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名人自杀造成的自杀传染,可以做什么?
(2025-07-30 09:13:38)|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面对名人自杀造成的自杀传染,可以做什么?
凯文·贝内特/文
杨靖渊、雷雳译
当一位知名公众人物因自杀离世,相关消息往往迅速占据新闻头条和社交媒体平台。但在公众哀悼的背后,研究发现,这类悲剧性事件可能会对某些易感人群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提升其自杀风险,这一现象被称为自杀传染。
“自杀传染”是指个体在接触与自杀相关的内容后,其自杀意念或行为出现扩散的现象。近期一项采用动态建模的研究,分析了多个高知名度自杀事件的社会影响,包括2014年罗宾·威廉姆斯的自杀、以及2018年凯特·丝蓓和安东尼·波登的离世。研究发现,在这些事件发生后的数周内,美国的自杀率显著上升,同时“国家自杀预防生命热线”的求助电话量也出现激增。以威廉姆斯事件为例,研究结果显示:在此前未产生过自杀意念的人群中,产生自杀想法的概率增加了1000倍;而对于已有自杀意念者,自杀“可传染性”提高了三倍。
通过数学模型,研究者识别出了三种自杀传染机制,分别是直接传染、间接传染和媒体影响。直接传染指已有自杀倾向的人在接触相关信息后,更容易付诸行动;间接传染指原本并无自杀想法的人,在广泛接触媒体报道后可能产生自杀意念;媒体影响指媒体的报道方式会放大或减弱这种传染效应。
媒体在自杀传染中的角色尤为值得注意。“维特效应”指当媒体以高度关注、感性化甚至浪漫化的方式报道名人自杀事件时,可能会引发模仿行为,从而提高社会整体的自杀风险。尤其是当报道包含具体方法、情节细节,或对逝者进行过度美化时,这种风险尤为突出。与此相对的是“帕帕基诺效应”,该效应指出,负责任的报道可以减少自杀行为的传播。比如,强调心理求助途径,反而有助于降低人群中的心理危机水平。
因此,公共卫生干预与媒体责任在预防自杀传染中具有关键作用,当媒体再次报道相关事件时,应坚持以下标准:避免描述具体自杀方法或过度细节化报道;不渲染、不浪漫化自杀行为;在报道中提供心理健康资源信息,例如自杀与危机生命热线;呈现心理复原与求助的积极案例
名人的自杀事件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悲痛,但同时也是一个契机,促使我们反思如何加强自杀预防与心理健康支持。理解“自杀传染”现象的心理机制,有助于我们在面对集体悲剧时做出更具责任感的应对。从媒体工作者到政策制定者,从教育者到普通公众,只有共同推动理性传播与心理健康教育,才能真正减少悲剧的发生,挽救更多正在挣扎中的生命。
资料来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modern-minds/202503/how-celebrity-suicides-boost-copycat-behavior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