。这项研究对现实干预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欺凌干预不应仅仅停留于鼓励旁观者保护受欺凌者,还应以受欺凌者认可的方式保护受欺凌者,避免不当的保护策略对受欺凌者认知与情感的负面影响。
该研究的作者包括曾攀、王玉慧、楚啸原、郑铨、魏新益、雷雳。
资料来源:
曾攀, 王玉慧, 楚啸原, 郑铨, 魏新益, 雷雳. (2026). 欺凌保护行为对受欺凌者心理社会适应的双刃剑效应及作用机制. 心理科学进展 , 34(1), 144–156.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