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弄乱了我的被子√
| 分类: 人生思考 |
“9块钱引发的磨擦性沟通”应该是引发了读者的一些共鸣和思考,此文发出的第二天,就有来访者发过来一家三口的对话让我帮助分析。
现在就把分析发出来。

一、对话记录
女儿:爸爸,你把我叠好的被子弄乱了,我好不容易叠整齐的!
爸爸:那我不睡觉了?你叠整齐我就不能动了?那我怎么睡?你把被子都放在床头那么多东西。(语气带着生气)
我(孩子妈妈):爸爸,你不能好好跟孩子说吗?比如你跟孩子说:爸爸要睡觉了,所以要把被子放过去,明天早上起来会叠好的,你非得那样说?
女儿:是啊,我好不容易叠好的妈妈。
爸爸这时一直看着手机,没有接话,我戳了他一下,他依旧看着手机,眼睛没离开过手机,若有若无的回答了一声“哦”!
女儿:你(指爸爸)都没跟我说对不起(带着委屈。)
我戳了爸爸一下,可他却还是看着手机,有气无力地说:“哦,对不起,我想去吃点水果了再睡觉!”
过了一会,女儿出来客厅,整理回老家的行李。
女儿:“爸爸,你能帮我找一下裙子吗?”
爸爸:“干嘛总是让我帮你找,你的东西我哪知道在哪嗫?”
女儿:“你帮我找一下嘛!”爸爸转身去阳台帮她找裙子
二、对话分析
女儿:爸爸,你把我叠好的被子弄乱了,我好不容易叠整齐的!
爸爸:那我不睡觉了?你叠整齐我就不能动了?那我怎么睡?你把被子都放在床头那么多东西。(语气带着生气)
1. 完全没有接不住女儿的情绪,折射出了这是一个完全无法面对和承认自己过失、错误的爸爸!对于自己的错误、责任的反应太过神经过敏了!
2. 用反问、质问进行反应,这是最让人反感、厌恶、排斥、抗拒的。反问=回避=狡辩!整个回应全都是狡辩、推卸、责怪,有一种自己错了反而要证明是对方错了的极度流氓的心态!用反问、质问进行沟通、表达是沟通的大忌!
3. 完全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共情能力=0!准确界定的话,应该是:共情能力<0(负数)!
4. 面对女儿的疑问都无法放低自己的身段,这是大问题!
5. 回应表明:爸爸马上就有了情绪,瞬间进入了应激状态,这也是沟通的大忌!有情绪的沟通不仅是无效沟通,实际上有情绪的沟通只会让关系更糟!有情绪的沟通不是沟通,是沟堵!
6. 正确回应思路(没有唯一的、标准的答案):啊啊啊……对不起哈,我的宝贝女儿!我没有和你说一声就弄乱被子,这是我的问题!我明白你难受的感觉,爸爸来跟你道个歉,抱抱女儿哈!下次爸爸一定注意,事先和你说一声,好吗?今晚马上就睡了,就不重新叠被子了行吗?
还有,我女儿可以自己整理、叠好被子了,爸爸还没好好表扬你呢,啵……爸爸补一下表扬你哦。
我(孩子妈妈):爸爸,你不能好好跟孩子说吗?比如你跟孩子说:爸爸要睡觉了,所以要把被子放过去,明天早上起来会叠好的,你非得那样说?
1. 也是用质问、反问开头,也表现出了进攻性,进攻一定会让对方进入刺猬的战斗状态。
2. 这时候需要妈妈表现出情绪稳定、不受影响的状态,用乐呵呵的心态、语气去安抚女儿、示范丈夫。
3. 妈妈此时应该是个平衡器。
对女儿:“啊啊啊……女儿生气了,没关系,也很正常,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毁掉之后,谁都会生气!爸爸做得不对哈,我来批评一下他。”
平静、淡定、包容地、笑着对老公说:“嗯唉……老公,我请求你不带情绪地和女儿说话,行不?我建议你这样说…道个歉…然后再解释…而不是反问或质问…”然后,乐呵呵地拉着老公靠近女儿,用玩乐的、玩笑的、爱意的心态压低老公的头,轻松地道歉……
再继续用笑容的、爱意的心态对女儿:“哈哈……爸爸道歉了哈,女儿不生气了吧?我帮爸爸解释一下哈,他今晚为什么会这样?其实也有他的合理的理由的:1. 马上就要睡觉了,爸爸可能就只想到尽快把被子打开……2. 可能他也累了,所以就没有精力去考虑得那么周全了……另外,我还想请聪明的女儿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面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被毁的情况?最好的应对应该是什么?你可以慢慢想哈,不急的,思考过程中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来问妈妈哦……好了,我们睡觉吧……”
女儿:是啊,我好不容易叠好的妈妈。
爸爸这时一直看着手机,没有接话,我戳了他一下,他依旧看着手机,眼睛没离开过手机,若有若无的回答了一声“哦”!
爸爸的反应再次说明:爸爸是一个完全没有换位思考、共情意识和能力的人,此时他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了!这个时候他完全没有考虑到女儿的心情、女儿的情绪,他已经被自己的情绪控制了!当然,这一定是创伤导致的。建议:非常有必要进行自我疗伤,如果无法自我疗伤,就应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
女儿:你(指爸爸)都没跟我说对不起(带着委屈。)
我戳了爸爸一下,可他却还是看着手机,有气无力地说:“哦,对不起,我想去吃点水果了再睡觉!”
爸爸的行为第三次证明他是一个完全没有换位思考、共情意识和能力的人,他依然只沉浸在自己的情绪当中!他的这个道歉实际上不会有任何效果,任何人都听得出来这个道歉充满了敷衍,也听出了他的不情愿!这一定会让对方不爽,同时他的气场一定是非常糟糕的,搞得自己不爽的同时,也让一家人都压抑了。更不好的是让旁观者觉得不大气,觉得这是个小气的人,至少会让人觉得“这个人情绪驾驭能力不行。”
过了一会,女儿出来客厅,整理回老家的行李。
女儿:“爸爸,你能帮我找一下裙子吗?”
爸爸:“干嘛总是让我帮你找,你的东西我哪知道在哪嗫?”
依然有情绪,依然是反问式沟通(实际上是沟堵),两句话都是反问、质问。推论:反问、质问很可能是爸爸已经非常习惯、非常稳固的沟通模式了。
女儿:“你帮我找一下嘛!”
女儿都马上表现出了放低身段的姿态,这一点她比爸爸强,但爸爸长期如何的话,女儿最终也很可能会成为一个无法放低身段的人。
爸爸转身去阳台帮她找裙子
爸爸最后心不甘情不愿地去找裙子了,但因为爸爸前面的一系列表现,让女儿可以不领情的!而且这是很可能的事情。
从这个角度看,爸爸非常不聪明的!抱怨、反问、质问中无奈地又去做了事情,去付出了,但最终得不到女儿不可能发自于内心的感动、感谢!
大家说说看这样的行为傻不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