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洋旧县城隍庙的始末

(2023-03-28 23:00:35)
标签:

游洋

兴化

城隍庙

仙游

分类: 仙溪风物

游洋旧县城隍庙的始末

游洋庙(又作城隍庙)位于福建省旧兴化县游洋古城,相传始建于汉,至今逾两千年,为闽中最古老的道教神庙(见《古城隍游洋庙重建碑志》)。唐代,游洋又称“游洋洞”,属清源县(后改名仙游县)管辖。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游洋设立兴化县。不久,又设太平军,旋改名兴化军,辖兴化、莆田、仙游三县。在此期间,游洋城隍庙颇具规模,声势显赫。太平兴国八年(983),迁兴化军治于莆田。元皇庆二年(1313),迁兴化县治于广业里湘溪村。至此,游洋城隍庙渐趋式微,而兴泰里一带信众遗爱尤加,自发地将当地农民起义军首领林居裔(游洋古邑人,宋太平兴国三年,率领当地农民起义,号称“西平王”)奉为城隍爷。

到了明正统十三年(1448),撤消兴化县,其地一分为二,分归莆田与仙游,而游洋隶属仙游县。因游洋作为兴化县的县治在元代就已消逝,再加上封建时代有着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而明太祖又首创城隍爷的品级序列,所以当游洋古邑重回仙游县怀抱时,游洋庙城隍爷便成为仙游县城隍爷的行辕别院,视之分灵可也。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因兴泰里游洋庙周围以郭姓聚居为主,故是年重修庙宇时,当地村民增祀汾阳王郭子仪(697781年,唐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清道光十九年(1839),时湄洲妈祖威名远播,灵显四方,甚得民心,因此,兴泰里当地信众又增祀天上圣母。经上述两次增祀后,本为仙游城隍爷行宫的游洋庙业已发生变化,只能算是半座城隍庙了,这大概也是仙游城隍信仰史上的一大奇观!

游洋庙正门联云:“千载怀恩护国安邦垂宇宙,万年树忠惩恶扬善登金身”。大殿正中匾曰“威镇雄邑”、“邑祀千秋”。

——摘自《仙游县城隍庙》2017年版

游洋旧县城隍庙的始末

附录:兴化游洋《古城隍游洋庙重建碑志》

兴化游洋古城为莆、仙、永,福(注:此处表达不清,待考)统称,秦设闽中郡,唐设镇。公元979年,宋太祖赵匡胤诏令莆,仙,永、福合游洋,设太平军,立兴化府(注:此处有误,史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置兴化县至1448年,历经171(莆田新县137年。注:兴化县存续共471年,非171年。 )

游洋古城城隍庙始建于汉代,至今有两千余年,为闽中最古老的道教神庙。在唐、宋、元间香火旺盛,至1312年随县城迁往兴化新县(莆田湘溪),城隍庙改为游洋庙。公元960年,南唐末五代十国,战乱纷飞,林居商举旗抗宋,自立为西平王(凌始国王),当地百姓为了纪念林居裔在战乱时保护了兴化一方百姓,乃忠勇之士,而奉其为神,后继城隍之位。明末(1606)地方村民重修游洋庙,再供奉汾阳王郭子仪神像。1839(清道光十九年) 湄州妈祖娘娘封为天上圣母,显灵四海,游洋届供奉天上圣母为主座。

游洋古庙,历史悠久,久经沧桑,旧貌犹存,为了保存历史古文物,2008 年经当地群众和热心的兴化乡贤集资捐资,今建一座比较完整,兴化最古老的游洋古城庙宇,供世人朝拜,后人纪念。

古兴化游洋古庙董事会

董事长 郭明清

副董事长 郭光祖 郭金友

成员  郭玉振 郭庆平 郭友咏

谢金庭 谢清平 胡炳明

胡加灼 胡加树 林元霖

郭秀华 陈元霖(新县)

公元2009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