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工作狂为何“狂”?

(2025-07-16 09:17:57)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工作狂为何“狂”?

王紫琳、雷雳

 

在“内卷”盛行的职场文化中,“996”“007”成为许多人自嘲的标签,加班到深夜的朋友圈甚至被视作“敬业勋章”。然而,这种以工作为全部生活的状态,可能已悄然演变为一种心理成瘾——工作狂(Workaholism)。研究者Tarisde Jonge2024梳理了相关领域的研究,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有趣的东西。

 

工作狂:是“瘾君子”还是“高成就”?

工作狂的定义曾长期存在争议。早期研究分为两派:一派认为工作狂是“无法控制地持续工作的强迫行为”,伴随健康恶化与家庭矛盾;另一派则将其视为“对工作的极致投入”,甚至可能带来高绩效。

随着研究深入,学界逐渐达成共识:工作狂的定义需满足两大核心特征——内在驱动力(即便无外部压力仍感到“必须工作”的强迫感)和过度投入(工作时间远超必要且无法在非工作时停止思考工作的相关内容)。

工作狂与“热爱工作”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不得不做”的焦虑,后者是“想做”的热情。正如研究所述:“工作狂的电脑永远亮着,但他们的心早已疲惫。”

 

谁更容易成为工作狂?

工作狂的形成是个人特质与环境压力的“合谋”。从人格特质看,完美主义者常陷入“做得越多越焦虑”的循环,高神经质个体容易因压力产生强迫行为,而低责任心个体可能因缺乏时间管理能力而“用加班掩盖低效”。

职场环境中,高要求低控制的任务迫使员工“用时间换质量”,加班文化则通过隐形PUA(如“凌晨回邮件才是优秀员工”)强化过劳倾向,技术发展更是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值得注意的是,白领、管理者和自由职业者工作狂风险更高,因其工作往往缺乏明确的“停止信号”。

 

工作狂的三大隐形代价

工作狂的代价远超表面光鲜。健康方面,长期过劳易引发失眠、高血压、肠胃问题,甚至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心理上则陷入焦虑、抑郁与职业倦怠的恶性循环。

家庭关系中,伴侣因长期被忽视导致亲密满意度下降,子女成年后可能会复制父母的工作狂模式。

更讽刺的是,工作狂的效率往往被高估——过度追求细节导致项目拖延,决策失误率上升,团队内耗加剧。有研究者指出:“工作狂的电脑屏幕常亮,但他们的贡献未必高于准时下班的人。”

 

未来展望:我们能否与工作狂和解?

远程办公与AI技术的普及可能加剧工作狂倾向——当工位无处不在,停下更难。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通过技术工具的效率提升解开“永不下班”的枷锁,同时推动文化从“内卷”转向高效主义,让努力回归价值本身。真正的成功,从学会暂停开始。

 

资料来源:

Taris, T. W., & de Jonge, J. (2024). Workaholism: 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forward.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1, 113–13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