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仇恨是什么、谁在干以及为什么?
(2025-09-10 08:31:23)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数字仇恨是什么、谁在干以及为什么?
乔小飞,雷雳
近年来,社交媒体平台等已成为公众讨论共同利益的场所。然而,这些平台上的讨论经常趋于两极化,热情可能迅速演变为敌意,这就是所谓的“数字仇恨”(Digital Hate, DH)。数字仇恨是指个人或群体基于现象相似性,针对个人或集体而传播的所有形式的敌意数字内容的总称,其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涵盖了网络欺凌、在线仇恨言论等行为。
研究者Bührer等人(2024)综合了512篇研究,系统梳理了数字仇恨行为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施害者特征(“是谁”)及其潜在动机(“为什么”)等,让我们对数字仇恨行为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1.数字仇恨的类型
数字仇恨可以分为两大类:整体型数字仇恨和具体型数字仇恨。整体型数字仇恨指的是至少整合两种可区分行为的概念,如冒用身份、威胁或施压、骚扰等。具体型数字仇恨则指测量单一明确行为的概念,如传谣、控制或激怒。
此外,数字仇恨的目标也各不相同。有些研究关注一般目标,即没有具体指定的受害者,而另一些则聚焦于恋爱或性关系中的受害者,或基于多种特征(如同伴)的其他群体。在所有的研究中,最常见的数字仇恨类型是针对一般目标的整体型数字仇恨,但也有不少研究探讨了特定群体(如恋爱伴侣或少数群体)的特定行为。
2.影响数字仇恨的因素
采用生态系统理论来探讨数字仇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个人、社会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指加害者的个人特征,如性别、年龄、人格特质等。研究表明,男性更可能参与整体型和具体型数字仇恨行为,尤其是针对一般目标。此外,愤怒等情绪特质以及偏离常规的行为(如物质滥用)也与数字仇恨行为相关。
社会因素:包括加害者与他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关系特征等。研究发现,在关于针对一般目标的整体型数字仇恨的研究中,社会因素通常与父母相关;而当目标是其他群体时,与同龄人的关系则被更频繁地研究。
环境因素:包括数字环境、远端和近端线下环境等。与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相比,环境因素被探讨的频率较低,在整个样本中占比26%,并经常被视为控制变量。
3.数字仇恨的动机
研究发现,数字仇恨行为背后的常见动机包括:
复仇:许多加害者因遭受过网络欺凌或排斥,选择以数字仇恨的形式进行报复。
嫉妒:在恋爱或性关系中,嫉妒常常是加害者的主要动机。
社会认同:有些加害者通过数字仇恨寻求社会认可,或在群体中争取主导地位。
娱乐:某些行为,如恶搞或网络攻击,纯粹是为了娱乐或享受。
此外,研究者还提出,数字仇恨需要统一的定义和框架,以便促进不同研究领域之间的比较。未来的研究应特别关注社会、环境和动机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平台特性对数字仇恨行为的影响。
资料来源:
Bührer,
S., Koban, K., & Matthes, J. (2024). The WWW of digital hate
perpetration: What, who, and why? A scoping review.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0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