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高温立法之前,还要“热死”多少人?2

(2010-08-05 16:15:35)
标签:

健身

保健

建筑工人

体温

王兴蕾

济南

教育

分类: 健康保健

炎炎夏日,热浪滚滚,暑气袭人,常常使人透不过气来,出现头晕、胸闷、口渴、恶心,甚至昏迷、抽风等中暑症状。
  气象部门从室外作业环境保障出发,为了提醒人们在暑天不遭受高温伤害而做好防暑工作,如果在短期预报时段内,预计最高气温将达35或以上时,就发布高温报告。因此,可以认为,35是关系安全生产和人们健康的一个具有指标性意义的温度。有人则说,35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北京近日气温奇高,全城人民共同经历了二次高烤中暑死人的新闻每天以头条的形式充斥着我们的神经,如此高温助长气焰,中暑已经成为了一种谈虎色变的疾病,在大街上各种花伞四处游荡,出租汽车的买卖好像也好了许多。但是大家对于中暑到底为什么死人都可能不是很清楚。

高温天气易中暑这八种人要特别小心

    不难发现,前一段时间因为高温猝死的都是老年人。这是不是说,中暑有特别偏好的人群呢?在大家都做好消暑准备的情况下,以下几种人群要特别小心,外出最好避开阳光强的时候,并且随身带中暑药。

    室内的人

    体弱多病的人

   其实体质差主要是说这样的人整体耐受力、身体的应激能力比较差。同样在高温环境下,身体好的人能承受较大负荷,顶的时间长,而体质差的人就不行,可能只坚持人家一半的时间,温度再提高一点,就马上中暑了。

    坐月子的妇女

    刚生完小孩都要坐月子,一般都是要在家里呆着,特别讲究不能见风。因此,不少人即使大热天里,也不让用风扇,还要捂得严严实实的。本来身体就虚弱,耐热性很差,再捂得一身汗,中暑也就不少见了。

    小孩和老人

    一般是在农村或者降温条件比较差的环境中见得比较多,还有高温下外出也很容易导致小孩和老人中暑。因为幼儿的神经调节功能和皮肤的保护功能都没发育完全,无法抵挡高温和烈日,而老人的体质、调节功能已经走下坡路,所以这两类人也要注意防范。

    室外的人

    室外工作的青壮年

 还有一些人都是青壮年,身体非常好,但却是往年送到医院急救中暑主力军。这主要跟职业有关系了,仗着年轻身体好,室外的工作量、活动量特别大,这样反而更容易中暑。

    开车的人

    轿车车厢也属于中暑高发的空间。因为轿车在外面停了半天,车厢内的温度比室外要高好几度,并且氧气也少。这会加重血管扩张,使司机供血不足加重,引发热衰竭可能。另外,车厢内的装饰材料含有较多的化学物质,随着气温升高会散发出浓重的气味,也加重了人的不适应状况。因此,最好把车门先打开片刻,把空调开起来,然后再进去。

    月经期间的女性

    月经期间,因为痛经吃不下多少东西,加上很多女性本来就低血糖,一从房间走到高温的室外,马上觉得腿发软,接着低血糖的症状就出来了。而这个时候人的应激能力很低,非常容易发生中暑。

    特殊病人

    患有慢性肝病的人

    听说长期喝酒伴有慢性酒精中毒的人比较容易中暑,谷主任说,实际上并不仅仅这样,应该说凡是慢性肝病的人都容易中暑,因为身体内部各种代谢产生的产物都要通过肝脏来负担。而随着气温增高,体内新陈代谢加快,这些人脆弱的肝脏就难以承受这么大的任务。所以他们的热量散发就比正常人差,容易把暑气憋在身体里,自然比较容易中暑。

    心肺有问题的人

心肺部的问题也直接影响到了人体内部的热交换。就拿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吧,因为他们的血管结构比起正常人已经遭受了破坏,血管比较脆弱,或者是血管壁变得狭窄。因此,当气温升高后,脆弱的心血管无法正常扩张,或者出汗后黏稠的血液很难通过狭窄的血管,这样一来,体温调节的正常工作流程就受到了干扰。

众所周知,人的体温维持在37℃左右,而皮肤在正常情况下为
33
℃。这4℃之差,使得体内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得以向皮肤传送,然后再经过皮肤的辐射、蒸发和空气对流将热量传送到体外,从而保证体温基本上恒定不变。因此,环境温度要低于33℃,人体才会感到舒适。从人对高温反应情况来说,30℃左右的气温是人体最佳感觉的温度,因为在这个气温下,人体一般不须劳驾汗腺来散热,也无需着衣保暖。而在穿衣(指单衣)情况下,气温在19℃至24℃时,人们感到冷热适中,清爽舒适。如果气温超过33℃,人体便会产生炎热的感觉,这时人体的汗腺开始启动,通过微微出汗来散发体内蓄积的热量。当气温达35℃时,皮肤的血管开始扩张,心跳开始加快,血液循环也随之加速,导致皮肤的血流量增加好几倍,以增加体表的散热量。此时室内空调必须启动,或采取其它降温措施。当气温达35℃以上时,心脏泵血量会增加50%至70%。因此,不难理解把35℃看作是高温和中暑的预警温度的道理了。当气温超过38℃时,人的多个脏器都参加降温。当气温达39℃时,汗腺已相当疲劳而趋于衰竭,此时很容易出现心脏病猝发的危险。如果在一次夏季热浪中气温升到40℃以上时,高温则会令人头昏眼花,站立不稳,此时如果人的体温不能降至正常的体温,不仅有损于心脏,而且由于脑颅内组织过热,造成脑膜和大脑充血、出血和水肿等,会给大脑造成永久性的损伤
因此,人中暑死亡的体温临线应该为41,42度左右。美国科学家所作的类似宇航试验表明,人体在与热魔作斗争时,自身体温可达403℃,全身失水可达10%。1、人类体温极限为44℃,低于25℃,一般不会出汗;(225℃28℃,稍有出汗;(329℃30℃,明显出汗;(434℃38℃,(相对湿度低于30%)大量出汗;(541℃以上,中暑、热衰竭。
 
  在夏天里,人们往往有干热和湿热的不同感觉。这说明人通过排汗来散热的能力不仅与气温有关,还与空气湿度、风有关。这是因为湿度和风,一可影响人体的对流换热速率,二可影响汗液蒸发速率。比如,夏季当有热风吹来时,由于通过增强对流和蒸发而使汗水散热加快,所以人体虽感到干热但不闷热。因此在相同气温下,有风时则会感到比无风时要舒服一点。至于湿度,也明显地制约着皮肤的排汗散热效率。湿度大时,皮肤也是潮湿的,导致不容易排汗,从而使得人体在夏天气温较低时也会感到闷热。如气温为26℃、相对湿度为90%时,人的感觉温度就如同气温为32℃、相对湿度为20%的情形。
一般来说,在不考虑风的情况下,当气温为30℃至31℃、相对湿度为85%;气温为38℃、相对湿度为50%;气温为40℃、相对湿度为30%时,人的体温调节就会受到障碍。不难看出,运用35℃这个高温和中暑预警温度,还要视当时具体天气情况,主要考虑空气潮湿与否和风力大小,上下浮动,灵活掌握。

  当然,在管理上,须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比如,在高温期间,应合理安排劳动工作时间,尽量避开高温时段,特别是中午至下午3时。对于家庭和个人来说,盛夏期间,白天关好门窗,挂上窗帘,拒热浪于户外;晚上可开窗通风换气。干热天时,室内可常洒些清水,多喝些茶水和淡盐水,并自备一些清凉药品,如清凉油、仁丹等。条件允许时可装上空调,不过要防止染上空调病

在炎夏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和过度劳累,戒烟戒酒,适当服用一些养护心肌的药品或富含B族维生素的新鲜蔬菜瓜果。对于患有慢性心脏病的人应定期体检,还应提防其他部位的炎症感染而加重心脏负担。在相对比较凉爽的早晨到户外做力能所及的活动,如打拳、舞剑等,以便增强体质,不失为对付高温的有效办法。

饮水不能等渴了再喝水夏季人体水分挥发较多,不能等渴了再喝水,那时身体已是缺水状态。另外,身体中的一些微量元素会随着水分的蒸发被带走,应适当喝一些盐水。

一次喝多反中毒:一次喝水过多,不仅对身体有害,严重的还会"中毒"。因为人在劳动、运动之后或者经过酷热煎熬后,身体出了很多汗,这不仅丢失了水分,同时也失去了不少盐分。如果一次大量喝进白水而不补充盐分,水再通过出汗的方式排出体外,这样又失去更多的盐分,结果血液中的盐分就会变得太少,吸水能力就随之降低,使细胞水肿,造成"水中毒",人就会觉得头晕、眼花、口渴,严重的还会突然昏倒,医学上管这叫做脱水低钠症

食物:蔬菜:生菜、黄瓜、西红柿等的含水量较高的种类。水果:如桃子、杏、西瓜、甜瓜等水分含量为80%90%,都可以用来补充水分。其它;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和豆类;另外,还应多吃能预防中暑的新鲜蔬果,如西红柿、西瓜、苦瓜等。

外出防晒霜防晒霜的倍数根据你的出行情况而定,久久小编提醒你:防晒霜的指数只跟它的防晒时间长度有关,比如SPF30倍,有效防晒时间为2小时左右,SPF50倍的有效时间大概是4小时左右。如果是特殊需要,如海边,郊外等等,则不能单纯依靠曝晒时间来选择防晒指数了!遮阳伞:要记得遮阳伞和雨伞可不是一回事哦!雨伞看似将阳光抵挡在外,将你收集在阴凉之下,其实,雨伞是不具备抵御紫外线功能的,躲在阴影下的你,仍在被迫接受紫外线的光顾着装:外出时的衣服尽量选用棉、麻、丝类等天然元素的织物,少穿化纤类的衣服,以免大量出汗时不能及时散热。另外,要选择颜色偏浅的衣物,深色衣物,即使是纯棉,也会让你如火中烧!不信的话,就在明天穿一件黑色化纤衫试试看.

睡眠 高温天气体力消耗也大,容易感到疲劳。充足的睡眠,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有助预防中暑。睡眠时注意不要躺在空调的出风口和电风扇下,以免患上空调病和热伤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