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银行长新老交替后隐身坏账或显现
(2013-05-22 15:49:17)
标签:
借新还旧债务滚动不良贷款融资平台房地产 |
分类: 银行板块 |
中国社会融资总量一再高企,但许多资金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围绕银行信贷看似复杂的套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金融层面的“自循环”,应化解其中隐藏的风险,以免给实体经济造成负面影响
5265亿元,0.96%,这是2013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官方统计数据。相对于2012年末的数据,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反弹了0.01%,但对照实体经济增长的低速徘徊,这一数据低于各界的预期。
“当前,如果想用不良率的数据来衡量银行业的真实风险,已经没有意义了。”一位中国银监会官员对《财经》记者直言,银行贷款通过各种不同渠道融资获得展期,部分风险已经递延,不在即期显现。这位官员对中国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判断,代表业界的某种共识。
情况究竟如何?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银行真实的不良的确可能比账面数据更高,出于业绩考核压力,一些银行进行了账务处理,减少了部分不良。而以地方融资平台为代表的政府性融资,则通过非银信贷渠道,进行债务滚动、展期,借新还旧,将非银渠道融资为到期债务的展期进行垫资,降低了金融资金的整体效率,一些债务风险事实上扩散至银行以外。
从宏观金融数据看,M2与M1的走势呈现多年未见的剪刀差。2012年,
M2的增速为13.8%,较上年加快了0.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M1增速为6.5%,较上年回落6.1个百分点。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
M1是活期存款,其中的大户是企业,增速回落只有两个解释,要么企业现在经营能力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多采用理财方式,而降低了活期存款;要么就是企业应收账款上升,企业的活力并不够,只是库存在增加。
今年1月至4月社会融资总量达7.91万亿元,同比增加3.06万亿元,同比增幅高达39%。这种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背离,意味着真实信用并没有完全展开,部分资金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而是构成了金融体系内的货币空转和自我循环。
如果经济主体将大量社会融资用来偿还到期债务,在当前实体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有的企业债务规模可能超出其承受能力。上述银监会人士认为,借新还旧,以及实际投资收益无法覆盖实际贷款偿付需求的结果,将加大金融系统性风险。但这一风险究竟有多大,目前无法量化。
截至2013年一季度末,温州银行业不良率已经超过4%。据银行业人士透露,今年一季度,包括浦发、广发、平安等在内的多家银行温州分行不良均超过了10%。
首先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2012年投融资平台贷款的不良贷款虽未显著增加,但仍然需要监控潜在风险。
其次是房地产贷款,总额约为12万亿元,宏观调控仍在加码,房地产贷款潜在风险不容小觑。
再次是批发零售行业贷款,过去两年,这一行业不良贷款的增速几乎每年都超过30%,由于这一行业规模小,户数多,相关配套制度缺失,再加上跟民间借贷息息相关,去年的不良贷款有所反弹,从前年的1.16%升至去年的1.61%,其中钢贸、铜贸领域尤其值得重点关注。
隐匿不良资产
相比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隐匿的不良资产对银行业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
“对不良贷款进行账面处理、掩盖,这几乎是银行业当前普遍的做法。”某股份制银行高层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不这样做,一些银行的账面会很难看。”
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管理部总经理透露,有的银行只要贷款还不了就降低信贷等级,而同一个客户,另外一家银行可以因为“有抵押物,并认为相对安全”,而维持分类等级。
去年下半年起,一种更为隐蔽的操作手法在浙江银行业出现,圈内人称之为“贷款平移”。基本的操作流程是:如果A企业银行借款1亿元到期无法偿还,企业在银行的配合下找到B企业,银行承诺增加对B企业的授信,B企业贷款发放后,其中1亿元用于帮助A企业偿还贷款,在此类交易中,银行有可能承诺给B企业未来贷款利率优惠、额度倾斜等利益输送作为交换条件。这种操作也被称为贷款重组。
在此类交易过程中,通常B企业的经营状况也不佳。上述建行知情人士透露,如果未来经济形势转好,这笔损失3年-5年内可以逐年消化,如果经济依然低迷,B企业也可能会出风险,这种操作的本质是时间换空间,赌国家货币再度宽松,一旦货币再度宽松,这些企业的资金链就可接续盘活。
…
显然,相比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隐匿的不良资产对银行业资产安全的潜在威胁更大。部分商业银行隐瞒不良操作已引起银监会注意,今年开始,银监会将在去年对中小银行进行贷款分类检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现场检查范围,重点检查关注类贷款、欠息贷款、逾期贷款和循环授信,根据检查情况采取整改和处罚措施。
很多类似操作美化业绩报告,但“并不能一直这么绷着”,上述审计人士说,“不良反弹就更可能反映在季度数据上。”另外,近期各商业银行在新老领导交替后,相关的数据或可以有所显现,“大家都不愿意为前任的问题买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