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追述中峰橋大捷

(2023-01-15 21:23:36)
标签:

文史

仙游

魏昇

中峰桥

度尾

分类: 仙溪风物

成化二十一年:魏家軍強渡中峰橋

2021年春,應邀赴西苑鄉參加一個活動,返回途中在度尾鎮中峰村(又作中峰橋,舊屬萬善裡)做了短暫的停留,期間同行的一位度尾朋友余瑞敢先生帶領我們參觀當地的一座三化堂。只見大門入口處上方懸掛著一方魏師集會牌匾,顯得莊嚴肅穆,大殿正中奉祀莆人林龍江先生塑像。當我抬眼望見 魏師集會牌匾時,忽然想起這道牌匾是否鄉人敬獻給明代抗倭大英雄魏昇(1460-1517)的文物,於是急著向守護人員詢問牌匾的來歷,但在場發幾位老者也弗知所然。回來後,我當即轉告龍華鎮金建村魏昇將軍的後人請他們派人到中峰村查找線索,但皆因年代久遠,查找無果。

追述中峰橋大捷

追述中峰橋大捷

202210月,我與文史研究會的陳震輝、余洪森先生一同來到中峰村考證清乾隆年間百歲公黃守序的神道碑,順路又參觀了明代遺存中峰橋中峰橋不在這次考察的行程裡,但無意中卻被我們遇到了。

據清乾隆年間《仙遊縣誌》記載:中峰橋,裡人郭隆建,康熙間圮。黃肯堂、林玉振同重建。 縣誌記載的文字雖然只有短短的21字,但從中可以推測康熙間重建的中峰橋至今已逾350多年,始建年代應該比重建更早,不是清初就是明代或更早的某一年代。

中峰亭右側立有一道清道光三年(1823)橋碑,記述清代修橋歷史及捐贈者芳名。值得慶賀的是歷經歲月的風霜雨雪洗劫,橋墩及石樑橋面至今基本保存完好。據橋邊一老者介紹,當年屏山鄭紀尚書曾從橋上經過,可見明朝就有中峰橋。中峰村是一個古老的村居,主要人口以黃姓為主,兼有林、余、胡、郭等姓,因境內中峰橋(又名長板橋、佛公橋)得名,橋名即村名。

近日,偶從清順治十七年(1660)侯紹岐刻本《金沙魏公將軍壯烈志(二卷)》上魏昇年譜中又發現了有關中峰橋的原始記載,全文如下:

成化二十一年乙巳(1485年),(魏昇)將軍二十六歲。山寇李道隆等嘯聚亡命數百人,屯于萬善裡,屠戮平民,焚毀廬舍,百姓逃竄。將軍聞變,糾集鄉兵百餘人,渡中峰橋,勦之。道隆遣賊眾堆積木石於橋頭,以禦官兵。將軍令鄉兵擲木石以攻之。木石交下如雨,賊眾且戰且走,自相蹂踏,死者不可勝數。道隆單騎走至平溪,被將軍射死。餘賊俱走,遁永春、德化。邑令彭公昭出庫金五十鎰獎勞,委將軍為總捕教師,而西鄉百姓扶老攜幼,亦各具彩幣壺漿,踵門勞之,曰:微子奏破虜膚功,吾儕安得有今日哉?

追述中峰橋大捷

《壯烈志》截圖

從以上述史料中得知,成化二十一年( 1485),萬善裡一帶曾經歷過一次腥風血雨,山寇李道隆糾集亡命之徒佔據村莊,一路燒殺搶掠,百姓慘遭蹂躪,幸蒙魏昇將軍聞報率領魏家軍火速救援,強渡中峰橋,擊潰頑敵,將來犯山寇斬盡殺絕。山寇平息後,縣令彭昭親自奔赴前線慰問,“出庫金五十鎰 (: 鎰為古代的重量單位,二十兩或二十四兩為一鎰) 獎勞,委將軍為總捕教師”,萬善裡“百姓扶老攜幼,彩幣壺漿踵門勞之。”“彩幣”是指賞賜財帛,“壺漿”是指茶水、酒漿。說明中峰大捷之後當地的父老鄉親對魏家軍感恩戴德,上門犒勞魏家軍,“微子奏破虜膚功,吾儕安得有今日哉 ?”極力讚美和歌頌年輕的將軍英明果敢( 時年魏昇年滿26)

從魏昇大敗山寇李道隆的戰役中,可以猜測中峰“三化堂”與魏家軍有著密切的聯繫,魏師集會可能是當時萬善裡民眾表彰魏家軍的獎匾,也可能三化堂是魏昇將軍臨時的駐軍營地。魏昇為國殉難的當年,剛好是林龍江誕生之年,後世人在中峰村裡修建“三化堂”供奉林龍江先生,又念念不忘前世功臣魏昇將軍救民于水火的浩蕩功勳,故募資修建廟宇,敬獻牌匾,以志百世不忘。

(本文作者:遊心華)

 

【詞語釋義】

 

“微子奏破虜膚功,吾儕安得有今日哉”句: 是“沒有”,此處表示“如果沒有 是尊稱,如《岳陽樓記》中微斯人,吾誰與歸? 膚功 ,亦作“大功”;“儕”,指等輩,同類的人們,“吾儕”,指我們這些人。這句話的大意是,如果沒有魏昇將軍聞訊後及時率領鄉兵擊退山寇的莫大功勞,萬善裡我們這些百姓怎能享有今日的安平日子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