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词典 |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专门明正典刑的地方,1912年前后,天津处决犯人的法场在南市北口。那时的南市与日后不同,还不成气候,没有太多的建筑,后来那几条著名的大街和“三不管”的所在地,还都是些个洼地和大水坑,只在临近南马路这一边的大片空场上,因为日租界旭界的繁华,吸引了众多小本经营的生意人、手艺人和什样杂耍艺人来此挣钱,这便是最早的南市了。凡是市场这种地方都极具地方特色,是真正本乡本土的味道。市场形成之初与日后繁华的情形没什么两样,每天天一亮,有钱的没钱的,都往南市跑,有钱的到这来花钱,没钱的到这来挣钱,整天里这儿有整百论千的人来找乐子,也有整百论千的人来找吃食。吃的、喝的、穿的、戴的、玩的、乐的、哭的、笑的、坑的、蒙的、拐的、骗的,寻亲靠友、告帮求人,金皮彩卦、医卜星相,各色小曲、诸般玩意儿是样样俱全,所以,这里闲人最多,消息最灵通,有什么出奇格色的闲话都是从这里传出去的,有什么格色出奇的挣钱主意都往这里跑。天津县把法场设在这里,本意是好的,因为看客多,消息传的快,杀人亦可警世,岂不两全其美哉!
犯人从南门外大街上的天津县监狱押过来,向南拐个弯,走不多远便到了地界。空场上做买卖的事先都给赶开了,砍完头,尸首拿芦席一卷,有家属来领的,拉回去自行埋葬,没人领,有专人拉去西门外义地,也是挖个坑埋了。这头尸首一走,法场立马又变成市场,卖驴打滚、豌豆黄、碗糕、盆糕、枣切糕的,属甜食一行,哟喝如唱戏,有板有眼,此起彼伏,边上配个烙大饼的用擀面杖敲打出诸般鼓点,多早晚都围着一群闲汉,不买吃食,就为听唱;烙大饼的另一边,兴许是江米粥、秫米粥、小米粥、薏米粥、小豆粥、绿豆粥、棒子面粥外加茶汤,这是卖稀的,不会唱,就知道直着脖子喊,调门最不济的也是正宫调,同样也有在家里喝过了燕窝粥,过来干听过瘾的;再过去一点可能是一拉溜的油锅,炸素帽、炸面筋、炸果仁、炸兰花豆、炸蚂蚱、炸铁雀儿、炸小咸鱼儿、炸油克螂(屎克螂的亲家)、炸油虎鲁(读音,找不着正字,蟋蟀的一种)、炸蛤蟆腿……,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草坑儿里蹦的,都有的炸,这一行不哟喝,买主寻着香味就来了。您老要是再沿着场子折回来,有乐子了,运气好,能赶上满汉全席,两块铺板拼成的案子,排出几十丈去,上边美味佳肴无数,什么川苏浙闽皖各路名菜俱全,偶尔也有粤菜和大菜(西餐),这得看吃主的运气,但最大宗的还是鲁菜。要说买卖热闹,就数这里最热闹,一毛五分钱能买条尺半长的糖醋鲤鱼,便宜,而且刀工、火候、颜色、滋味一丝也不差,地道大馆子的玩意,就是吃的时候别翻个,另一面,早在馆子里让花大钱的主儿给夹了几筷子;一毛五要是也掏不起,没关系,当街拉住一个穿大褂的,磕俩响头,准赏你仨大子,有这仨大子,能来一碗杂和菜吃吃。这个东西有意思,一个洋铁皮的大桶蹲在煤球炉子上,炖得咕嘟咕嘟直冒绿泡,掌柜的往里洒大把的碱面,遮溲味,掌杓的一手是大马杓,一手是小盆样的大海碗,一杓一碗,里边要是捞进来半个四喜丸子,您也别太乐,这是缘份,要捞上一只臭袜子,您也别生气,这也是缘份,说不定是只双股线的洋袜子,回家洗洗照穿不误,兴许下回来吃又捞上另一只来,也未可知……。白话到这儿 诸君要问,您老看见啦?对不住,岁数小,没赶上,这只是考证加揣摩而已。不过,那时节民国刚刚开张,日子不算难过,天津卫的爷儿们心气儿正高,好容易有个市场,理当该有这份闹腾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