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天津龙一
天津龙一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9,907
  • 关注人气:12,32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小说而学习(一)

(2008-05-22 19:03:17)
标签:

文化

分类: 小说技术

这个文章题目不好,“为了小说而学习”就仿佛是我当年“为了闲谈而学习”一样。不过这也是实情,20年前大学毕业,我确是有过一段时间把学习的目的定位在“以助谈资”上,一来为了与朋友闲谈时有话题可讲,二来也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些趣味。就这样天上一脚,地下一脚,五花八门地吸收各种知识,便慢慢地把注意力集中到古代人的生活细节上来,美其名曰研究中国古代生活史,其实是被“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这十大行业中的趣事给迷住了,不过勉强也算是术业有专攻吧。此后又对近代城市史发生了兴趣,注意力集中在上世纪初叶城市大发展时期,倒也与古代生活的晚清时期有所承继,此一阶段可以说是为旧生活而“发烧”。虽说这一时期出版过一些关于古代生活史的作品,但对历史研究必定没有什么助益,只能算是自得其乐的副产品,好在内容考证详实,万一有人读了也不至于误人。就这么一晃十几年过去了,我那半师半友的兄长肖克凡对我说:“你闲着也是闲着,写点小说吧”。此话讲到第三遍,已是1997年,于是,我便混入了小说写作这一行,直至今日。

1998年开始发表小说时,我并不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写小说——说老实话,时至今日我也不这么认为,但那个时候我倒是会根据史事编巴造模,更出人意料的是,最初发表的几篇以唐代生活为背景的历史小说,居然得到了几位前辈作家的鼓励,于是便欣欣然活动懒筋,开始认真学习怎样写小说。今天被邀请写这篇谈个人创作的文章,让我颇感惶恐,因为没有太风光的作品和经历可供炫耀,所以只能谈一点学习小说技术的经验,以供同行指点。

 

一,          小说的结构单位

我初学小说技术,走的是现实主义的路子,当时最令我头痛的问题是“小说是由什么构成的”?我在学校中学过的,都是诸如人物、情节、主题、悬念之类的东西,但这并不是可以量化的结构单位,甚至很难说是技术内容。如果把小说分拆开来,那么什么才是小说的最小单位?今天我可以跟朋友们讲,这个最小单位名叫“遇合”,也就是说,人物与同类或者事物(包括物体、异类、天气等非同类)相遇,便构成了小说的最小单位。为什么它最小呢?这是因为两者相遇却没有发生任何关联。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遇合在小说成品中极为少见,因为不发生关联便不存在发展,也就没有小说的内容可言,然而,对于它作为小说文本的最基本构件这一点,我们却不能没有清醒的认识,因为,小说结构便是由此产生的。

由遇合向前发展,两个“人”发生了联系,就会变成大一点的构件,叫做“交流”;在交流中发生了矛盾,是更大一点的“冲突”;冲突的结果造成了一方生活的细微的转折,便是小情节。在此处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我们以往对情节的解释存在着沙文主义的傲慢,将小说的任何一个事件的发生、发展统称为“情节”,而不肯区分传统“情节”中所包含的大小不等、功用不一的各种部件。

那么,从发生冲突并造成细微转折的小情节开始,再加以扩大,注入背景、次要人物和前因,形成的才是“场面”;如果场面中主要人物与“阻碍因素”(通常所说的反面人物或制造困难的因素)发生了剧烈冲突,并给其中一方的行动或情感造成了较为重大的转折,便会扩张为小说中至关重要的“戏剧性场面”。

好啦,以上种种便是小说结构最基本的构成,但这些还不足以完成一部小说。如何运用这些构件完成小说,先要从小说技术的来源来看这个问题。从十七世纪小说初创到二十世纪初传统小说技术的完善来看,我们必须得承认的是,小说技术的主要来源是史诗与戏剧,即史诗的故事记述和戏剧的表现结构,因此我们又发现,在戏剧性场面与小说整体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更大的“幕结构”,这是从戏剧中借用的术语,也是传统小说技术中一个关键的结构部件,即是当通过众多的遇合、交流、小情节、场面和戏剧性场面,在主要人物身上积累并发生了重大的,对其生存与意识产生巨大影响力的转折时,小说便形成了一幕。在长篇小说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数次巨大的转折,使他对成功的努力遭受到多次重大挫折,而每一次挫折都将驱动主要人物进入一个新的思想状态和新的斗争层面,最终主要人物或是取得成功,或者彻底毁灭,便是小说结局了。长篇小说中的这几次重大转折便是幕结构的标志,转折几次便是几幕剧,通常情况下是三幕、五幕或七幕。幕次更多的叫多幕,但在传统小说技术中并不常见,倒是后现代主义小说家们喜欢这种多幕结构,而且对幕结构的使用方法也与传统小说家不同。

 

二,小说的冲突与转折

在小说结构技术中存在着几个关键的部分,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刚刚提到的“戏剧性场面”。

最初让我感到困惑的是,场面的作用是什么?主要人物为什么要进入这个场面?于是,便引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场面目的。在小说中,主要人物必然要有一个主要的行动目标来指引他的所有行动,这也是小说作者的主要叙述目的,毫无目的的主要人物没有读者喜欢。与整部小说一样,人物进入场面的时候,他也必须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没有目的的出场会给读者造成困惑,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同时,主要人物的场面目的并不需要与主要叙述目的相一致,甚至可以是相矛盾的,因为场面目的毕竟是局部目的。

作为一个有目的的人物进入场面,结果自然就会有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这是与他是否实现了场面目的相关联的。而一个场面之所以能够上升为戏剧性场面,关键在于主要人物的阻碍因素也存在于这个场面之中,更多情况下,妨碍主要人物实现目的的对手,也就是那个阻碍因素与主要人物之间发生了冲突,不论结果如何,这都是主要人物所作的努力,也是阻碍因素的有力反击,所以,它的结果必将在事件的发展和故事的进程中造成转折。这就是我们在小说创作中通常要做的对立场面的设计,对立的戏剧性场面造成转折

试想,读者已经了解到人物的主要目的,同时也知道他的场面目的,这也就等于人物在出场的那一刻便自然而然地具备了悬念,读者在此处对人物行动的预期和对自己情感满足的预期同阅读整部小说具有同等性质,因为,戏剧性场面具备了一部小说所应有的一切要素。于是,在设计戏剧性场面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像设计整部小说一样,将所有关于人物、事件、前因等解释性材料融化在场面事件当中,避免用大块的介绍妨碍事件进程;第二,要尽一切可能避免场面事件的偶然性,没有合理解释的偶然事件只能被读者认为是作者手艺不精的表现,同时,偶然性也是对合理性与真实性的挑战,一旦读者对小说内容的真实性产生怀疑,我们从此便永远失去了读者;第三,要避免冲突结果的歧义性,戏剧性场面的结果是使主要人物不得不面对选择,这种选择或是艰难而又唯一的,或两难的,因为主要人物的性格与人性本质要在选择中被揭示,如果他面对的只是模棱两可式的选择,读者便会不由自主地轻视主要人物,进而阅读兴趣大减。

人物与对手的冲突必定会造成两种转折:正面的或负面的,无论冲突的结果如何,这个场面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人物在场面结束之后与进场之前必须要发生的相对重大的变化。主要人物占据了上风,主要目的的实行便得到了推动,如果遭受挫折,目的的实现也同样面临困难。此处有必要指出的是,普通戏剧性场面中的转折结果是可逆的,主要人物在此处遭受的挫折可以在另一个场面中挽回,同样,他的成功也会被另一次失败所消解。在整部小说中唯有一处转折是不可逆的,那便是形成小说最后的高潮,使对立双方的斗争得出结果的那个场面的转折。这涉及到了高潮的设计方法和对小说最终结果的人性揭示,如果小说的结论是可逆的,失去的还有可能再得到,主要人物内心发生的变化还能够恢复原状,那就一定不是好小说。我们都有过相似的经验,知道读者在小说中最大的情感满足,便在于他完成阅读,掩卷静思的时候在内心深处产生的对主要人物最终命运的感动,如果小说的主要人物仍有机会改变他的结局,读者会觉得小说没有完成,如果主要人物的生存和情感上的变化仍可恢复原状,读者便会认为主要人物只是个笨拙的傻瓜或是个寡情薄义之徒,不值得同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