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益处多:改善大脑结构,提升精神敏锐度
(2023-06-21 20:54:55)
标签:
杂谈 |
分类: 心理学进展趣编 |
走路益处多:改善大脑结构,提升精神敏锐度
理查德·西托威克/文
庄开文、王静、江磊、姚逸飞、张海洋、傅大韦、吴星宇、贺雨潇、吕泽邦、张思霄、赵学晶、刘美、李泯漫、叶力纳扎尔·努尔哈斯木、李嘉悦、倪晓、钟佳影、邓曜然、杨婕茹、单文彦、李可云、孙雨豪、徐宇轩、刘智睿、陈沫、马骏雷、张涵之、陈子涵、田嘉位、张欣儿、雷雳译
大脑由两个部分的神经组织构成。一种是充当桥梁的“白质”,另一种是细胞形态的“灰质”,包含神经元和树突,前者连接起后者。在那些习惯久坐的人体内,白质会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皱缩、减少,其带来的后果会是记忆缺失、言语能力退化,并可能导致痴呆。
相比之下,对于那些经常运动的人来说,他们的白质能保持活力。多运动甚至能增加脑中白质的数量。
我们的大脑是动态变化的,它们会根据机动反馈和感官输入不断地进行自我调节。我们的神经网络能实现自我校准、自主搭建,并能快速地适应各种刺激、经历和环境。
这是可塑性的最好例证(在希腊语中,“plastikos”是“塑造”的意思),因为我们直到近期才发现成人的大脑会发生变化。进入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都还坚信成人的大脑既不能生长出新的神经细胞,也不能改变已经根深蒂固的行为习惯。
如今,我们已经知道神经形成(脑细胞的再生)能在几个脑区发生,尤其是海马区,我们的短期记忆就形成于此,然后它们会被传输到大脑皮层以备未来的信息提取。有关神经形成的研究有一个令人吃惊的发现,即体育锻炼能加强该效应。无论是在老鼠还是人类体内,有氧运动都导致了更大的脑容量。
一项由科罗拉多州立大学领衔的跨机构研究以250位年龄稍长的人作为研究对象,他们都有久坐的习惯,但除此之外一切正常。他们全都做了基础的大脑扫描,并被分为3组。第一组(即对照组)一周做3次拉伸和平衡运动。第二组(实验组)一周快步走3次,每次持续40分钟,第三组(另一个实验组)则一周跳3次队列舞。六个月过后,研究人员对每个组都进行了进一步的大脑扫描。
客观来说,那些快步走的和跳舞的人得到了更充分的锻炼。虽然两组人都拥有了规模更大的白质连接网,但快步走的那组人经历的变化最大。他们也在记忆力测试中表现得更出色,而跳舞的人则没有。同时,对照组的那些没有进行任何有氧运动的人则被检查出大脑白质和认知能力都在衰减。
该研究的结果和其他类似研究的结果一致,都说明了无论人的年龄如何,白质都能保持延展性和活性,而且一周多做几次40分钟的快步走就足以防止记忆衰退了。
该研究也指出科学往往是违背直觉的——对于科学来说,直接凭常理就去判断一个事物的对错往往是有害的,我们应该严谨地实验从而得出确凿的证据。毕竟我们通常会想,如果做低强度的有氧运动有好处的话,那么比如跳舞或跑步这种更高强度的有氧运动肯定会对大脑更好。
但是,实验证明了这样的推测是错误的。走路才是最好的方式——它不仅能更好地提升白质的容量,还能使其在前额叶皮质得到更显著的增加。前额叶皮质与我们的决策、推理、计划和性格有关,它也是人在患上痴呆症之后首先衰退的几个脑区之一。除了降低痴呆的风险之外,那些更经常运动的人能有更健康的小神经胶质细胞,这些细胞位于中枢神经系统,能防止人体感染和发炎。
这项研究的一个令人惊讶的推论可以作为一则警告:一个人走路开始磕磕碰碰可能意味着他/她的大脑在经历退化,尤其是海马体萎缩和脑室扩大。一个人的行走需要消耗较多能量,因此当一个人的步速开始降低,往往意味着ta的身体支撑不起这么多的能量消耗,缓慢的步态与认知功能衰退和阿尔兹海默症有关。
我们依旧不清楚为什么运动能使我们的思维和大脑组织变得更有活力,但随着你年龄的增长,多去走走肯定能帮助你保持精神的敏锐。
资料来源: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intl/blog/the-fallible-mind/202206/walking-builds-the-aging-brain-s-structure-and-mental-acuity
(该文翻译发布得到了原文作者授权)
前一篇:最糟糕的时间利用方式
后一篇:手机困境:Z世代的焦虑与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