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调研的那些事与大股东的随心所欲
(2013-01-09 10:09:14)
标签:
私募调研大股东不确定信息不对称 |
分类: 调研/打假/黑幕 |
私募调研那些事
尽管这个群体不乏高智商宽阅历的资深人士,但为何大成者寥寥?有两点原因大概尤为重要:一是在中国特色的股市里,股票投资行业属于一将功成万骨枯,赢家的比例远低于一般的行业;如同体育领域,赢家通吃,第一名的刘翔可能席卷了跨栏运动90%的商业利益,而仅仅落后一点点的史冬鹏则市场价值极其微弱。二是投资本身是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做决策,如何持续成功极具挑战性。
生在中国,投资在中国,抱怨第一条,等于抱怨大环境,是和体制较劲,这属于自由民主战场上的打法,没几个做私募的人情商高到还没替投资人赚钱,整天琢磨如何实现人类的终极理想。所以,私募资金管理者只能接受大环境下,极尽脑汁在第二个原因上下功夫。如此,和不确定性做斗争,便是他们每日每夜焦虑的中心任务。因此,调研企业便是投资的基本功了。
我相信,尽管调研并不一定接近真实,但不调研可能距离真实更远。投资是既要吃猪肉,也要多看猪跑,比拼的是心智、经验和风控。好企业总是凤毛麟角。更不乏陷阱众多,大股东或管理层和投资者斗心斗角的企业。
3月8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酷6传媒’召开电话会议,整个会议无人提问,冷场结束。敢情老美做事绝门,一旦公司前景堪忧,他们懒得花时间和公司高管交流。我其实挺欣赏美国人这一招,上市采取备案制,上市公司贼多,都是企业主动找投资人,你不搞好企业,投资人就彻底否定你,不和你瞎扯。A股虽然全流通几年了,但A股的公司还是跟大爷似的,他们骨子里就觉得你们这些二级市场的投资人就不是他们的真正主人,他觉得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你来找我调研,我需要的时候就欢迎,不需要的时候,就冷脸拒绝。
无独有偶。2010年11月22日,我和一个朋友去安徽铜陵的精达股份开股东会。我提前从广州出发到郑州-会合朋友后先坐火车-再坐汽车-再再坐的士,风火一般赶到公司,竟然发现,参加股东会的投资人就我们两个,公司连股东会的会场都没布置。我们到后,公司高管说,会议议程咱就不走了,有什么想了解的问题当面做一下交流。
之后综合信息判断,我对公司前景不乐观。第二天一开盘,我就清掉了之前试探性建立的一点仓位。更重要的原因是,我觉得如此重要的股东会审议项目,居然投资人都漠不关心,这样的公司让我诧异。后来公司股价短暂上冲后,去年走出了一个腰斩的下跌。但A股的事情总是出乎意料,该公司后来竟成功拉来几个私募,增发成功,虽然2010年到2011年公司业绩几无变化,但最新年报给出10送10的高送配方案参与捧场的机构。血的教训是,买入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但卖出的理由哪怕只有一条是致命的,就一定要远离那些公司。
3月初,我去北京调研一家新材料公司,却是另外一种感觉,那就是公司对股价上涨诉求强烈。公司想高价增发,大股东不愿意降低增发价格,增发价降低等于要发行更多的股份,从而摊薄了大股东的控股比例。公司对投资者调研非常热情,有问必答,耐心的很,而且对外释放的业绩增长超预期强劲。年度分配方案也采取高送,公司经营的合同公告也是密集出现。反正怎么利好怎么来,那架势,股价不上去,誓不罢休。二级市场上,股价倒也给力。这里面的经验是,A股市场,短期股价的涨跌和大股东的诉求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只要市场不是严重的熊市,只要是大股东想让涨的,涨上去就是大概率事件。为什么?因A股公司的业绩调节完全由大股东或高管的意志主导,而二级市场有的是配合股价拉抬的大资金和众多自认为聪明的钱多人傻的跟风散户。
再大牌的私募相对于大股东和管理层也是弱势群体,A股公司大股东控制下的高管道德风险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继续存在,任何投资者都必须正视和接受这种严重信息不对称下的高危环境,擦亮眼睛,寻找相适应的操作盈利模式。下一篇,本专栏将就让众多大牌私募泣血的中恒集团这一具体案例展开探讨调研之道。
--------------------------------------------------------------
相关阅读:《分析师调研报告的欺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