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睡眠之谜:为什么睡够了还是犯困?
(2025-07-02 17:17:50)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青少年睡眠之谜:为什么睡够了还是犯困?
约瑟夫·A·巴克霍特/文
乔小飞、雷雳译
人们普遍认为白天犯困时,多睡会儿就能缓解困意,无论是睡眠科学家还是普通大众,似乎无人质疑这个常识。但最近关于青少年睡眠的研究,却颠覆了这个认知。
睡眠研究者玛丽·卡斯卡顿团队发现,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与社会心理压力共同制造了“完美风暴”,这导致了青春期后青少年普遍感到困倦。具体而言,生物学上的变化使他们无法早点入睡,从而无法获得足够的睡眠,而较早的上课时间加剧了这一问题。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以及它带来的焦虑,常被归咎于偷走了本应获得的宝贵睡眠时间。
睡眠不足的严重后果包括较低的学业成绩、情感、行为和健康问题。目前已提出了许多干预措施,包括教育人们关于睡眠充足的重要性、父母对青少年的睡眠监管更紧密,以及推迟学校上课时间等。关于这些措施效果的证据正在不断积累,且结果也大多令人鼓舞。如果青少年得到更多的睡眠,他们生活的多个方面都会得到改善。
尽管有很多令人鼓舞的研究证据,但要得到这些措施的长远且积极有效的确凿证据仍然很难。像医学和药物治疗所要求的那种随机对照研究,在许多针对青少年睡眠的干预措施中是不可行的。通常,测量青少年睡眠的干预效果时,主要依赖自我报告——询问参与者他们的睡眠时长、困倦程度以及是否感到更加焦虑和抑郁等。而通过客观的测量方式来获取这些结果,则较为困难且成本较高,因此此类研究较少,但也有研究揭示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结果。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睡眠实验室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得出了令人惊讶且违反直觉的结果。在这项研究中,参与者的年龄从9岁到20岁不等,每个参与者每年研究一次,最长可研究三年。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加,脑电发生了变化(德尔塔波功率下降),这可能与神经元的突触修剪过程有关。大脑在早期生长阶段会建立越来越多的连接,而青春期时的突触修剪被认为是为了使大脑更加高效,同时减少“白噪音”。这些结构性变化,反过来又与青春期性激素的变化有关。此外,在研究中还发现,困倦现象在14岁左右陡然增加,到了青春期后期和青年期就不再增加。最令人惊讶的发现,即悖论是——随着参与者年龄的增长,更多的睡眠对减少白天困倦的效果逐渐减弱。也就是说,年龄较大的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即使获得更多的睡眠,困倦感也依然存在。研究者提出,这可能是因为突触修剪减少了大脑的清醒活动,产生了更低的唤醒水平,从而导致更多的困倦。
言下之意很明显,即使通过改善青少年的心理社会环境,提供更多关于睡眠重要性的教育、教授如何获得充足睡眠、教育如何控制社交媒体的负面影响、推迟学校上课时间以及其他任何方法,许多青少年仍然可能在获得足够睡眠的情况下感到困倦,无法达到我们对他们健康和表现的期望。
资料来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child-sleep-from-zzzs-to-as/202503/a-teen-sleepiness-paradox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