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发现千倍股”靠谱吗?

(2013-05-14 08:18:00)
标签:

林奇

投机

实地调研

专家

十倍股

分类: 港股通/证券呛声

  赟按如何找到涨1000倍的成长股,作者范勇宏,华夏基金公司总经理。他的前得力手下/明星王亚伟则是典型的投机分子,与什么价值成长投资关系并不太相关。该文实在看不下去靠谱的是巴菲特:在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之前,他要确保这只股票在长期内至少获得15%的年复合收益率就可以了。据俺的观察,世界顶级大师巴菲特过去48年年均利润也就19.7%,世界好一点的大师在15~18%,世界一般大师也就13%左右。

 

     1000倍股在A股中可能有,但概率恐怕也是千分之一,有谁在起初能发现?即使猜中了,能一直持有20~30年吗?赌神恐怕都不能。以千分之一的机会去赌千倍股,则有千分之999的机会输,不如投资每年净资产收益率超过15%的优秀公司,这个获胜的概率恐怕超过80%。

 

再看看范勇宏领导的华夏基金/尤其得力手下是如何投机的吧:

 

1】据媒体报道, 201111日至2012113日,单66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共有2016次获配售记录,其中打新最"疯狂"的前三名分别是工银瑞信、华夏、富国三家基金公司,共有567次获配售记录,超过全部基金公司获配售新股数量的1/4而公募基金中的"老大"--华夏基金在积极打新的过程中,其IPO限售股的浮亏更是逾亿元之多,著名的公募一哥王亚伟的打新破发率竟高达90%


 "人不能总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从华夏基金的打新实际效果来看,如果打新股破发亏损就是"跌倒",那华夏基金跌倒的次数之多,实在骇人听闻。


 以鼎鼎大名的公募一哥王亚伟为例,不但其管理的两只产品在去年录得了较大幅度的亏损,其对新股的价值甄别能力也让人感到万分失望。据巨灵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1111日至2012113日,由王亚伟管理的华夏策略与华夏大盘两只股票型基金共有14条的新股获配售记录,
认购了11只个股, 10只个股均已跌破发行价,其中深度破发的个股分别有江河幕墙、华中数控,北京君正等多只个股,电科院等曾经被市场追捧并热炒的"次新股"也已破发

 

22011511号上市的电科院,发行价76元,大部分时间在发行价之下运行,最低增跌倒42.6(复权后)。而华夏公司的头牌王亚伟掌管的华夏大盘与华夏策略精选均以95/股的最高报价申购价抢得20%网下配售股份,王亚伟的报价较发行价格溢价25%(黑啊),为电科院聚集了不少的人气。如果电科院在香港上市,当时20元人民币报价恐怕无人问津,可见这些伪价值投资机构的乱报价的无知、无耻!

 

3】海普瑞,20111056日上市,发行价离谱到148元,昨天收盘价17.36(复权价37.92元)。海普瑞之所以创下148元的A股最高发行价,王亚伟可谓“功不可没”。在海普瑞网下申购时,王亚伟执掌的华夏大盘、华夏策略各获配1.98万股,而整个“华夏系”基金共有8只基金参与海普瑞新股网下申购,在所有基金中排名第一。王亚伟此前曾在路演时表示“之前很少见到这样好的医药企业”,让很多崇拜他的傻傻小散在188元接到货。如果海普瑞在香港上市,当时20元人民币报价恐怕无人问津,可见这些伪价值投资机构的乱报价的无知、无耻!

 

42010226华泰证券上市,发行价20元,昨天收盘价9.68元(复权价9.98元),长期在10元以下徘徊,最低至7.37元。王亚伟管理的华夏大盘与华夏策略精选也积极参与,合计获得华泰证券590.8万股配售股,耗费资金高达1.18亿元…可见这些伪价值投资机构的乱报价的无知、无耻!】

 

 

“发现千倍股”真的靠谱吗?
  

曾梓(资深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人)


   看彼得·林奇教人买股票,写的是“如何寻找十倍股”。看中国“专家”写文章,则往往是“如何寻找百倍股”,近日更看到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章《如何找到未来涨1000倍的股票》。

 

客观地讲,这篇文章是写得不错的。有对国外投资大师的投资思想的总结,有中国股市成长案例的实证。尤其是其对巴菲特、彼得·林奇等人投资思想的总结,应该说比他们的原话更系统、更明确,也更具有可操作性。


  文章对寻找“未来涨1000倍的股票”界定了几项标准:广阔的成长空间、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独特的竞争优势、卓越的企业家精神、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良好的投资者沟通关系、合理的估值。这几项关于企业投资价值评估的方法,应该是我们在做产业并购、战略投资和Pre-IPO投资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所以每一句话都有知音之感。


  但这篇教人“如何找到未来涨1000倍的股票”的文章并不被网上的阅读者所接受和认可,网友的留言和评论基本上是批评和嘲弄。


  其实,笔者对于这篇文章有知音之感是因为笔者也用这样的方法在做PE(私募股权)投资,并要求我们的团队必须按照这样的思维方式来选择和评估投资对象。事实证明,这也是一套行之有效的价值评估和风险控制方法。针对这几年国内PE市场上投机盛行,众多的PE管理机构疯狂地盲目投资,笔者还写过一篇文章《别用“炒股票”的思维做PE》,告诫我们的同行,不要忽视PE投资的流动性风险,不要用“炒股票”的思维来赌上市和赌估值。
  但是,对于是否可以用作PE的方法来“炒股票”我是存在质疑的。


  做PE投资,除了前几年因为创业板所体现出来的财富效应引发的全民PE的疯狂,Pre-IPO成了卖方市场主导的融资方海选投资人,投资人不计成本、不讲程序盲目投资的情形外,在大多数时候,投资方能相对处于比较强势的谈判地位,也就能对融资方进行比较全面彻底的调研。这一方面能真正做到前述“千倍股”文章中所说的在确定“千倍股”基本标准之后“深入地调查研究,通过走访竞争对手、上下游企业和企业内部各阶层的人员,更深层次地了解企业,判断企业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也能和被投资方就公司治理规则进行深入而有效的探讨。


  而做股票投资,除非原股东想拉高出货或上市公司想要再融资,股价的高低对上市公司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股票买卖的涨跌只是财富在现有股东之间的转移,上市公司并没有很大的动力去维护股票价格。因此,很多上市公司对投资者的调研都是应景之作。


  比如,有一家被众多机构看好的上市公司,其2011年年报披露该年度“接待机构和投资者实地调研情况统计”,全年共接待了33批次投资者实地调研,涉及约114家券商、基金等机构投资者。33批次所谓的“实地调研”中,只有一次是在和生产搭边的“某某出口基地会议室”进行,其余的调研都是在和生产现场无关的地方听报告,其中:在董秘办公室21次、在当地五星级酒店9次、在董事长办公室1次、在公司会议室1。虽然这些参与“实地调研”的机构中似乎没有“千倍股”文章的作者所在的机构,却也有不少管理着数十亿资金的基金公司。说句实话,对这样的调研能发现符合“未来上涨1000倍”的基本要求的股票,恐怕说了也只有自己相信。


  而就这样的调研,调研机构却能连篇累牍地写出针对该公司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我曾通过一个在券商的朋友要到一份视为“机密”的研究报告。报告堂而皇之地给了投资者“推荐”的评级。对这样的所谓研究报告,其水分之高可想而知。


  我不知国外那些声名赫赫的投资大师是否也采取这样的调研方式。不过我看彼得·林奇的《战胜华尔街》,似乎还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译者总结彼得·林奇的成功是因为他超常的勤奋,比如:每天要看三英尺高的资料、非常重视亲自对上市公司调研,其中1985年访问了463家,1986年访问了570。我不知道译者有没有常识,但我是不相信一个人能在一年内亲自对570家上市公司进行访问的。


  据说华尔街曾经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五只大猩猩和五位投资专家进行投资比赛。大猩猩选股方法是拿皮球去砸写有股票代码的墙面,砸中的股票就买。专家自然依据其投资模型去选股。最终的投资成绩,大猩猩比投资专家好。虽然这可能只是一个调侃机构投资者的故事,但投资者确实不必要过分轻信专家的话,因为专家们说的和做的未必真的一致。


  不过,对于彼得·林奇告诫个人投资者在自己熟悉的商业领域、依据一定的判断方法去寻找“十倍股”的建议,我倒觉得比较可靠,至少比“千倍股”的说法来得可靠一些。

 

相关阅读:

《长线投资警钟与毁灭优秀公司的七宗罪》

《最勤快的大师林奇成功之法——死多头!》

《只买能涨10倍的股票》

《在医药行业里寻找涨100倍超级大牛股》

    《分析师调研报告的欺骗性

《80%以上的调研报告注水》

 

《真正穿越时空的3个都超90岁的投资大

《巴菲特投资最低要求:权益15%年复合增长

《巴菲特强力批判盈利增长预期是欺骗 15%增长都是讲故事

《持续稳定增长仅仅是个神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