妒忌真的只有负面价值吗?
(2025-07-23 09:10:40)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妒忌真的只有负面价值吗?
杨靖渊、雷雳
在朋友圈看到大学同学晒出自己刚刚升职为公司合伙人的消息,张三心里一紧。他明明发自内心为对方高兴,却又忍不住想:“他当年成绩也不如我,怎么现在混得这么好?”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情绪,是妒忌最真实的面貌。
妒忌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两个主体(通常是两个人)以及某种品质、成就或拥有物(即妒忌对象)。其中,只有一方拥有该对象,而另一方因感受到自身的劣势会产生负面情绪——这便是妒忌。
早期研究普遍强调妒忌的敌意特征。例如,妒忌会引发欺骗行为、社会懈怠、群体中的社会破坏,以及对高绩效者的攻击。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妒忌并不总是负面的,它常常与自我提升及对被妒忌者的效仿紧密相关。换句话说,妒忌背后可能隐藏着强烈的改进与向上的动机。在这些动因的驱使下,妒忌被发现能正向预测工作情境中的绩效提升、消费行为的增长,以及激发人们对妒忌对象的渴望。研究者Lange和 Protasi(2024)对此进行了分析,让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东西。
近年来,研究者对妒忌的理解变得细致多元,他们发现,妒忌者的核心目标在于缩小自身与被妒忌者之间的差距。通过聚焦于妒忌背后的动因,研究不再仅仅停留在妒忌的道德判断上,而是开始从其“功能性”视角进行探讨。在这一视角下,妒忌被细分为两种类型:善意妒忌与恶意妒忌。
善意妒忌以提升自身能力为手段来缩小差距,表现为对妒忌对象的向往、改善现状的动力,以及模仿优秀者的意图。研究发现,善意妒忌通常伴随着更积极的情绪反应,促使个体更加专注于达成目标的路径,从而带来实际表现的提升。那些更容易体验善意妒忌的人,往往在学业与体育领域表现更佳,也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
而恶意妒忌则试图通过拉低对方的地位来缩小差距,体现为敌意、攻击意图、甚至现实中的伤害行为。这类妒忌与对妒忌对象的负面情绪密切相关,使人更多关注对方本身而非其拥有之物,进而偏离了自我提升的轨道。
尽管恶意妒忌看起来更具破坏性,但研究发现,两种妒忌其实都可能在个人和社会层面上产生价值。
就善意妒忌而言,它能够激发个体的自我提升动机,并在努力实现进步的过程中,带来更持久的幸福感和心理繁荣。更重要的是,当个体通过努力获得新技能时,这些能力常常会被投入社会实践之中。例如,在竞争激烈的职场中脱颖而出,或在团队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果妒忌的对象是一种“具有道德价值的优良品质”,那么由此引发的改变,不仅对个人有益,也能带动整个群体的积极发展。
就恶意妒忌而言,当傲慢的高成就者遭遇失败时,恶意妒忌往往会引发“幸灾乐祸”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改变公众对其的看法,使其“回归应有的位置”。妒忌者从中获得的心理满足感对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情绪调节作用。此外,那些傲慢无礼、高高在上的成功者,有时确实会被广泛厌恶,甚至使周围人感到压迫和不安。如果恶意妒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这类人的社会权力,从集体层面来看,未尝不是一种间接的社会调节机制。
总之,妒忌并非我们想象中那么“丑陋”。它是人类普遍且自然的情绪体验。在妒忌背后,可能隐藏着个体对成长、改变、与变好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的正向功能。
资料来源:
Lange, J.,
& Protasi, S. (2024). A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 on the
value of env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