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3岁的孩子,一个是两岁进的幼儿园,一个是3岁才进幼儿园,前者在适应环境、自我保护、学习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了比较大的优势。然而,现在很多家长并不愿意将孩子过早地送进幼儿园———
北京市通过的《北京市学前教育条例》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将接受学前教育儿童的年龄由3~6岁向前延伸到了0岁,并规定:所有要求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的婴幼儿,都可以进入学前教育机构接受教育;并提出了在2005年,城区将有90%的0~3岁的儿童将接受学前教育。
在回龙观、望京、曙光花园等小区的一些幼儿园,老师们并没有接到这样的通知。因为幼儿园以前是接受3岁以上的孩子,所以规定要接收更小的孩子,老师们还是感到有些意外。他们说,3岁以下的孩子在生活自理和语言表达等方面都相对差一些。如果这一规定执行的话,对幼儿老师来讲,又将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回龙观的一家幼儿园里,一位管招生的老师说,以前3岁以下的孩子的家长大都只是来咨询。而这家私立幼儿园从开办起,就开始接收两岁以上的孩子。在实际的教学中,他们发现,同样是3岁的孩子,一个是两岁就进了幼儿园,一个是3岁才开始进幼儿园,前者所表现出来的适应环境、自我保护,以及学习的能力都有比较大的优势。这些事实说明,3岁以下的学前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很有益处的。
幼儿教师们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这样的规定,幼儿园是赞成的,而且也相信能够做好。
令人回味的是,在采访中,一位老师直言,这样的规定要首先问问家长,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那么小就送进幼儿园吗?
这其中有许多位家长不知道这样的规定,有两位家长知道,还有1位在报纸上看到有这样的幼儿园。其中一位两岁半孩子的母亲的话很有代表性———她不愿意,因为她觉得孩子太小,怕老师没有这样的责任心,与其不放心,不如自己在家里照看着。说话间,孩子一不小心摔倒了,这位母亲连忙上去抱起来,说,像孩子摔倒的事情,老师能这么细心吗?
持相同意见的家长在20位中占了18位,他们希望的是孩子不受一点挫折。只有一位家长把1岁的孩子送到幼儿园去过,幼儿园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太少,不能开班为理由拒绝了。每天清晨,年轻的母亲带着幼儿急匆匆赶上早班公交车,花近一个小时的时间,赶赴心中理想的高级幼儿园,又困又乏的小孩睡眼惺松,无力地倚靠在妈妈身上;收费不菲的英语培训班上,年幼的孩子盯着黑板上与拼音字母“长”得一模一样、读音却大相径庭的一串串英文字母,双眉紧皱,一脸困惑。
对以上的情景,人们或许早已司空见惯,并不陌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与过去的随心所欲、放任自流状态相比,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这无疑是可喜的进步。然而,专家指出,由于人们对学前教育的真谛知之甚少,以至于在学前教育领域存有诸多误区。
重硬件设施,轻软件配套。家长说:“这家幼儿园装修豪华,电脑多媒体、空调等一应俱全,就是离家太远,但为了孩子的将来,每天也得往这儿送。”其实,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每天起早贪黑,睡眠严重不足,加上舟车劳顿,怎么可能有精力和兴趣完成家长交给的“学习”任务呢?
选择幼儿园关键看是否有好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好的硬件设施固然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但其实不乏弊病,设施的费用分摊到孩子身上不说,空调房和过度的装修产生的有害空气,对小孩身体也不利。
更重要的是良好的设施,可能会像‘套’一样将孩子裹了起来。应该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全面接触大自然,经受各种考验,增加身心的适应和抵抗能力。
重幼儿园教育,轻家庭和社会教育。有的家长对幼儿园期望值和要求很高,自己却热衷于抹牌赌博,时常撒谎、骂人,甚至当着孩子的面接受贿赂。殊不知,家庭的耳濡目染对孩子身心的潜移默化作用最大。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注重品德示范,并营造探求知识的氛围,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
重知识灌输,轻品德培养。有的家长片面认为学前教育就是早学知识,即认字、背唐诗、学加减,在孩子还没有数理概念和理解能力的情况下,硬要他们去背、去记,就会给他们留下“学习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受到情绪上的抵制。其实只要幼儿时培养了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等上小学后,也许过去一年学的东西,一个星期就可以轻松拿下。
重专长训练,轻平衡发展。针对家长争先恐后送孩子参加培训班的现象,幼儿阶段重在全面发展,对幼儿兴趣的培养不能过早定向,盲目跟风,过多地偏重一个项目,必然影响其它潜能的发现和发展。而且,对专长的培养一定要区别对待。0至6岁确实是母语表达能力和琴类、书画的最佳启蒙时期,但英语和体操对3至4岁的幼儿显然并不适合。这个时期,孩子的母语表达能力尚有限,再加上英语,就会产生混乱感,甚至语序颠倒;而体操的基本功要求高,运动强度大,孩子骨骼太软,软组织容易受伤。
家长往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但由于对学前教育认识的种种误区,完全违背了幼儿生理、心理规律,结果弄巧成拙,适得其反,应该及时加以引导,使祖国的花朵得到精心而且正确有效的培育。
我的最后意见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吃吃苦,中国古语:吃的苦中苦,方能人上人,虽然这句话值得商榷,但是我们看看,历史上,中外有名的科学家,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们从小大都是吃苦受累长大的。
自家有私家车,宝贝出行坐过公共交通工具,宝贝去上幼儿园或上学,自己都是背着很重的书包。宝贝洗过自己的小内裤小袜子。我曾经让六七岁的孩子为家人做过煮烂的面条,大家吃的津津有味。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宝贝,在上小学后当然穿过姐姐们的旧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