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家庭暴力离异夫妻争夺孩子时的某种手段

(2025-09-13 07:51: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家庭暴力离异夫妻争夺孩子时的某种手段

 

关于“父母疏离”的争议:一个在家庭暴力领域引发担忧的概念

凯蒂·吉利斯/

程选、雷雳译

 

若丽坐在车里,满心忐忑地等待着即将到来的一切。她又要请假一天去和前夫在法庭上对峙,争夺儿子的抚养权。一个小时后,法官把目光从若丽转向了她的前任。若丽几乎能从法官的叹息里听出他的潜台词:“又怎么了?”

前夫的律师站起身,开始了一段长篇大论,把他的委托人塑造成一个“可怜人”:如今负债累累,“信用记录肯定全毁了”。接着,他把矛头指向若丽,称“这个女人”执意要把他的委托人描绘成“糟糕的父亲”。“他只想好好爱自己的儿子,”律师继续说道,“而她现在做的,就是典型的‘父母疏离’。”

若丽猛地挺直了身子,满心错愕:“什么?根本不是这样!他才是那个施暴者!”她低声对自己的律师说:“他在颠倒黑白,明明是他故意阻断我和孩子的通话、处处诋毁我,还跟儿子说我根本不在乎他!”

 

一、什么是“父母疏离”?

“父母疏离”描述了一个特别的现象:在父母分居、离婚或争夺抚养权期间或之后,一方家长故意破坏、损害孩子与另一方家长的关系。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一方家长通过各种手段,诱导孩子在没有合理理由的情况下排斥、惧怕或怨恨另一方家长。具体做法可能包括:限制或干扰孩子与另一方家长的联系、夸大甚至编造另一方家长的“缺点”,以及让孩子因为亲近另一方家长而产生负罪感。

使用这个术语的人认为,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的孩子,可能会逐渐接受“疏离方家长”的观点,开始排斥另一方家长,即便被排斥的家长一直以关爱、恰当的方式对待孩子。

 

二、这个概念常被滥用,沦为“受害者追责”的工具

在家庭暴力领域,关于“父母疏离”的争议从未停止。最核心的批评是:这一概念常被当作武器,攻击那些试图保护孩子的家长——其中绝大多数是母亲,她们的初衷是让孩子远离有虐待行为的前伴侣。

有观点指出,有虐待行为的家长可能会把“父母疏离”当作辩护策略。比如,若孩子因遭受虐待或忽视而不愿与某一方家长接触,施暴的家长不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反而会声称孩子是被“疏离”了。这种做法会严重危害孩子的安全:它会让孩子的恐惧被质疑,甚至可能通过法院判决,迫使孩子与施暴者进行不安全的接触。

这种滥用还引发了更严重的问题,即在家庭暴力相关圈子里,“父母疏离”的指控往往成了“受害者追责”的工具。法院可能无法识别幸存者(受虐家长)的保护行为,反而将其误解为“操纵孩子”,最终导致保护孩子和受虐家长的努力付诸东流。在很多案例中,施暴的家长盗用“父母疏离”的概念,指控幸存者(受虐家长)在“疏离孩子”,但事实是,这些幸存者的行为只是为了应对持续的强制控制和伤害威胁。

 

三、与其纠结标签,不如关注实际行为

就像随意使用“自恋者”这个词一样,依赖“父母疏离”等标签会过度简化虐待动态过程,并转移人们对实际发生的行为的注意力。在这两种情况下,有必要将注意力从标签上转移开,转而检查行为模式,尤其是那些植根于强制控制的行为模式。

在为幸存者(受虐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中,专注于识别和阐明这些特定的行为,是一种更有效地交流他们经历的策略。这种方法有助于幸存者避免被视为报复,同时让对话聚焦于持续的伤害和权力失衡,这些往往才是问题的核心。

鼓励幸存者记录具体的行为,比如“多次干扰探视”“破坏我作为家长的权威”“强迫孩子选边站”,而不是使用“父母疏离”这种宽泛且有争议的术语。

清晰地指出这些具体行为,幸存者可以强调即使在分离后强制控制仍在继续,且常常通过孩子来实施。将问题聚焦于行为模式而非贴标签,可以增强法律和个人背景下的可信度,并有助于聚焦于施暴者的操纵、孤立和控制手段。这样一来,幸存者就能明确说明:问题的核心不是一个有争议的“综合征”,而是一种持续的虐待行为,它既伤害家长,也伤害孩子。

如果你或你认识的人正在遭遇家暴,请立刻报警,或联系妇女联合会等单位求助,及时获得专业的支持与帮助。

 

资料来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invisible-bruises/202508/the-debate-over-parental-alienation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