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天津词典 |
“杂八地”是个特殊词语,一向指的是天津本地的一种土特产——混混儿。这个词也有写作“杂霸地”或“杂巴地”的,却是“音译”,年代久远,误传误信罢了。混混儿人们都知道,盛行于清末,聚众立起锅伙,便平地扣饼,抄手拿佣,开赌场,设摆渡,类似于近世的黑社会。可怎么又被称作“杂八地”呢?这里有个缘由。据说是同光年间,天津卫大混混儿李金鳌,在本地二次折腿创下大名之后,便壮志横生,要南下上海打出一份天地。那时上海最先开埠,得风气之先,机会甚多,全国有本事有胆量的汉子都想到那里闯一闯,开开眼界,顺便挣份家业,很有些像前几年的“下海南”。忽一日船过赌风甚盛的同里镇,李金鳌登岸闲荡,逛进一家赌局推牌九。南人欺生,一言不合,李金鳌拉出短刀,要跟对方“三刀六洞”,或是斫胳膊斫腿。对方害怕,忙请教英雄的出身,他随口道:“我乃‘杂八地’”。于是,李金鳌人尚未到上海,名声却传了过去,得知天津卫下来位人物,英雄了得。
“杂八地”这个词,实际上南北通用,是骨牌戏(南方叫“天九”,北方叫“牌九”)中的词汇,而“杂八地”正是两张骨牌配出来的一副大牌。推牌九这种牌戏已经消失很多年了,如今只有少数老年人还会玩,年轻人多是打扑克、打麻将去了。倒是在美国,热心的社会工作者们常常鼓励老年人玩玩这东西,说是有预防老年痴呆的功效,而像大西洋城和拉斯维加斯这些地方,每家赌场也都预备几桌这种赌戏,参与者东西方人士都有。那么,李金鳌一句“杂八地”为什么会惊住南边的江湖人呢?据说,当时这个词是个代名词,在江浙一带,“杂八地”指的是举人出身的“讼师”。向来讼师有大小,秀才出身的讼师最多,因为见了县官可以不跪;而身为举人,见了县官可以称“老同年”,却一不作官,二不游幕,竟肯出来当讼师,其厉害可想而知。李金鳌临时抓词,拿举人讼师自比,也是怕南北言语不通,讲不明白,一时福至心灵。凡会推牌九的人都明白,“杂八地”这副牌,在所有大牌中,排在第20位,是一张“杂八”配一张“地牌”,凑成一副,名叫“地杠”,尤其是一翻两瞪眼儿的小牌九(每人两张牌,大牌九每人四张牌),拿上这副牌,在32张骨牌配对中,赢面甚大。江浙多学士,把举人讼师比作“杂八地”原本大有道理,因为,按骨牌副推衍世间权威,由大到小排列起来,大约是:天(至尊宝)、地(天宝)、神(地宝)、皇(仁宝)、王(和宝)、公(梅花宝)、侯(长三宝)、伯(板凳宝)、子(斧头宝)、男(屏风宝),再加上与九品官员相应的骨牌副子,一共19位;到了第20位,在民之上,在官之下,正好是这个“杂八地”(地杠),其地位与权威可想而知。
然而,自上个世纪初,袁世凯督直,站死了天津卫几十位“英雄”,混混儿一行便衰微了。大约到民国政府南迁时,本地已经没有了“锅伙”,以往的混混儿,大都改入青帮,另谋出路。最早把“杂八地”用做贬词,并见于文字,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连载小说中,从那往后,这个词的意思,从官下民上,演变成“恶霸出身”,若是不幸被人用这个词定了“出身成份”,就如同汉文帝被人骂作“祖上流氓”一般,实难容忍。当今世人,自从不再“唯成份论”之后,“出身”这件事没有人再提了,我想,今日诸公若要再讲究“出身”、“门第”,总得两代人之后才有资格。我真希望,如今被世人艳羡不已的那些“好词”,到时候千万别落得个“杂八地”的命运。我们今天把这个话题拿出来,与家国天下无干,只是读闲书偶有心得,说出来与相知一笑,也算是没白做了文字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