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四要素:如何实现真正的满足感?
(2025-08-27 09:32:59)|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幸福四要素:如何实现真正的满足感?
王紫琳、雷雳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从未停歇,但为何物质丰裕的时代反而催生更多焦虑?芬兰学者Martela(2024)提出的四维幸福感理论给出了全新答案。他将人类存在方式解构为拥有(Having)、爱(Loving)、行动(Doing)和存在(Being)四个维度,揭示了幸福的多层次本质。这套理论不仅解释了幸福的本质,也为个人成长和社会政策提供了全新视角。
1. 幸福的四个支柱:从生存到意义
基于人类的共同本性,人类的存在方式分为四种模式,每种模式对应不同的需求:
拥有(Having)——作为生物体,我们需要空气、水、食物和安全,这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是人类生存和幸福感的基础;
爱(Loving)——人是社会性动物,亲密关系、归属感和利他行为是幸福感的关键来源,这一存在模式强调了人类对归属感、关爱和被关爱的需求;
行动(Doing)——自主权和胜任感构成人的能动性,人类的存在是积极主动的,我们通过目标、价值观和偏好来引导自己的行为;
存在(Being)——我们如何体验和评价自己的生活,所经历的积极、消极情绪以及对生活的整体反思性评估,构成了主观幸福感的“温度计”。
2. 当幸福遇上可持续发展
个人幸福与地球命运深度是深度绑定的,仅关注当下幸福,可能会破坏环境与社会公平。所以,提升人类幸福感时,还要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制度的可持续性,以确保“当代人幸福”不侵占“子孙后代幸福”空间。真正的进步应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守住地球边界,这提示我们——追求幸福不能以透支未来为代价。
3. 文化普适性:全球共享的幸福密码
尽管人类在生物、社会、能动性和体验性方面具有共性,但文化差异在更具体的指标和需求满足方式上起着重要作用。例如,“自我”在不同文化中的定义和范围可能大相径庭,这会影响个体对自身幸福感的评估。尽管不同文化对幸福的表达千差万别,但四维需求仍展现出惊人的普适性,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人类本性。
4. 重构幸福的未来
该理论可以作为个体生活的指南针,抑或是文明转型的路线图吗?
当企业用“心理需求满足度”替代传统的经济衡量指标,当学校将“存在教育”纳入课程,当政策以“四维平衡”为基准,我们或许能走出“为何物质丰裕的时代反而催生更多焦虑”的迷局。 “幸福不是终点站,而是人类与地球共舞时自然流淌的旋律。”在这曲交响乐中,每个维度都是不可或缺的声部——唯有和谐共振,才能抵达真正的圆满。
资料来源:
Martela, F. (2024). Being as having, loving, and doing: A theory of human well-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28(4), 372–397. https://doi.org/10.1177/1088868324126363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