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一点”爱心来用心爱

(2012-02-21 15:52:49)
标签:

全国邮政作协

内蒙古

巴彦淖尔

樊培军

职场

评论

杂谈

分类: 读文★读人

  ——读樊培军的《经营人说》有感

 

  江南有句俗语:“冬冷不算冷,春冷冻煞小牛犊”。料峭春寒时,品读樊培军的《经营人心》,身上宛若暖阳照耀,也让我想起了一个古典——乾隆年间,南昌城有一家点心店,店主李沙庚以货真价实赢得顾客信任,生意十分红火。后因贪心,掺杂缺两,又怠慢顾客,生意日渐萧条。一日,郑板桥来店进餐,李沙庚万喜,恭请题写店名。郑板桥爽快答应,随之挥毫落笔“李沙庚点心店”,墨宝苍劲有力,引众人观看,但都摇头而去,无人进餐。李沙庚怪奇,抬头细看,原来“心”字少写了一点,便求郑板桥补上。郑板桥却坚持说没有错:“你以前生意兴隆,是因为‘心’上有一点,如今生意清淡,正上因为‘心’上少了这一点。”李沙庚听之顿悟——经营重在得人心。他悔恨莫及,痛改前非,终又赢得了人心,赢得了市场。
  读《经营人心》,不难品出——人心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无形资产,小到婚姻、家庭,大到企业、国家,都需好好经营。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决定成败。其二,经营人心,多时是向下经营,其实并非很难,只需“心”上有一点,这一点不是别的,恰是经营者给下属多一点真爱。作者身为领导者,有这样的管理理念且能坦言,令人很感动很暖温。
  有句古语叫“人心齐,泰山移”。话虽然有些夸张,但企业的缩影如同家,领导便是家长。没有爱心的家长能给家人温暖吗?没有温暖的家庭会有凝聚力吗?很多人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但就是吝啬地捂着爱不想给。其实爱是无限量的,给“一点”爱心来用心爱,给的越多越真滋生得快,蕴积得也越厚实……

 

    附:樊培军的经营人心》(如何收获企业心理资本)

  如果你是企业领导,你意识到员工的喜怒哀乐,心理状态,思想认识,情绪波动也会是一种企业资本吗?美国路桑斯教授告诉我们,这叫“心理资本”,是员工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如果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呢?会有“负资本”吗?至少对“心理资本”而言我想会有吧。
  心理学上有个不良情绪传导的故事:一位领导在上班路上与人发生交通纠纷,一肚皮邪火无处发泄,去单位后把前来汇报工作的干部无端训斥一番,后续的故事是,干部回家和老婆发生口角,老婆打了儿子,儿子踢了他养的狗,狗把家里的猫撵得到处乱串。如果这个故事发生在企业这样的组织里,任由不良情绪失去控制,容易以这种传导方式产生“蝴蝶效应”,把企业制度、秩序和效率轻易摧毁。这就是心理状态作为一种企业资源的“负作用”,笔者为它度撰个称谓——“负心理资本”。
  有人认为,“心理资本”已成为超越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企业核心心理资源,对员工个人成长和企业绩效提升作用巨大。
  人力资本强调员工技能(知道什么),社会资本强调员工人脉(认识谁),心理资本则是强调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想成为什么)。不管你的员工知道什么或者认识谁,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才是他工作的真正动力。
  有太多的企业领导喜欢用制度管理企业,用权威震摄下属。员工听话,服从安排就觉得心里踏实了。不听话的员工会被训斥,不服从的行为会被处罚。笔者有位朋友就是这样一位企业老总,为节约成本他细致到规定开电梯开灯这样的细节,管理干部能管到开会时挠痒痒这种不雅观却也不伤大雅的行为,他为此自鸣得意向我们炫耀,却不知道自己管住了眼前几度电,视线之外的全市有几十个机房要浪费上千度电,表面上干部顺从员工听话,背地里却咒骂嘲笑他,最终竟发展到他调任时有员工放鞭炮庆祝。员工离心离德到这种地步,业绩自然也好不到哪去.
  制度管理企业本身并不错,“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倡导的工作流程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就是要以制度的形式来实现的,但泰勒同时也强调这样做的目的是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法”,并且劳资双方都要认识到“提高效率对双方都有利”,需要来一次“精神革命”。泰勒还首次提出了必须要“考虑人性”。可惜我们一些企业领导只学到制度这个形式,偏于“管”,而疏于“理”,热衷于运用权力,忽视员工的思想和感受。甚至迷失了制度应有的目的。如果制度的作用仅仅是让员工服从,那制度就毫无意义。
  制度最发挥作用的部分往往是企业规则的底限,领导了解到的也往往只是眼前的一小部分,都只是企业这个大冰山水面上的部分,水下部分就是员工的心理状态,也就是企业的“心理资本”。制度越严密,水面下的部分就越大越神密,这是制度的缺憾。经营企业必须要重视“心理资本”,学会管理和利用“心理资本”。平庸的领导经营业务,高明的领导经营人心。
  过去看到日本企业有把总裁等领导团队成员的外形做成沙袋的,供员工击打发泄,舒缓情绪,释放压力,当时感到好笑,现在看来太有道理了。这是个观念上的差异。
  我们的领导却往往是不容冒犯的,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领导即使明知自己错了,也不轻易承认,以保护自己的权威和尊严。这样做的效果往往更糟糕,员工会口头服从,心理却会好笑,就象我那位老总朋友遇到的那样。
  领导者的眼光,不要只盯住上级任务这个目标,尽管这是上级赋予的职责甚至是使命,但那是领导的职责,不是员工的职责。领导的任务,也不仅是让员工明白自己在想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的员工在想什么。可惜多数领导会下意识地偏重第一点。
  智慧的领导,不会拘泥于“何时开、关灯”和谁在什么场合“挠痒痒”这种细节,这样的细节决定不了成败。倒是合理地设计和分配企业发展目标,把员工个人薪酬、晋升目标与企业目标调整一致,为员工建立一个公平开放的个人奋斗平台,与企业共享发展成果,这是领导的首要任务;时刻关注员工的想法,把握住思想变化动态,适时调整任务目标,及时疏导员工心理,畅通与员工的沟通渠道,建立员工职业精神培训的机制,这是领导的第二要务。也就是泰勒所说的“精神革命”和必须要“考虑人性”。
  收获“心理资本”需要对人心的经营,这是个必然的途径。企业“心理资本”是可规划可描述的:就是企业员工表现出信心、希望、乐观、韧性的心理状态和企业团队特质。
  http://www.chinapostnews.com.cn/epaper/html/2012-02/21/content_35962.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