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以上的调研报告注水
(2013-01-09 15:10:05)
标签:
调研报告注水分析师券商潜规则 |
分类: 调研/打假/黑幕 |
作为致力于挖掘公司价值的专业投资者,为何会出现多家券商调研报告与上市公司披露事实不符的现象?这些被投资者质疑是虚假陈述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
研究员“注水”是行业潜规则
在林路看来,中国宝安“石墨矿门”以及宁波联合“涉锑”事件,只是券商研报行业生态的一个缩影。“研究报告注水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只有20%的报告比较实在,具有投资的参考价值,剩下80%都是添油加醋,推演的逻辑非常不严谨。”
对于券商研报注水的现象,做了10年研究员、现已转作投资经理的杜博士,更有切身的体会:“好的报告要有想象力,有前景空间的判断,肯定是带有‘忽悠’成分的。如果太谨慎,本来是个宝藏,市场也可能不会有反应,错失机会。”杜博士坦诚,在其研究员的职业生涯中,为了让自己的报告能吸引眼球,他也“忽悠过”。
另外一位从研究员转作私募投资的赵伟(化名)亦承认,研究报告中会有研究员主观推断的假设内容,普遍都有水分。“研究员很喜欢打听消息,上市公司一有风吹草动就跑去调研,但有些业务上市公司只是计划做,还没真正开始实施。但他又想推荐,于是便以假设等主观推断的方式来陈述,并以此对外推荐。”
在赵伟总监看来,中国宝安、宁波联合的“采矿门”事件,都属于类似的性质。“即研究员调研时了解到上市公司未来几年的规划。他为了吸引眼球,添加了一些水分,再对外公布这些信息。但在上市公司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其他一些情况发生导致计划生变。”由此一来,研究员的报告也就变成“虚假陈述”,与上市公司披露的事实不符。
对于业内对券商研究的评价,一位来自主流研究机构、有16年经验的研究主管坦诚:“分析师就像是娱乐行业,注水则是行业潜规则。“研究员对多数问题的分析,往往都是偏乐观,都尽量以最佳结果为判断依据,扩大最乐观情况出现的概率。”
如今卖方研究队伍中有一百多家券商,每天全行业充斥着研究员发布的几百份报告,究竟哪些类型的报告含有水分,研究员常见的操作手法又有哪些?
“打开想象的空间”讲故事
林路介绍,股价上涨的最大推动力就是上市公司有广阔的前景,而这正是券商研报注水的主要环节。
“无论是中国宝安的石墨矿,还是宁波联合的锑矿等,其实都是研究员找出来的一个概念,包装出来的一个故事。现在市场争议的是这些公司究竟有没有矿,但投资者不知道的是,即便是公司真有这些矿资源,对公司的利润贡献也很小。”林路透露,这一切源于研究员对资源的盈利预测和估值模型的选择。
林路举例说:“研究员对资源股采用储量估值的模式,比如发现某上市公司含有锑金属的探明储量有2亿吨,再按当前市价10万元/吨计算其价值为20亿元。这相当于画了一个大饼,给上市公司的股价提供了想象空间。”
但来自公司方面的消息却显示,锑的开采成本很高,可能未来20年,这20亿都不可能真正兑现成公司的利润。换言之,所谓的锑概念,对公司3~5年的赢利贡献很小。
除了对资源股的过度乐观估计,有些研究员的操作手法是用含糊的词语提一些形式化的概念。“提形式化的概念,在二级市场短期很容易见效。最重要的问题是,形式化的概念不容易实证,我不能在报告中用量化的方式证明我是对的,但你也没法用量化的方式证明我是错的。”某行业研究员透露,对关键细节避开不谈,是研究员自我保护的一种手段。
除了提概念,研究员的主观推测,也是报告注水的常用手法。赵伟就亲身经历了这样一个例子:“深圳某上市公司建了一块商业地产用于出租,研究员在报告中称,假设未来3年地产出售,将给公司带来多少利润。但当私募到上市公司调研时却发现,公司方面根本没有出售计划。研究员之所以假设商业地产出售,是因为出售和出租之间的收入相差十几倍,如此以来,公司的赢利将大幅提升,原本是每股0.5元,经研究员一调,就变成了0.8元,股价又有了30%的上涨空间。”
“只有冒泡,才能被记住”
券商研究员的报告一向被看成是“投资风向标”,但为何从业人员要主动往报告“注水”呢?
“大部分行业研究员的报告都会偏乐观,在盈利和估值方面都会夸大其词,会将盈利预测调高,把估值做得比较低。”南方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南方小康指数基金经理杨德龙认为,报告之所以“注水”,是因为券商的报告是用来向各方推荐的,而为了让别人在看了报告后买股票,自然会夸大公司的价值。
对于券商报告的现状,从券商研究员转到公募基金的吕方(化名)更有直观的感受:“券商研究员的报告侧重赢利预测,做未来前景的展望。他会跟你说,如果这个项目做成了,未来的空间有多大。但对于这个项目究竟能不能成,报告不会告诉你。”吕方称,在券商研究员看来,“只要把未来的空间讲清楚,就能打动你”。
同时,隐藏在研究员心底的另一个想法是:“报告只有冒泡,才能让别人记住你。这比你深入分析后得出中性结论的报告,更有吸引力。因为中性结论的报告,可能根本没有人会看。”于是,对公司的未来空间作出判断时,他们的表现方式是“大声地喊出来,用夸张的方式去表现,让别人记住他。”
而研究员希望记住自己的对象,正是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的产业链条中,券商研究是作为卖方机构,基金、私募等资管是买方机构。而对卖方研究员的工作考核,主要是买方机构投票评选的年度最佳分析师,这也是研究员最渴望得到的荣誉。因为他们的收入和名气将与评选结构直接挂钩,只要登上榜单,就意味着薪水能从原来的一百多万上涨至三四百万。
对研究员而言,要拿到基金经理的选票,最好的方式是挖掘牛股,给基金经理管理的基金带来收益。于是,挖掘空间广阔的大牛股,是很多研究员的职业目标。而最便捷的实施路径,则是寻找一些概念和题材的公司,再往里面增加一些水分,使其成为市场热点。
这一点在研究员调研时的提问中也直接显现。“研究员报告关注的是未来的市场空间,其问题的落点自然会落在空间方面,对于如何做、能否做成这些关键事实则忽略掉。”吕方感慨:“伴随着券商行业的快速扩容,很多研究员注重的是如何抓住一些能吸引眼球的东西,站在更高的位置把故事说圆,而不愿意沉下去研究关键的事实。”他认为,这正是不少研报出问题的原因所在。
但也有券商认为把研究报告的失实都归结于研究员有失公允。“大环境就是这样,诚信的成本比较低,监管又不严。”前述券商研究主管认为,在各个利益链条下,研究员很难坚持独立的判断,失实报告折射出来的本质问题还是市场缺少有效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