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伏,秋季如何养生 你知道么?
标签:
立秋脾胃山药食物秋季 |
分类: 健康保健 |
今年的8月8日是立秋,当人们以为立秋就开始转凉的时候,立秋却遇上了加长版的三伏天。2015年的8月21日才是末伏的最后一天。当立秋撞上了三伏天,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天气,那就一定是“暑湿”。

立秋暑湿有四苦
1重:浑身困重疲劳立秋到中秋的这段时间,秋老虎的暑热邪气侵袭人体后,很容易耗气伤津。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气虚则健运失职,故出现疲乏、不思饮食、精力下降、懒于交往、腹胀便溏等症状;热灼津伤,故出现口渴、心烦、皮肤干、尿短黄等一派津液亏少的症状;暑多夹湿,上犯清窍,故有头昏困重之感。
调理可从三处着手1.睡眠充足:中医认为,正气存焉,邪不可干。保持充足的睡眠,有益于正气的恢复。
避免出汗过多:汗津同源,汗出津亏,而气随津出,出汗过多易导致伤津耗气,运动时应以自我感觉不疲劳为度,防止大汗伤津,应尽量避免在烈日下剧烈运动。
合理膳食,益气生津:高温易出汗,会造成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特别是无机盐类及维生素C的大量消耗。无机盐有调节骨骼肌的兴奋性和维持体液酸碱平衡的作用,而维生素C有抗疲劳和解毒作用。故除了多饮水,专家还建议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牛奶、蛋等综合矿物质含量较高的食物,及时补充丢失的营养物质。
对策从中医角度来说,这段时间应多进食益气生津的食物,以粥、汤水养生为主,可健运脾胃之气,补充充足的水分。如西洋参煲鸭肉汤、冬瓜扁豆薏仁汤、枸杞麦芽粥、绿豆白鸽粥等,补益正气。多按按劳宫穴,可清心火、除湿热。
2阴:暑湿重阳气衰暑湿重会导致身体的阳气易衰,阴气加重,阴盛则伤阳气,正不压邪,会出现大便稀而不爽快、腹泻、尿少等。立秋后多吃健脾和胃的食物,山药,能健脾补虚,滋精固肾,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不妨用山药煮粥,既能增加胃口,还可帮助消化:山药50克,粳米100克。粳米洗净,加山药片,加水,大火烧开后移小火熬至米烂,再放入味精、食盐即成。芡实、豇豆、小米等都具有健脾益胃的功效,也可多吃。
对策养脾助升阳。立秋后祛湿养脾最重要,多喝点滋养脾胃的养生粥,如莲子粥,莲子50克、白扁豆50克、薏仁米50克、糯米100克共煮。
3黏:内脏黏滞不适湿气大了,皮肤感觉黏黏的,连内脏也黏滞起来,这就导致有些人出现咳嗽痰黏、鼻流浊涕、心烦口渴、口中黏腻等不适,甚至旧病复发。在我国民间,立秋有吃香薷汤的习俗。香薷饮不仅是立秋的节日饮品,还是足以与湿热之气相抗衡的好汤饮。香薷饮做法非常简单,香薷10克,白扁豆5克,厚朴5克放在锅里,加水滚开后转小火煎煮15分钟,冷却后调入蜂蜜即可。
对策运动微出汗。适当出汗有助驱除体内多余的湿气。年轻人步行、慢跑,老年人打太极拳,都是出微汗适合的运动。

4湿:代谢差腿脚肿暑湿邪气趋下,很多人容易腿肿、脚肿。此外,湿气会加重脾和肾的负担,使得湿气积聚在下肢代谢不出去。
对策睡前泡泡脚。睡前用热水泡脚,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加速湿气排出,缓解下肢水肿,还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考虑到天气还可能会依旧炎热,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来降暑祛热,还可及时补充体内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产物,起到清火解毒的作用。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如:黄瓜、冬瓜、西红柿、芹菜等。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如:葡萄、西瓜、梨、香蕉。
2 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3 着重养阴补虚
秋天正是养阴补虚的好时节,但是秋补可不能乱补,只有了解自己的体质才好对症进补。
如果呼吸浅短,声音低微,神倦懒言,动则汗出,食欲减少,舌质淡就属于气虚体质。用黄芪、党参、西洋参沏水喝,或者做粥喝是最简单的方式。如果面色苍白,口唇淡白,夜热盗汗,肌肤枯涩,舌淡红无苔就属于血虚体质。可以用当归、红枣、何首乌、桑椹做粥,在炖鸡汤、炖肉时也可以加点。
如果颧面潮红,口燥咽干,盗汗,尿少而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就是阴虚的体质。可以用麦冬、五味子、山药、百合等,熬粥的时候可以放几味。
4 调节心情谨防秋燥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之后,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中医认为,燥乃六淫之邪,为秋季主气,其性干燥,易耗津液。常见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
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要伤害肺气。秋季伤害了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因为人在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5 食品、衣物需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很易发生霉变。一般来说,如果气温达到35℃以上,而相对湿度也会增加,这就很容易产生霉变。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
易霉变的食物有:面包、蛋糕、熟肉、鱼虾、奶、鸡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类等。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同样会导致皮肤过敏。需要提示的是,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果时间较长,在没有确认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牛奶变质一定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是不能食用的。
6 需防“空调病”
立秋后,办公室的空调照旧,但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尤其在立秋之后,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
立秋以后,早晚天气偏凉,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或只开除湿。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们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